求求。。情景喜剧的节目形式和发展历史信息。
从1994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情景喜剧《我爱我家》诞生到2005年底情景喜剧《武林传奇》的火爆,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近十年来,中国的情景喜剧虽然一直在夹缝中生存,但产品数量绝对超乎人们的想象,中国的情景喜剧也发展成为中国电视剧战场上的“正规军”。这一类型的电视剧不仅为广大电视观众所熟悉,也培养了一批长期从事情景喜剧创作的创作团队。但另一方面,这种成功实现了本土化进程的进口电视类型,虽然有《我爱我家》等多部代表作,也有《马姐姐》、《武林传奇》等优秀作品在黄金时段进入主流频道,但整体而言,情景喜剧作为一种电视剧类型,一直被边缘化,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电视剧中的主流类型。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大多数情景喜剧。我们可以通过五部具有代表性的情景喜剧来回顾这部美生电视剧在中国的历程。
一、酝酿——《编辑部的故事》
中国情景喜剧的诞生与“室内剧”的兴起密切相关。作为两种渊源颇深的电视剧类型,以《编辑部的故事》为代表的“室内剧”在中国的兴起,为情景喜剧的引入奠定了良好的观众基础。上世纪90年代初,当美国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在中国流行时,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开始拍摄24集系列室内剧《编辑部的故事》,延续了中国室内剧鼻祖《欲望》的成功,并由此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拍摄室内剧的热潮。该剧在北京电视台首播后,已在全国各省市电视台播出,总播放量和重播量达140余次,并荣获第十二届飞天奖优秀电视剧二等奖。
编辑部的故事选取了一个汇聚了各种人间世态的地方——编辑部作为具体情境,以几个性格迥异、具有《人间指南》杂志突出特点的编辑作为常规角色。通过李东宝和葛玲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经历,透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热点话题和现象,通过他们的口来讽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不合理。当然,这种讽刺是善意的,也是温和的,因为作为一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最终目的只是让观众“笑一次”。
编辑部的故事至今仍被观众津津乐道,原因有二:一是塑造了六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二是创造了电视剧人物语言,叫做“看栓”。《人间指南》杂志由六位个性特征突出的人组成。其中主编陈先生沉稳,编辑牛女士和刘先生自私却保守。李东宝和葛玲是典型的现代年轻人,前卫,玩世不恭。他们有点暧昧,但是爱挖苦对方。六个人里,余德利是最资产阶级的。导演把观众关心的所有热点话题都集中在一个六人组成的小杂志里,用变形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世界的生活。此外,编辑部的故事还创造了一种电视剧人物语言,叫做“看栓”。比如《一次执政》那一集,杂志社接到上街协助维持交通秩序的任务,余德利极力推荐牛大姐:“牛大姐合适!责任心强,翻脸就翻脸,不可理喻。如果你戴上红箍,站在马路上,那时候就可以打头阵,甚至不需要训练。”毫不夸张地说,编辑部的故事是一部以幽默语言为支撑的喜剧。如果没有这种让人会心一笑的语言,这部电视剧会黯然失色很多。
当时被主创人员称为“室内喜剧大系”的《编辑部的故事》,其实就是情景喜剧的雏形。连英达自己都说编辑部的故事是典型的情景喜剧题材,如果当时把剧交给他,他会把它拍成情景喜剧。除了观众笑声,它已经具备了经典情景喜剧的几个主要因素:“连续剧”、“室内”、“喜剧”。这一系列室内喜剧的成功让观众为中国情景喜剧的诞生做好了准备。可以说,没有《编辑部的故事》的成功,中国的观众很难在完全陌生的情况下接受进口电视剧情景喜剧;另一方面,《编辑部的故事》的成功激发了中国观众压抑已久的喜剧情怀,而中国观众对喜剧的渴求和当时电视市场对喜剧的极度匮乏,使得情景喜剧的引入恰逢其时。
二、诞生——“我爱我家”
1992期间,编辑部的故事引起的热潮还没有结束,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英达就已经在筹划在国内拍一部真正的情景喜剧了。他与《编辑部的故事》编剧之一的作家王朔,以及因相声《脱险》《贼伴》而出名的相声作家梁左搭档。这个白金团做的第一个创意是一部展现中国普通家庭的情景喜剧,取名《我爱我家》。第二年,这部电影的前40集开始拍摄。这部剧海外反响不错。香港某电视台以654.38+0.4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首播权,随后部分省市电视台陆续买下播出权,并以654.38+0.994和654.38+0.995拍摄了后80集。
《我爱我家》的创作深受美国经典情景喜剧《全家老小》的影响。其实英达的很多情景喜剧都可以在美国情景喜剧中找到,直接借鉴类似的美国优秀作品是重要途径。《我爱我家》不仅采用了通过一个家庭来反映时代和观念变迁的策略,而且在《一家人》中塑造了一个保守、爱谈父亲阿奇·班科的老傅形象。老傅和阿奇一样,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观念极为不满。他也喜欢发表一些不恰当的言论,也为自己永远的正确而沾沾自喜,沾沾自喜。他在生活中也要学会和孩子和平相处,同样惹人喜爱,令人难忘。几乎公认老傅这个形象是《我爱我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形象,也是这部剧成功的关键。在人物关系的设定上,《我爱我家》原本直接借鉴了《一家大小》,将志国设定为老傅的女婿。后来只是为了增加女主角的戏份,两人的角色关系调整为翁婿关系。
虽然我爱我家是建立在一个中国家庭的基础上,但从本质上来说,整体的家庭氛围并不是传统中国家庭所拥有的。剧中人物的独立性非常明显。人物之间的对话和语言的幽默本质上是对过去中国家庭严肃、刻板和尊卑秩序的挑战。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自由、活跃、充满幽默和快乐氛围的理想家庭。正如《我爱我家》片尾曲以赞美诗式的曲调唱道:“我的家庭真的很可爱、干净、美丽、祥和,我的兄弟姐妹都很善良,大人小孩都很健康。”表达的是中国普通人对家庭生活的梦想和期待。
《我爱我家》的喜剧效果大多是通过随意的话语来实现的,这往往潜移默化地使话语脱离了约定俗成的语境,出人意料地使人逃离了约定俗成的话语牢笼,陷入了荒诞的语境。在这部剧中,语言的表层语义和深层语义往往形成一种讽刺关系,高贵与无足轻重、美丽与丑陋、严肃与戏谑、高雅与低俗、悲喜交织在一起。当它们被拉到同一个平面时,传统价值观的意义就被消解了。这种无价值状态符合小人物超越既有话语秩序的快感心理,对以中心权威和等级制度为特征的正统话语构成了颠覆的可能。《我爱我家》除了通过人物语言营造幽默效果外,通过人物自身性格的弱点来营造幽默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比如《消灭我爸》那一集,老傅被打受伤,三个肇事者给老傅唱赞歌,立马让老傅乐开了花。受了重伤的老傅,马上对肇事者说“我没事,你走吧”,可是回到家,他就直了。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我爱我家》前40集在1993开始在一些地方电视台播出的时候,舆论的评价并不高,甚至相当低。在成都晚报1994组织的一次评选最差电视剧的活动中,我爱我家不幸入选,虽然在当时的收视率和观众关注度上表现不俗。但在后来的岁月里,人们对这部剧的评价越来越高,几乎每年都会在各个电视台重播。现在已经成为公认的中国情景喜剧第一经典,也是评价其他情景喜剧的一个标准。可以说,情景喜剧在中国一出现,就诞生了一部代表中国情景喜剧最高艺术成就的作品,至今仍难以被后来者超越。
三、探索——“中国餐厅”
《我爱我家》的成功,坚定了英达和他的同事们继续创作情景喜剧的信心。1995年,英达成立了以家庭为主体的“石英影视艺术公司”,新成立的石英公司也陆续推出了《候车大厅》(1997,40集)、《新72房客》(1997,40集)、《心理诊所》等一系列新作。在这一系列的情景喜剧作品中,英达对情景喜剧的题材和风格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尤其是1999出品的《中国餐厅》。这部作品是《我爱我家》之后第二部有现场观众的情景喜剧。
中国餐馆的美国蓝图是Cheers,它在20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这是第一次故事发生在外国,讲述了一群中国人在洛杉矶的一家中国餐馆学习的故事。在第一集《走马上任》中,美国洛杉矶一家名为“四川花园”的中餐馆遇到了危机。由于经营不善和长期亏损,这家餐馆濒临破产。为了改变餐厅经营不善的状况,董事会决定更换经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与以往反映留学生生活的电视剧不同,这部剧把视野拓宽到了海外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一家中国餐馆为舞台,各种肤色的人都出现在这个舞台上。这些来自北京、上海、台湾省和香港的中国人,以及在美国土生土长、热爱中国美食的外国人,在这家中国餐厅上演了一场爆笑喜剧。这其中,既有餐厅换帅,也有艾滋误解,既有富豪群体的可笑,也有老夫老妻的尴尬,既有赌场的辉煌,也有餐厅的艰辛。
该剧集合了当时国内最具实力的情景喜剧团队,由梁左、梁欢编剧,英达执导,杨立新、王姬、刘金山、何冰、李奇等主演。而且这也是《我爱我家》之后英达投入最多、精雕细刻的一部情景喜剧,从该剧的制作手法就可以看出来。无论是观众、媒体还是英达本人都对该剧抱有很高的期待,但播出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反而不断有非议。英达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他离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太远了。的确,对于当时中国的喜剧观众来说,这种大洋彼岸的生活和外文、中文里的白口离他们太遥远,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而且缺少了北京人在纽约的那种异国情调和紧张气氛,当然也没什么意思。
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影片在审查时被删节太多,很多精彩的地方被砍掉了,以至于有些剧几乎连不到一起。中国餐馆的经历有些特别的戏剧性。该剧初评时,北京广播电影电视局整体感觉还是挺好的,认为是建国以来的优秀喜剧。然而,就在1999即将开播的时候,5月7日,发生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重大事件。在这种情况下,中餐厅大量正面代表美国社会的内容和语言,如与社会繁荣和文明发展有关的内容和语言,突然变得非常敏感,可能会引起中国公众的不满。因此,负责安排《630剧场》播出的雅环公司(不是石英公司)只能在播出前再做一次大删节。几乎每集都被删了5分钟左右,直到6月30日才播出。当然,与观众见面的《中餐厅》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四、转折——“闲马大姐”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情景喜剧市场不再是英国人一家独大,而是开始呈现出百家争鸣的趋势。2000年6月5438+065438+10月,广东电视台推出了自己的粤语情景喜剧《本地郎,外地媳妇》,开创了完全用方言创作情景喜剧的先河。2002年,由空军电视艺术中心和中央电视台影视部联合制作的《炊事班的故事》在CCTV 8播出。作为国内首部军事题材的情景喜剧,该剧播出后获得了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炊事班和异国媳妇的故事,为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增添了两抹亮色。与此同时,另一部引起广泛关注、广受好评的情景喜剧也悄然出现在荧屏上,这就是2002年开播的《闲人姐姐马》。该剧获得全国电视飞天奖“最佳系列剧奖”,是第一部获得国家政府奖的情景喜剧作品。
《闲人马大姐》是应雅环影视公司的要求,石英公司为其全国热播电视剧《630剧场》特别制作的节目。原创者仍是导演英达和编剧梁左,由近年来在喜剧界非常红的蔡明主演。这是一个相当强大的组合。不过英达一开始也不是特别喜欢这部剧,因为内容普遍缺少父母和婆婆。谁知在全国几十家电视台播出后,反响相当热烈。不仅北京和广大北方观众喜欢,就连一直对英达京味情景剧不感兴趣的南方观众也反响不错。播出后不久,该剧收视率达到7%左右,高的时候突破10%。无意间,最初无人问津的《闲马大姐》成为了近年来最成功的作品,连续三年共播出280集。
《闲人马大姐》选取了一个普通下岗女工马大姐和她的家人、邻居的日常生活为素材。马大姐才50岁,就退休回家了。她和丈夫过着普通的生活,丈夫是办公室的看门人,女儿后来上班了。她住在一个狭窄的公寓楼里,有一个公共厨房,这是一个典型的北京下层市民家庭。不过,马大姐也没闲着。她对亲戚朋友邻居都很热情。她还时不时在家里捣乱。此外,几个爱惹事却互相关心的邻居,尤其是没有正经工作却喜欢吹牛装富的潘大庆,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街头生活画卷。
《闲人马大姐》的出现,其实可以看作是英国喜剧的一种回归。故事发生的环境从车站、中餐厅、心理诊所回归到了情景喜剧最原始、最适合的家庭环境,表现的对象也从时尚的年轻人、城市中有心理问题的中产阶级回归到了普通市民阶层。但这种回归不能视为简单的回到原点的运动,而是一种突破性、创新性的回归。以前的情景喜剧都是以特定的环境或行业为背景,比如车站、家庭、餐馆、部队等。他们主要讲述这些环境中人们之间的故事。可以说故事是第一位的,人物是第二位的。当然也不排除《我爱我家》这样的优秀作品。他们在讲好故事的同时,也能成功塑造出老付、和平这样的典型人物。另一方面,闲人马大姐反其道而行之。就创作者的主观目的而言,创作这部剧的首要目的是塑造一个典型的人物马立克大姐,所以整部剧就是围绕这样一个核心人物展开的。
马大姐最典型的性格体现在“闲”字上。马姐下岗了,人“闲”了,心更“不闲”了。一直游手好闲的马大姐,开始热心地在街坊里干活。她的热情不时给自己和家人、邻居带来很多尴尬。事情的结果往往与善良的初衷背道而驰,产生喜剧效果。另外,也正是因为马大姐“闲”着,没有固定的职业身份,所以可以不停的找工作,做保姆,做特护,做群众演员,学辩论,学书法等等。,并不断改变她的身份。可以说,马大姐什么都不是,所以她可以是一切。这样就可以涵盖所有发生在很多人身上的有趣故事。
动词 (verb的缩写)突破-武林传奇
《闲人马大姐》之后,中国的情景喜剧市场沉寂了一段时间。除了一些方言情景喜剧,如《外地媳妇本地郎》和湖南的《一家人往前冲》,还没有一部能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情景喜剧作品。到2005年底,这种局面终于被CCTV-8的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打破。
据该剧编剧宁财神介绍,《武林外传》是以初入江湖的少女郭芙蓉的视角看世界。出身名门的渴望加入武林,成为一代女侠。但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最后被同福客栈的老板唤醒,在客栈打杂。老板娘佟湘玉心地善良,多情,却极其吝啬。她丈夫刚过门就去世了,所以她肩负起抚养弟媳莫小贝的重任。她和贝克汉姆的关系更像母女而不是姨妈。此外,与老板娘有些暧昧关系的服务员白展堂,读了很多书却很迂腐的记账员吕秀才,厨师姜大嘴,这些人都在每天人来人往的同福客栈里演绎着各种故事,这才成了中国朋友。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武林外传》都是一部完整的中国情景喜剧。从形式上来说,美国的情景喜剧,比如《老友记》、《辛菲德》,都是用20分钟以上的时间,同时进行3-4条剧情线。故事往往很简单,有时甚至不是故事,只是生活中一个有意义的小感悟和片段。以前中国的情景喜剧都是用一两集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武林传奇寻求形式上的突破。它不同于国外的经典情景喜剧,也不同于中国以往的情景喜剧。而是借鉴了中国古典章句小说的风格,一轮讲两个主要故事,一集40分钟讲两个相关的小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可能很完整,也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就连每集的标题都借用了张辉式小说的风格,比如“加入丐帮,老邢失官职,升任捕头,扮演官职”。
以前的情景喜剧总是给观众带来笑声,不管是现场录制的还是录音的笑声。英达甚至认为电视剧是不是情景喜剧是最重要的标准。《武林外传》录制现场有20位观众,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随时调整台词、剧情和演员的表演。但与通常的情景喜剧不同,这部剧从头到尾都没有带给观众欢笑,而是换成了带有民族器乐元素的生动音乐。对于一直在向外国情景喜剧学习的中国情景喜剧来说,这是一个大胆的举动。
《武林外传》选取了中国特有的武侠作为题材,这在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中是独一无二的。虽然是武侠题材的情景喜剧,但其实只是借武侠的外壳来看社会。虽然同福客栈里有很多武林高手,有传说中的“盗圣”,有横山派的掌门,有关中的豪杰,但他们其实也只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归根结底,同福客栈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同福客栈》里的很多故事,其实都是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投影。既有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考试的压力,也有家庭暴力的问题,甚至恶性的商业竞争都体现在其中。
无厘头的台词是这部情景喜剧区别于国外情景喜剧和国内以往情景喜剧的重要特征。过去,情景喜剧都从传统的相声艺术中汲取营养,但这部剧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地跟随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的发展脉搏。其实这也是很多看周星驰电影长大的年轻观众强烈追捧的最重要原因。比如吕秀才的经典台词《子曾月》、童翔宇带着陕西口音的《我的天》、《我先化妆了》、郭芙蓉的《一定要一定要》等,都对国内熟悉流行表达的年轻观众有着很强的亲和力。此外,强烈的拼贴感也是这部后现代风格情景喜剧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这部剧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幽默与温情、后现代风格的解构与现实主义的传授、武侠的反讽与侠义精神的弘扬,都奇妙地混合在一起,网络语言、流行歌曲、广告段子、综艺节目、时事新闻、时尚资讯等。也是混合的,把这些元素都融为一体,拼贴出了这部“中国情景喜剧”。
中国的情景喜剧引进已经十几年了。在这十年里,中国的情景喜剧经历了诞生时的辉煌,探索期的平淡和近年来的重新崛起。随着播出平台的增多,一些优秀的创作人才也逐渐加入到情景喜剧的创作队伍中,情景喜剧在英国人当中也不再是一枝独秀,作品的整体水平也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