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赵书

当我和我的侄子一起看《大福琴》的时候,我碰巧看到和赵炎计划谋杀赵王(易)。害人的主意很高明:毛遂先去秦国告诉秦湘吕不韦,赵书在赵国势力很大,将来如果他继位,全国都会反抗秦国,对秦国不利。吕不韦听后,想方设法让赵书去秦国做人质。这样,如果太子不在赵,赵炎作为的弟弟,就可以继承的位置。

计划完成后,毛遂真的去了秦国,并凭借他的金口玉言,促成了这个阴谋伤害赵书。几年后,赵炎做了赵国的国王,和他的儿子赵倩相比,他是昏庸的,最终导致了强大的赵国的灭亡。

《达福琴》的这一段让我旁边的侄子迷惑不解。我侄子八年级,已经学过毛遂自荐的故事。他很感慨地说:“这就是这样的人!我一直以为他是个英雄,真是颠覆!”

我侄子对毛遂的了解让我吃惊,让我有很多话要说。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自荐的故事是一个传统的标题,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都在学习。

公元前257年,秦军攻打赵国的首都邯郸,企图一举消灭赵国。此时的赵国刚刚经历了一场惨烈的长平之战,四十万精锐尽灭,实在经不起与秦军的“最后较量”,赵国要想活命,只能求助南方的楚国,可是楚国会帮助赵国吗?要知道,楚国很怕秦国,曾经三战三败,丢了都城,毁了祠堂。人心惶惶,劝楚国伐秦,无异于推一块巨石上山。

知道困难,平原君和赵胜组成了20个“辩士”和“死人”去增援楚国。说:“如果文能赢,那就好了。”如果文打不赢,就杀在宫里,他一定会回来的。“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做不到,你只有强迫才能成功,但你不能失败。可见20人团赴楚是冒着生命危险的。

平原君有3000名顾客。只选了19人,还缺一人。于是,我们的英雄毛遂出现了,他向楚自荐,而且自荐成功。

从他的自我推荐中可以看出毛遂的两个可贵品质:

第一,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事实上,平原君选择了一个死人。他没有隐瞒,而是决定站出来毛遂自荐,当然是因为他爱国。

二是担当精神。他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又怕别人做不好,非要去。这叫责任。

后来,当他到达楚国时,毛遂的表现明显好于其他人。

平原君劝说楚王从日出到日中,但无果而终。他果断地挥剑冲向楚王,三言两语就把楚王威逼得答应了。这次谈判与其说是劝说,不如说是威胁。胆小的楚王只因为害怕就答应了,而且是用剑逼他的结果。

这表明毛遂非常勇敢。

但是毛遂也明白用剑威胁楚王是很危险的。楚王当时可以答应,然后反悔。所以毛遂又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找到楚王心中的痛点,从心理上说服他。列举了秦国攻占楚国都城、破坏楚国祠堂的事实,指出楚国要报仇,赵配合楚国为楚国报仇。楚王反复称之。

后来,毛遂怕不安全,要求楚王就地为盟,使楚王不食言,不得不如约出兵解除邯郸之围。

这些表明毛遂是一个既有智慧又有勇气的人。

“毛遂自荐”的故事源于司马迁的《史记》。邯郸之围解除后,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盛情款待。但是之后呢?司马迁没有再写了。

但是,很多人在乎结局。

毛遂的结局有两种版本。

版本1:

邯郸危机解除不久,赵国元气未复,北方燕国乘人之危,出兵攻赵。

当时,救赵的故事还很热。王召想当然地认为毛遂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在”,于是决定以毛遂为大将军来抵抗燕军。毛遂知道他不适合打仗,所以他很快拒绝了,但赵王拒绝了,并坚持让毛遂带兵。毛遂无奈,勉强领兵迎敌。如他所说,他被打败了,几乎全军覆没。见了赵的老乡们,毛遂感到很惭愧,于是拔剑自杀了。

版本2:

据《鸡泽县志·毛遂传》卷二十载,公元228年,秦灭赵后,隐居北方的北上灭赵余孽,组织民兵在滏阳河阻击。结果全军覆没,57岁的毛遂阵亡。

毛遂的死反映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强烈的自尊心和羞耻感。

综上所述,毛遂是一个既有智慧又有勇气的爱国、负责、自尊、有担当的人。这是他的基本性格和人物形象。

《大福琴》中的毛遂形象与《史记》中记载的完全相反:

首先,毛遂屈服于赵炎的欺凌,答应设计一个针对王子的阴谋,一个胆小的奴隶。原来欺负楚王,意气风发的英雄气概不见了。

其次,毛遂去了秦国的丞相府,在吕不韦面前口若悬河。最后,赵书王子去了秦国做人质,把赵书留在了悲惨的境地。他心理的阴暗,性格的卑劣,令人作呕。

第三,经过毛遂的运作,赵炎最终成为了赵国的国王。赵岩是典型的昏君。他继位后,立妓女为皇后,管理后官,起用奸臣郭凯掌管朝政。赵国的衰落越来越快,不久就被秦国所灭。毛遂害了赵国,成了赵国灭亡的历史罪人。这完全颠覆了之前独救赵的英雄形象。

然而,这一切都不是真的,因为历史上并不存在赵书,他是《达福琴》中虚构的人物。于是毛遂设计让赵书去秦国做人质,然后让赵炎做王召的事,这算不了什么。在真实的历史中,赵衍之所以能成为赵国的国王,是因为得到了权臣郭凯的支持,所以赵衍一继位,就把朝中的大权交给了郭凯。

其实影视作品对历史人物的改编是允许的,但一定要适度。因为观众中除了有识别能力的成年人之外,还有大量的中学生,这群中学生的特点是:所见即所学。

他们看到《大福琴》里的毛遂,拿它和语文课本里的毛遂比,就会觉得毛遂虎头蛇尾,晚年不安稳,就会怀疑毛遂的人品,甚至怀疑毛遂身上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担当精神...

我只能耐心的跟我侄子解释,影视是影视,历史是历史,要区别对待;影视强调娱乐,可信度低,历史重,可信度高。至于毛遂是谁的问题,你不用担心他在《大福琴》中的颠覆,你只要在心里保持对他最初的尊重就好了。

但这就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