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独特的山东史前文化

史前文化是指人类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期产生的文化。中国有许多史前文化,山东是其中之一。山东是一座历史名城,在山东这片土地上出现过许多历史悠久的名人和传统文化。那么,你知道山东有哪些史前文化吗?下面山东文化带给你更多内容。让我们来看看。

(一)历史悠久的东夷文化

东夷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早在山东漫长的史前文化时期(约2070年~约16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纪以前的文化),就有原始居民在山东这片适合人类繁衍的广袤土地上生活和劳动。由于地处东方,相对远离中原的统治中心,中原以东的许多部落被后人称为“东夷”。所谓“夷”,是指夏商周时期中原居民对以海岱为主体的东方居民的称呼。《礼记》名曰“东方乐义”,夏称“九义”,商朝称“义”或“方艺”,周朝以后开始称“东夷”。这里的民族被称为东夷民族,创造了史前的山东。

山东沂源县出土的距今40-50万年的“沂源猿人”化石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猿人化石。据考证,沂源猿人化石在系统特征上与北京人相似,与沂源猿人化石相关的哺乳动物与北京人相关的哺乳动物基本相同。他们很可能是这里古人类的祖先。考古发掘证实,山东史前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是泰国路童峄山区。到目前为止,沂源猿人化石及其后继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都集中在太乙山脉中段。此后,在山东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文物,分布在太乙山、鲁中、鲁南到山东半岛的广大地区。

此后,在数十万年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山东省的古人类世代繁衍,逐渐从地势较高的山区迁移到沿河两岸的浅山、丘陵、山谷、平原。出土细石器遗址成群分布在沂沭河两岸的平原和低山河谷,一直延伸到苏北。旧石器时代晚期,粗糙的锤制石器越来越小,种类和特点越来越鲜明,制作和修复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显示了旧石器文化的进步。经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大约在一万年前,山东进入了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了稳定的农业定居新阶段。

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中国科学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野外工作队发掘,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的具有开拓意义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这里出土的大量造型精美的黑陶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享有“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美誉的蛋壳黑陶和发达的轮陶技术,说明龙山文化时代山东先民的生产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这说明山东(海岱考古文化区)史前文明的发展是沿着后李文华(约8500-7500年前)-北新文化(约7500-6200年前)-大汶口文化(约6200-4600年前)-龙山文化(约4600-4000年前)发展的。

1,在李文华之后

后李文华是山东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遗址而得名。从大量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的发现、宽阔的地址和集中的墓地可以看出,后李文华已经进入农耕和定居的原始时代,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

2.北新文化

北新文化诞生于古腾洲,这里地处平原与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山东藤县(今滕州)何雪古道北新村发现古代氏族部落聚落遗址。这是我国黄淮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被称为“北新文化”。主要分布在太乙山系南北两侧,包括山东省除胶东半岛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大汶口文化大型雕花灰陶块。考古表明,由于农耕生活的发展,北新文化中男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社会形态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阶段。

3.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源于北新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泰山南麓大汶口(距泰安城60里)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泰山周边,北接渤海,南接江苏、安徽,西接河南。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重要遗存之一,其特点是出现了与众不同的陶器和陶器文字。大汶口文化是史前山东文化大发展时期,社会进步明显,特别是中后期,完成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为野蛮向文明的大转变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原有的原始氏族公有制开始瓦解,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新的阶级社会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