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明:老关县城隍庙。

文/王克明

老关县城隍庙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冠县古城以西的雷宇山脚下的雷宇山公园(都江堰景区入口之一)。据相关研究,如今,除了上海等少数地方,曾经遍布全国的城隍庙基本已经消失。在整个成都地区,只有都江堰市的这座城隍庙保存得比较完整。

现在,老关县城隍庙与庙旁的松茂古道和庙后的老关县西门古城墙遥相呼应,高低差互现,隐于雷宇山茂密的树林中。它的屋檐叮当响着铁马,它要用鸟鸣和清风迎接中外游客。虽然没有早晚祭祀,但和孔庙的气场一样美丽,也能让中外游客驻足小憩,心情放松。

以参观寺庙、观赏雕像、欣赏古迹、欣赏美景为目的,在了解民俗的同时,回望过去,反思古情,彰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老关县城隍庙春景吴小贤/摄

城隍的地位是怎么提升的?

镇神起源于古人对雍和水的图腾崇拜。

自周朝以来,朝廷就举行祭拜城隍的仪式。《城》和《神》都是20岁时向周公献祭的八神之一。“城”原指挖筑的高墙,“锔”指护城河(有水为池,干的为锔);“城”与“黄”相辅相成,* * *共同构成保护城市安全的重要军事设施,也成为地方的天然守护神。

所以在旧中国,几乎每个县都有城隍庙。让城隍保护地方安全,把城隍祭祀提升到国家礼仪的层面,可能是古代帝王和民间武将的一厢情愿。而旧中国的普通民众却将菩萨视为自己的保护神,处于弱势地位,相信它能明辨是非,洞察幽明,相信它铁面无私,能惩恶扬善,从而赋予它虚拟的社会监控功能:“与黄,同镇,必送之于你;如果你是邪恶的,你就会是善良的。若无私人恩怨,则赏罚分明。”(孙天宁重建冠县城隍庙纪念碑)

特别是在北宋灭亡和南宋建立期间,“尼玛王”的神话历史传说进一步提升了城隍的地位。

康王赵构被金兵追到长江边。赵构在走投无路的关键时刻,借助城隍派来的坐骑,得以越过长江地堑,也就是皇帝的位置,从而创造了南宋的历史。心怀感激,赵构封城隍为“福德之王”,命世人修建城隍庙,并在城隍庙中加建马王殿,以示对神的尊敬和爱戴。

从唐宋到清朝灭亡的一千多年间,每逢新官上任,或每月有水患、火灾、战乱、瘟疫、朔朔,县官都要到城隍庙上香,祈求其协助处理地方政务,消灾避祸,国泰民安。

通常,虔诚善良的人们,无论是学者、商人、善男信女,都会到城隍庙去拜神、求签、许愿,以求得黄成菩萨的保佑:财源广进、金银财宝、消灾赎罪、风调雨顺、生活富足、万事如意、年年平安。所以城隍庙的香火一直很旺。

王克明,雷宇山前的城隍庙牌楼/摄

老关县城隍庙的辉煌

据1943《冠县一区城隍庙档案》记载,老关县城隍庙所在地,古称龙王堂。依山而建,背靠城市,与松茂古道相连,灌溉城尽收眼底。殿宇厚重深邃,殿宇显得雄伟壮观。

其始建时间和原址不详,但从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册封的历史可知,城隍庙应该是明朝在老关县修建的。

据《干隆关县志》及相关档案记载,明代城隍庙毁于清初战乱。从清朝初年顺治、康熙年间,就有人在玉屏山设坛祭拜城隍,到雍正三年(1725),有僧人主持祭拜城隍。

城隍庙原是一座道观,但由于其特殊性,其住持不是和尚就是道士,各地情况不一,这是由城隍庙教义融道、释、儒于一体的“民族宗教”特点决定的。比如在1949之前,成都北门外的城隍庙是由佛教徒主持的。

城隍庙方丈给黎明四姐出具的管理证明的信。

据孙天宁《重建城隍庙碑》记载,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方丈道士张来明“起善念,爆至诚”,“聚材、筑楼、重修庙宇、修院落、台台”,“三年而成”;前后30年间,张道师几经整修,“广植茂盛,维护不易。颇有千章柏,十亩常青之意。”

从此,老关县城隍庙“建筑高耸,地势高,眼界远;声灵,人心哀,神听。”近百年后,老关县城隍庙灵旗忽转,脊上吹来一阵清风;清时可闻竹月。“山、庙、香,太平盛世。

然而好景不长。光绪三年(1877),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让它消失了。次年,知县鲁保德主持了重建工作。据光绪十二年(1886)编纂的《图考》记载,老关县城隍庙的主要建筑有十二座大殿、六座辅殿、五座牌坊。整个建筑坐西向东,面向关城中央大道,与关县古城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自建成以来,已成为老关县名胜古迹中的一道独特景观。

1949之后,老关县城隍庙失去了香火,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热闹。

城隍庙十殿

老关县城隍庙为旅游而重生。

上世纪五七十年代,老关县的城隍庙经常被使用:人大和CPPCC会议多次在这里安排住宿,当地企业在这里生产,冠县少年宫也曾设在这里。

1960年代,城隍庙的泥塑、木雕、石雕等文物遭到破坏和损毁。再加上1977年的一场不知名的大火,重建于光绪四年(1878)历时百年的老关县城隍庙再次受损,断壁残垣似乎在诉说。

1978年,冠县人民政府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城隍庙所在的玉屏山扩建为山森林公园,并重修了城隍庙。根据发展旅游业的思路,城隍庙的格局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如今的城隍庙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格局和以前一样。主体建筑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面以十殿为主,上面以城隍庙为主。

城隍庙的入口是灵官楼,左边前面有一个戏台。过去是用木头石头建成的,常年有戏上演,多是为了宣传惩恶扬善,劝人孝顺行善,忠义为民。戏台下的空地上有一个摊位,卖香纸钱,银黄手表等贡品。戏台原址,只有空坝至今犹存。

灵官楼两边的对联是:“玉基,浮云,秀美山川;海浪暖城,街道争美”(范、王力树编剧)。灵官楼面朝上,是一段长约30米的陡峭楼梯。两侧各有十个相互对称的大殿,错落有致,极具特色。它的建筑多为小青瓦屋顶,或双层或三层,层层飞檐斗拱,宛如大雁展翅飞翔,十分壮观。

过去十殿塑造的人物和动物,都是以民间传说中的阴间和十八层地狱的场景为原型;今天的十殿是以冠县民间传说中都江堰治水故事的人物、动物、场景为原型塑造的。比如二郎担山捉日,白龙池,二郎斗龙,虞照剁饺子,王婆捉龙,金鸡莲花斗黑龙,李冰锁龙,王娘滩,冷湖与龙符,黄龙担舟等等。这些雕像写实夸张,精致感人,栩栩如生,使城隍庙的地方特色更加鲜明突出。

老关县城隍庙前的牌坊【英】伊莎贝拉·伯德/摄于1898。

然后,在陡峭的楼梯尽头,我们到达了原玉泉楼(即档案中记载的龙王潭风景名胜区)的遗址,现名魁星堂,有一段连接:“粉升过天,千里雪山如北;红楼提水,一堤烟胜江南”(王靖元编剧,王力树编剧)。

在大殿的左边,有一条拱形的田童路,前面就是马王殿。马王殿左右各有一匹马和一个武士,马毛颜色为黑红色。

穿过马王殿,有一系列平行的仿古建筑,如黄成殿、黄成娘娘殿、观音殿(原王龙殿)。每个大殿里都有很多彩绘的金像,尤其是城隍庙,已经恢复了原貌。以前,城隍庙里有“肃静”、“回避”的大木牌。

据娘娘庙前的说明文字记载,据冠县民间传说,镇神娘娘原是本市太平街的蔡小姐。她来到城隍庙上香,被城隍收留,于是阴阳永隔,成了城隍娘娘。城隍庙的庙会在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

城隍庙后面是万木小森国家森林公园——玉雷山森林公园。

在原有的城隍庙中,从山门到马王殿、城隍庙等寺庙和门楣上,多有匾额和对联,多为警示和教育世人之用。时至今日,只有城隍堂还存在,如:“张洁无私清明,读之不自欺;善恶终有报,是是非非,谁最后幸免了》(泉水李同治徐传善著);又比如:“善恶的世界,有几个希望,所以我到了这里才改变主意;“阴阳同体,须早回首”(《光绪四年鲁保德书》)。

现在的对联、匾额多为当地名人所写,内容紧密结合实际,即抒情论景,歌颂都江堰大好河山和改革开放的胜景。只有皇后庙还留有城隍神像,所以其对联的内容是根据祭祀的需要写了一本书:“统一冥府,清正廉明,名曰曹寅田字;引内宫贤良为御后妃”(万、王半农编剧)。

“5.12”汶川大地震,城隍庙经受住了考验,基本完好。都江堰市政府经过精心培育和修缮,在背后的山梁上修建了一座名为玉磊阁的仿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