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拉美的历史文化关系如何?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和西印度群岛,总面积超过21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两个欧洲。在15年底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前,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已经创造了相当独特的美洲古代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都是印第安人栽培的,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和拉丁美洲远隔重洋,近代以前有记载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直接接触。这两个地区的接触和联系是近代欧洲殖民主义兴起的产物。

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1497年瓦斯科·达·伽马开辟了通往亚洲的新航路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在“淘金热”的驱使下,不断入侵拉丁美洲。与此同时,葡萄牙殖民者也加紧了对亚非国家的殖民掠夺。这种殖民扩张的结果是,原本孤立的地区和国家被纳入了一些国际纽带,中国与拉美的“纽带”也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第一节海上“香料之路”和“丝绸之路”

15世纪以来,葡萄牙在非洲西海岸建立了许多殖民据点,从世界各地掠夺奴隶、黄金、象牙、乌木。然后占领美洲的巴西,再向东扩张,夺取印度的果阿,马来半岛的马六甲,最后窃取中国的澳门,把商业势力延伸到日本,从而建立了横跨亚非拉的海外帝国。从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和亚洲之间的“香料贸易”船只从亚洲返回时经常到达巴西的巴伊亚。叫圣萨尔瓦多)港口,卸下中国的丝绸和东方香料,然后返回欧洲。更多的船只先驶回欧洲,再从中国和东方国家转运货物到巴西。澳门-果阿-里斯本-巴西(或先去巴西再返回里斯本)是印度洋“香料之路”的延伸。也是中美交流的第一渠道。

哥伦布航行到美洲后不久,西班牙人控制了加勒比海岸,并占领了西印度群岛。随着殖民活动的不断扩大,西班牙人最终征服了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等地;1535年,西班牙人占领了北非的突尼斯等地。1565年,亚洲的菲律宾群岛也被西班牙人占领。到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也成为一个横跨几大洲的庞大殖民帝国,西班牙殖民者的海上“大商帆贸易”航线(西班牙的福建-广东港口-墨西哥-菲律宾-中国)成为中国与美洲的第二条联系通道,也是中国与拉丁美洲的主要航线。

65438+6世纪初,西班牙有1000艘商船,通常是三桅帆船,从一百多吨到三四百吨不等。大部分商船都是由菲律宾马尼拉当地的木材制成,因此被称为“马尼拉大帆”。从第一艘商船航行穿越太平洋的1565到最后一次航行的1815,用了250年。大商番贸易线是维持西班牙对美洲和菲律宾群岛殖民统治的运输线和补给线,间接沟通了中美两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西班牙殖民者占领菲律宾,对中国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破坏了中国与菲律宾群岛的直接接触和传统友谊;另一方面,它使中国能够通过马尼拉这个“中转站”与美洲建立所需商品的交换。西班牙人占领马尼拉后,他们与那里的中国商人进行贸易,并着手寻找与中国建立直接贸易的方法。从此以后。驶往马尼拉的中国商船越来越多,到访马尼拉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将中国货物从马尼拉横跨太平洋运往墨西哥港口阿卡普尔科是马尼拉商业帆船贸易的一个关键航次,该航次完全由西班牙人控制。

中国通过大帆船航线运往拉美的货物相当丰富,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但主要是生丝、丝织品和珠宝玉器。丝绸商品体积小,重量轻,但价值高,非常有利于长途贸易。由于中国商人经手的丝绸商品远多于其他商品,马尼拉华人聚居的市场也被称为“生丝市场”。从马尼拉到墨西哥的商船通常被称为“丝绸船”,也被称为“来自中国的船只”。

美国到达港阿卡普尔科的商船贸易逐渐成为中国商品在美国的重要市场。从墨西哥城南部到这个太平洋沿岸港口的道路也被称为“中国路”。每当满载中国货物的船只来到香港,这里就会有一个盛大的市场。来自美洲各地和西班牙的商人将中国的丝绸和其他货物转运到中美洲、巴拿马、南美洲北部海岸、加勒比海、秘鲁、智利和阿根廷。中国丝绸漂洋过海而来,在墨西哥和秘鲁市场上的价格比西班牙丝绸便宜得多,质量也更好,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物美价廉的中国丝绸因此成为殖民地美国市场上的畅销品。中国的丝绸和丝绸制品不仅改变了美国纺织业的艺术风格,还影响了美国人的着装,并为墨西哥丝绸业提供了廉价的原料。18世纪初,英国私掠船船长woodes Rogets曾说,来自中国的墨西哥生丝织成的锦缎,可与欧洲制造的任何产品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