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姓来源
一.姓氏的来源:
1,出自姜氏,出自上古炎帝神农之后的共工后裔。
据《元和氏纂修》、《尚书》等史书记载,共工自黄帝时代起就是管理天下水利的官员,被人们奉为水神。颛顼为帝时,共工争天下,未果,改姓洪氏,以避仇怨。
传说共工一怒之下,推倒了西北支撑天地的山,于是被逐出中原。为了不让后人忘记他是水神,共工在名字“共”旁加了三分水,留给后人,所以他的后人叫洪。
2.源于地名,源于古代各共和国的人民,属于国家的名称。
据史籍《宗族简史》记载,西周时(今河南辉县)有一个共和国,后人以国名为氏,后加“水”字,发大水。
3.起源于姬姓,是轩辕黄帝的后裔,属于始祖的名字。
据史书《道史》记载,据说(即轩辕)之后是洪。
4.源于地名,出自古洪洞国人民,属于国名。
在古代的周朝,有一个阳侯国,因都城设在洪洞,其后称洪洞国(今山西洪洞),其后人以国名首字为姓。
5、从改姓看,改姓为姓是大忌。
南北朝时,北魏封拓跋弘为皇帝,封袁孝文弘为皇帝。当时北方宏(洪)改为谐音汉字“洪”为避讳。
据史书《百家姓考》记载,(今江西南昌)和常州(今江苏常州)为避讳唐太宗太子和唐太宗李弘,将谐音改为“弘”。
据史书《姓源之韵》记载,五代时刘弘昌、刘为避免父隐姓埋名,改同音字“洪”。
6.源于各民族姓氏的变化,属于改姓为姓的汉化。
清代满族八旗姓氏有爱新觉罗氏、洪佳氏、弘毅氏等。,其后代全部或部分改汉字为单姓“洪”。
裕固族姓改为汉字“洪”。
清朝时朝鲜人有一个姓洪的,四派都出了南大门、德州、益州、开城府。
今天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壮族、土家族等民族都有这个姓。
二、姓氏始祖:共工。
炎帝后裔古时候黄帝是当时的水官。石舒云:“共工,人面,蛇身,诸法。”是对共工神化的描绘。其活动中心应在黄河中游,靠近伊、洛阳盆地。据古书记载,他曾与颛顼争帝,一怒之下撞上了一座构思不周的大山,导致支撑天空的柱子折断,大地四角崩裂。所有这些神话般的描写都说明了炎黄之间激烈的权力之争。为了记住这个祖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姓氏。后来因为避仇,又因为共工有水之德,就成了洪家,尊共工为洪姓始祖。
三、迁移分布:
古时候的共工,4200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洪氏家族形成后,一直到汉代,主要在其发源地今河北、河南、辽宁一带发展繁衍。
据史书《元和兴编》记载,三国时庐江(今安徽庐州)巡抚为宣城人,唐代“清河丞洪孝昌居(今安徽舒城),称为矩皇后……”由此可见,三国时期,洪早已迁居安徽。在统治时期,来自河南固始的、进入福建开张,与陈氏父子两次入驻福建的中原将士共约7000人,64姓。其中,洪生活在福建,是最早进入福建的人。唐玄宗时,于改姓洪。此外,唐末居于徽州婺源(今安徽婺源)黄荆墩的洪,为躲避战乱,迁居饶州(今江西饶州)乐平以东。这里有700多户人家世代研究和种植桑树,并随着王洪的出现而逐渐兴盛起来。史书《姓氏考》中说,洪“望出敦煌、、宣城”。望郡或望地是指魏晋至隋唐各郡的贵族家庭。这说明唐前后,洪氏家族不仅在安徽、江西一带兴盛,在甘肃也同样兴盛。常州弘士由弘察改,其子弘子玉、孙弘景均为当朝名臣,不改而从弘士。
隋唐以后,红石据说在安徽、江西一带兴盛。
北宋初年,江西乐平的一个洪氏家族迁到福建宁化,后又有两个支系,一个迁到广东海阳唐田,一个迁到嘉应府。一迁丰顺布心,后迁梅县石坑玉屏(冯桂生为创始人)。
明初,山西红石作为明朝洪洞槐树定居者的姓氏之一,被迁到河南、河北、陕西、湖北、江苏等地。
清朝时,洪人居住在南方省份、台湾省和北方省份,包括甘肃和新疆。
今天,洪氏家族在中国分布很广,特别是在江苏、浙江等省。这两省的洪氏家族约占中国汉族总人口的26%。
洪是中国第107个姓氏,人口约256万,占全国人口的0.16%。
四、县厅编号:
1.希望郡:
敦煌县:汉武帝丁原,位于当时甘肃河西走廊的西端。
宣城县:金代设县。治所在宛陵(今安徽鼎城)。
张羽县:汉朝将秦朝的九江县改为张羽县。当时隶属于江西省南昌、九江两地。
2.大厅号码:
平山堂:站在建堂的希望中。
敦煌大厅:用希望建造一个大厅。
双中堂:起源于宋代的洪灏。他是鄱阳(今江西乐平)人。宋代著名的大臣和诗人。宋代与郑年间的文人。他去晋国当礼部侍郎。金人扣留了他,但他拒绝屈服。在被关押的十五年里,他经常秘密派人向宋朝报告徐进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去徐进当翰林学士,金人逼他叫他“侍从”(诸侯大夫朝见皇帝,自称侍从),他坚决拒绝,因此也被金人扣押。他们父子二人都忠于自己的祖国,被称为“父与子忠”。
三瑞堂:它起源于洪灏。公元1115年任秀才时,先后为状元、状元后,成为海宁主簿,免税扶贫。县里的莲、桃、竹都结婚了,他就把自己的房子取名为三瑞堂。
易居堂:资料需要补充。
招银堂:资料需要补充。
积德堂:资料需要补充。
听一堂:资料需要补充。
武本堂:资料需要补充。
槐本堂:资料需要补充。
敦本堂:资料需要补充。
本理堂:资料需要补充。
楚:信息需要补充。
永熙堂:资料需要补充。
和顺堂:资料需要补充。
亲爱的霍尔:信息需要补充。
洪:信息需要补充。
朱存堂:资料需要补充。
动词 (verb的缩写)历史名人
洪:(生卒年月待定),江苏常州人。唐代名臣。
唐睿宗执政时期的御史大夫。
洪觉凡:(生卒年待考),新昌人。宋代著名学者。
以其书惊人,邹元佐同郡人,以其命惊人,彭远才以其乐惊人,称之为新昌三七。
洪兴祖:(公元1090 ~ 1155),字青山;丹阳人。宋代著名学者。
同时,孔端明、张冰、周林被叫到国子监参加考试,排名第一,官职秘书为省正字。
洪灏:(生卒年待考),字广弼;鄱阳人(今江西乐平)。宋代著名的大臣和诗人。
宋代与郑年间的文人。他曾以礼部官员的身份出使晋国,被拘留了15年才被放回去。他在宋代有苏武的美誉。
公元1115年,他是一个秀才,但仕途坎坷。他当了秀才后成为海宁主簿,就免了税,扶持穷人。县里的莲、桃、竹都结了婚,他就把自己的房子取名为“三瑞堂”。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以徽阁为候制,假借礼部尚书之名,派遣使节到晋国,扣留十五年,流放冷山(今黑龙江)。他吃苦耐劳,不屈不挠。最后被赦免,回到宋朝。赵构称赞他说:“大清忠于日月,永远不会忘记你,虽然苏对不行。”
与秦桧世仇后,被安置在英山、园洲,最后死于南雄(今海南海口),享年68岁,谥号“钟铉”。
他学识渊博,著作诗文,著有《皇帝总鉴》、《鄱阳集》、《鄱阳词》。另一本书是《宋与莫的故事》,这是我在金流放时的所见所闻的回忆而成的书。
石红:(生卒年待考),字静伯,晚年自称盘州老人;鄱阳人。南宋著名学者、墓志铭家。
贡文词与洪尊、洪迈两个弟弟先后通过了中国词学考试,被称为“三洪”。
通过官审、知州、户部郎中,宋孝宗被提升为兴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并官至同为中书门平章(宰相)兼枢密使。善收藏金石学拓片,并以此为基础,纠正史传的错误。其中对、和的评价比较准确。
洪迈:(生卒年待考),南宋名臣、史学家。
三弟何亦引博学诗之科,迁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堂学士。有《野秋》、《容斋随笔》、《简毅志》等。二哥洪尊是钱币学家,也是《全志》的作者。
鸿雁:(生卒年待考),黄庭坚之侄;江西南昌。南宋著名诗人。
进士出身,累官少司监督。诗属江西派,有西游记。
弘茂:(公元1171 ~ 1227),字宋冀,号青田;原江西饶州(今江西上饶)鄱阳人。宋代名臣,福建红石始祖。
宋家泰新秋喜(公元1201)居乡贤榜第三位,被授予福建南涧少府转沙郡司令衔,死于官位。
洪茂去世后的第三年,儿子洪源一家从沙县城关迁到下茂水南开集,后又迁到下茂水北齐古台。其后裔先后迁居四川江油县洪山桥、福州、沙县南坑仔(今福建三明县夏楠乡)、松树坑、下毛洪厝自然村(建国后迁居凌薇自然村松林村)。夏茂红家已经传了三十五代了。
洪子恺:(生卒年待考),字虞舜,号平斋;临安是潜(今浙江临安)。南宋著名的大臣和诗人。
嘉定进士,历任刑部尚书、翰林学士、圣旨,后为端明堂学士。词学苏、辛,擅雅。有《平斋词》、《平斋文集》、《春秋说》。
洪兴祖:(生卒年待考),字庆善;丹阳人。南宋著名学者。
宋绍兴被召到国子监参加考试,宋高宗选他为第一名,他是正式秘书。著有《老庄》、《周易依桐》、《楚辞补注》和《考据学》。栾坡指的是翰林院。
洪圣:(生卒年待考),字方四,地号;钱塘人(今浙江杭州)。清代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
作为杂剧代表的《长生殿》,还有司单鹃依然存在。此外,还有诗集《诗的续篇》和《晓月娄机》。
很多人都知道洪圣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但鲜为人知的是,自南宋著名人物洪灏开始,洪圣的祖先洪氏家族就开始定居西溪。据考证,过去西溪武昌洪家塘有一座洪氏宗祠。明清时期,西溪洪氏曾一度成为杭州四大家族之一。洪升一生虽然没有留下多少与西溪直接相关的作品,但他确实是从西溪走出来的著名戏曲作家。
洪仁:(生卒年待考),洪秀全之弟。太平天国后期著名的重要* * *之一。
1858年迁都天京后,被封为国王、宰相。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撰写了《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天京失陷后,辅佐少爷,企图恢复元气。在江西石城被俘后被杀。
洪:(公元1746 ~ 1809),字君直,字永存,号北江,号再胜居士,阳莱克(今江苏常州)人。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学者和作家。
清乾隆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他一生写了很多,尤其是历史和地理演化方面的。有《春秋左传注》、《三国志·晋书·地理志》、《洪备将全集》等。
洪::(生卒年待考),字君智,字智村,号北江,江苏阳湖人。清代著名学者和作家。
洪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位进士,官修。
清朝嘉庆年间,因批评政府出兵伊犁而被赦免后改名居士。
精通经史、音韵训诂、地理;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出了人口再生产与粮食生产不相容的问题。
散文和骈文的作品在当时都是被人称道的。著有《春秋左传》、《洪备将全集》。
他小时候丧父,靠教书养活母亲。她母亲去世时,他不在家。他曾经画过“机器声和灯光”来纪念她。
洪军:(生卒年月待考),江苏吴县人。清末著名外交家。
清同治年间,状元,历任江西政学提督,翰林院学士。后来去了俄国、德国、荷兰、奥地利,官至兵部左侍郎。他是《元史翻译补编》的作者。著名交际花赛金花是他的姘头。
洪秀全:(生卒年待考),清朝人。太平天国著名领袖。
1843年,农民革命组织“拜神会”成立,自称“天帝”次子。著有《原道救世歌》《原道唤醒世界》。公元1851年,杨、冯云山、肖朝贵、魏长辉、石达开在广西贵县起义,建立太平天国,洪秀全被称为天王。
太平天国十四年,洪秀全病死。不久,天京失陷,起义失败。
洪学智:(公元1913 ~至今),河南商城(今安徽金寨)双河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的将军。
1929年3月加入商城县游击队任队长,5月率游击队参加商南起义,同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三师第八团班长、排长,红四军第十师第二十九团连长、营政委,第二七四团政治部主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反围剿和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5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在甘孜迎接红二、六军团后,第二次北上,同年10在会宁与红一、二军团会师。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旅第一支队师长、副师长,中国人民军政大学第四团团长,康达大学第五分校副校长,苏北盐阜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副师长。参加了开辟和巩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辽西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司令员。参加了著名的四平保卫战、辽沈战役、平金渡江战役和中南湘赣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5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与指挥1950年3月海南岛登陆战役和解放万山群岛战役。同年参加5438年6月+10月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军长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的组织指挥,以及反绞杀战、反细菌战。主持和领导志愿军的后勤工作。65438年至0954年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政委,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他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NPC常委,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在中国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5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和自由独立一级勋章。198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奖章。同年9月,根据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的命令,14又被授予上将军衔。是《抗美援朝回忆录》的作者。
洪水:(公元1906 ~ 1956),原名吴、吴、阮山,又名李;越南河内。中国人民解放军名将少将。
洪:(公元1904 ~ 1982),湖南宁乡人。中国著名的国民革命军上尉将军,炮兵学校校长。
黄埔军校二期毕业。连续的军事职位。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第十四炮兵重型榴弹炮团团长、炮兵学校学生团团长、第七炮兵旅旅长、第一炮兵旅旅长、第九十九军分区师长等职。
抗战胜利后,任联勤总部军械部野战处处长、炮兵学校校长。
1949年底逃往台湾省,历任台湾省省府高雄要塞、高雄港司令,台湾省省府“国防部”军械署署长,陆军供给部副司令。
1982 65438+10月19死于台湾省。
洪少虎:(生卒年待考),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少将,武警广东总队总队长。1996推广。
洪兴:(生卒年待考),中国国民革命军著名中将,第二军39师新师长。
洪:(生卒年待考),中国国民革命军著名中将,三军总参谋部计划参谋次长。
洪:(生卒年待考),中国国民革命军著名空军少将,空军作战司令部政治作战部主任。
洪显成:(生卒年月待考),中国著名的国民革命军少将,浙江省保安副司令。
洪廷举:(生卒年待考),中国国民革命军著名少将,台湾省省立国防部中正预备学校校长。
洪:(生卒年待考),中国国民革命军名将,台湾省海军副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