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在真实历史中的官方地位是什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于成龙,山西永宁人,早在明末崇祯年间就参加了科举考试,并获得了副榜龚升的称号。其实,于成龙的能力远不止于此,只是因为于成龙容不得眼里有沙子,不喜欢面对考场考官公然受贿、徇私舞弊的各种行为,所以才在试卷上痛斥这样的行为。
当时腐败在明末到处重生。他的做法刺激了阅卷人,篡改了他的成绩,导致于成龙没能进入正式名单。
因为没有进官榜,他没有胜选的地位,他无法给自己本已贫困的生活带来任何改善。于是于成龙继续参加考试,但考试结束后,于成龙放弃了当官的机会。因为于成龙早已看透了明朝的统治,在肮脏的官场上也无法有所作为,所以他一边侍奉父母,一边回家读书。
当清人迁居中原时,于成龙似乎又找到了读书的动力,希望将来在官场有所作为。所以在顺治的四到八年内,于成龙来到太原的一所私立学校学习。不幸的是,上帝是不公平的。尽管于成龙学习很努力,但他已经三十五岁了,记忆力不如年轻时,所以他落榜了。
三年后,于成龙的家里发生了一件事,一直是家里顶梁柱的大哥因病去世了。古人没有任何政策。他们生了第三个孩子,老大和老二都要上学。眼看日子就要结束了,于成龙别无选择,只能放下书本,去工作赚钱养家。参加工作的朋友应该知道,很多时候生活迫使他们专注于学业,所以于成龙不得不暂时放弃自己的理想。
几年后,于成龙的父亲去世了,于成龙的负担减轻了,他的理想又复活了。当他完成在国子监的学习时,他已经44岁了。顺治十八年,于成龙正式成为他的第一个官职,即被朝廷任命为广西罗城县令。
当时广西罗城县是有名的野地方。在这里工作有一千英里远,通过一个烟雾弥漫的地方生命会受到威胁。但是于成龙已经下定决心要去罗城县当县长,根本不考虑家里的反对。当时罗城县周边情况复杂。城里只有几户人家,到处都是杂草。耕地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我住的地方很破旧,几乎没有一间能遮风挡雨的正常房子。我只能待在可以避风的寺庙里。
一些同行的人没有于成龙那样的意志,他们无法忍受周围的恶劣环境。他们有的病死了,有的人干脆成了逃兵,远离了这个蛮荒之地。另一方面,于成龙开始了他逐步治理地方政府的第一步。多亏了成龙的悉心经营,罗城终于成了县城,但只用了三年时间。从这一点,足以看出于成龙不仅仅是一个清官那么简单,而且具有卓越的治理能力。
因为于成龙在当地的出色表现引起了省领导的重视,被省里官员推荐提拔到四川贺州,担任周知。在古代,人口是最大的生产力,粮食是最大的经济保障。在成龙的统治下,当地人口猛增,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直到上层官员把他调到湖广黄州当知府。此时距离康熙已经八年了,距离罗成当政也过去了很多年。
康熙十二年,著名的“三藩之乱”爆发,于成龙恰好在此时被调到湖广武昌府主政,于是考验于成龙的时候到了。因为吴三桂的幕僚中有不少人是湖广人,所以吴三桂派人到湖广带着他的任命文书来扰乱当地政局,希望有人能和他一起对抗清廷。
于成龙在这场骚乱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康熙十三年,吴三桂任命的文书出现在他所辖的麻城县,当地父母官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选择杀一个人,宁愿误杀一个人。正是因为这种强硬的手段,使得当地百姓人心惶惶,当地土豪刘恰好接到吴三桂的任命文书,打算联合当地山里的土匪发动暴动。看到局势正在失去控制,当地官员不得不打电话给于成龙帮助稳定局势。
于成龙到达后,首先利用他在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声誉安抚不安分的群众,让他们安定下来,然后着手处理山贼问题。于成龙打算不流血地拉拢山贼,以最小的代价平息叛乱。于是他独自来到茅屋,劝说当地的土匪向朝廷投降。在他的保证下,匪徒选择了投降。第一次叛乱就这样解决了。
当于成龙来到黄州当知府时,他遇到了一场更大的暴乱。吴三桂派来的奸细打算从内部拿下黄州,但他显然低估了于成龙保卫黄州的决心。在他的组织下,成千上万的项勇和人民参加了这场保卫战,并成功地等待朝廷的救援,以守住城市,遏制吴三桂的势力。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于成龙被提升为福建省法官,然后是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并成为一名政府官员。正是在这个位置上,68岁的于成龙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步,死在了办公室里。于成龙死后,人们都掩面而泣,康熙皇帝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于成龙不愧为天下第一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