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苏怎么了?

“谯违节明,措扰,留水宫山,不下城。张合迷了路,击之,破之,兵散。”

马苏失街亭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有很多解读。《三国志》中的相关记载散见于各处。正如上文在《子同治简》中所总结的,有几个词仍然是模糊的。

马谡之死,故事不统一。在《三国演义》和《马良传》中,马谡被称为“狱中遗物”。以春秋时期的这种文笔,诸葛亮是不是削了马谡,让三国迷争论不休。

电视剧《龙溪风起》以马苏失街亭为开篇。刚一播出,收视率就离开了麦城。《龙溪风起》中,街亭之败,抛给了被情报误导的诸葛亮。马伯庸的小说原著并没有直接描述失街亭的情节,而是交代是蜀国情报部门的曹创建的。根据小说,马苏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龙溪起风了》表面上看是一部谍战剧,说到底却是一部权谋剧。从长安的《洛阳纸贵》中最长的一天到《陇西风起》,马伯庸更喜欢这种历史“阴谋论”。他写了许多以三国为题材的作品。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甚至有一个街亭是献给马谡的。故事中,马谡在街亭的失利,来自于王平对马谡的暗算,而费祎就是背后的主谋。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费祎和马谡是对手。马谡的死实际上是由于蜀中各派的明争暗斗。

蜀中有派系政治。史学家先生较早地从派系斗争中梳理了蜀的政治脉络。他在《秦汉魏晋史探》一书中,把蜀国的派系划分为以诸葛亮为代表的新派和以李严为代表的旧派。刘备死后,蜀国的政治局势变成了新老博弈。易中天在《三国志》百家讲坛上说,除了刘备入川前的老荆州派,益州地方势力细分为两派——东州派和益州派。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里面一定还有别的东西?《资治通鉴》强调马谡的所作所为不妥,令人不安,诸葛亮杀他是军事惩罚。依法办事还不够吧?

画诸葛亮摄影:程功

每个人都是“第一次”

刘备死前,诸葛亮的工作就是守家。刘备西征,诸葛亮在后方负责“吃饱饭,养足兵”。

诸葛亮南征,马谡“诡计”都是为了北伐。马苏是否参加了实战化训练,一直存在争议。街亭一战,这么说吧,马谡第一次上前线,也是没有程响的最后一次。

街亭一战对诸葛亮来说也意味着“第一次”。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第一次全面指挥抗击魏,后来证明也是他六次北伐中胜算最大的一次。

马谡在《三国与马良的故事》中的战败,只用八个字来轻描淡写:“合则破,分则士卒”。马谡的失败间接牵连了《三国演义》作者陈寿。陈寿生于蜀国,却在《三国志》中被指责低估诸葛亮,原因有二:一是仰慕金,二是个人恩怨。《陈进寿传》载:“寿夫为马谡参军,被诸葛亮谴责,寿夫也坐上了皇位。”

在唐太宗和李的问题上,李靖觉得“史家知兵,而不可纪”陈寿对街亭之战的书写过于简单,留下了许多疑点和空白,后人不得不为历史增添戏剧性。

《三国演义》里把马谡写成了一个智商低情商更低的老实人。一到街亭,马谡就开始公开质问诸葛亮:“丞相为何如此偏执?邴巍怎敢来此僻静之地!”司马懿一听说领兵的是马谡,就信口开河,说马谡是“有名无实的穷人!”

仔细想想,这些准备都挺不合理的。刘备曾经警告诸葛亮,马谡不能大用。远在敌后的司马懿知道马谡无能,再加上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才能,与马谡日夜议战。就算马苏的实战能力被高估了,难道他就不能意识到马苏拒绝接受自己吗?诸葛亮用兵谨慎,公认魏延和吴懿是镇守街亭最稳妥的选择。北伐形势很好。马苏抢人头的机会不大。为什么急着让他送人头?

陈寿给诸葛差评,说他“管荣久,智谋短”。就从这个“反面角度”来讨论诸葛亮这一次的人事处理。治戎,就是统一兵。在诸葛亮的军事理论中,一大特点就是重兵轻将。“军人是有制度的,无能的,也不能被打败。没有控制力的士兵是有能力的,无敌的。”

马谡不假思索,用自己的生命告诉诸葛亮:丞相,你错了。

抄作业不正确。

“险地邪道,亦随其衡,或须回环旋转,后为前者,从左至右,行则鱼贯,站则落雁。前止,汝骑精锐,立于四方,各据其营。”

这段话出自诸葛亮的《兵书》。《兵要》可谓是指导行军的操作手册。遇到什么情况怎么办,一切都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就这样,诸葛亮命令马谡守街亭,就是让马谡抄作业。

马苏是一个好争辩的士兵,似乎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人。然而到了街亭,却发现“纸上得来的东西浅薄,一无所知。”。《子同治鉴》说他“行为不得体”,“行为惹人厌”,这才是重点。马谡乱指挥怎么赢?

想斩马谡,蒋琬劝阻,诸葛亮回应道:“孙得天下,其用之明;姜维通过推广混乱法则杀死了他的仆人。四海皆分,兵临城下。如果废除了法律,就不用请贼了!”孙武和姜维的两个典故很能说明问题。孙武和姜维治军有方,都是从杀人开始的。

姜维的故事见于《左传》。春秋时期,晋襄公哀悼齐桓公时,姜维被任命为中国军队的司马。晋公的弟弟养马车扰乱军列,按军法处置养马车的骑手。晋襄公大怒,要杀姜维。姜维为自己辩护说:“你的老师不是军事,你的执事不尊重。”吴是什么?在姜维看来,军列整齐,指挥顺畅,就是武功。

《孙吴治军》是《史记》中的名篇。吴王阖闾让孙武训练宫中美女,孙武立斩了两位王子,爱她以示军纪。孙武给何律的理由是:“约束不明,应用不熟,就犯罪;已明而不及法者,亦官之罪也。”刘韬对“官之责”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先将官员告知清楚,应用三令教兵以旗住,以指明民之改革。”很奇怪,马谡并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小书来练兵,也没有批评他。

马苏之死无需过度解读。不拿下马谡,诸葛亮如何带兵?它不需要任何内部消息。

马苏

为什么还期待舒?

日本人上映了一部新的动画电影《派对浪客·诸葛孔明》,脑洞很大。诸葛亮御用黑色丝巾,前往东京涩谷求职。老板正好是三国迷。面试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让马苏守街亭?”诸葛亮说,现在回想起来,马谡可能是故意失败的,为了尽快攻下长安。如果魏延知道这件事,一定会抱着马谡哭。

除了派系斗争,舒还有路线斗争。

诸葛亮在中原时提出了“西与祝融”的战略构想。“西与诸戎”即联合羌人,突袭凉州。王之涣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柳?“春风不过玉门关”,指凉州,也就是今天的河西走廊一带。从265438+2008年3月刘备指挥“辩之战”,到263年蜀国失陷,蜀国维持凉州路线长达45年。

凉州为什么重要?首先,它涵盖了感兴趣的领域。公元前106年,设立凉州刺史,辖十郡之地。其地“南为西羌所隔,西接西域。在汉代被称为匈奴的左膀右臂。”二是抢资源。凉州出产粮、马、兵。东汉民间有“关出关为将,关东出关为奇观”的说法。

成语“从龙看蜀”就是指汉光武帝刘秀“从龙看蜀”。而蜀国的政策正好相反,就是“得蜀而望龙”。龙山是凉州和关中的界山,西边是凉州。蜀国虽然从未攻占凉州,却任命了三个凉州刺史,不仅仅是普通人——马超、魏延、姜维。马超和姜维都是羌人中有威望的,魏延也有“西入羌”的经历。

蜀汉任命凉州刺史不是一个虚职,而是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学者刘彦祥说:“蜀汉要想揭开北伐上的盖子,就要拉凉州,只有攻下凉州才有可能逐鹿中原,这就是设立凉州刺史的深意。”

孙权攻下荆州后,刘备欲在东方复仇,赵云曾建议“早图关中,居渭河上游”。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分为两派,马谡为主力,赵云为疑兵。正好有两个人和他“想在一起”。魏延是死忠荆州派,为何不用?魏延曾提出“子午谷是奇计”,出了子午道,直奔长安。诸葛亮的拒绝不能简单归结为谨慎。战略规划如何不断变化?在蜀中,路线斗争大概大于派系斗争。

姜维是诸葛亮路线最后也是最忠诚的接班人。北伐第一败,对于诸葛亮来说,失去了马谡,却得到了姜维。诸葛亮高度评价姜维是“凉州上士”,他的才能是“永南(邵丽)和吉昌(马良)都不如别人”。马良没有马苏好。猜猜诸葛亮给姜维的第一个任务是什么?培训。“必须先教五六千中国虎步兵”,这显然是从训练马谡中吸取的教训。

司马最了解诸葛。

真正了解诸葛亮的是司马家。

诸葛亮退兵后,司马懿有一次去蜀国军营参观,就像朝圣一样,“上其营,观其遗”,感叹“天下奇才”。诸葛亮的行军是“细节控”,可谓“匠心独运”。阿津人袁准评论说:“营地、井灶、沟渠、栅栏和屏障都应该着墨。”

唐代杜甫写《八阵图》诗:“三国,四分五裂,已被其大所缚,八面堡立于其名”,认为丞相诸葛的功绩,一是隆中对,二是八阵图。八阵图被后人神话了。据史料记载,真正将八阵图发扬光大的是西晋的将军们。没错,最了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敌人。

西晋时,凉州羌人造反,司马燕用马龙平定凉州。《晋书·马龙传》记载:“龙依八阵图造厢车,路窄为木屋。阵前,弓箭到了,倒了。”偏心棚车更有利于在狭窄的山区地形中应用。

另一个人是谢忱。谢忱最初是司马昭的随从。西蜀灭亡后,司马昭让谢忱学习和实践诸葛亮的“合围伏敌”的方法。后来,当司马燕旅行时,谢忱是陪同。“我当时牵着一只白兽,骑着到处跑,卤书就展示出来了。”

根据以上两种情况,诸葛亮的八阵法可能是对古代战车战术的改进,为蜀军提供了有利于对抗魏军骑兵的阵法。《诸葛季良贼骑教》说:“贼骑若绕来,不便行战,宜以车马候之。若土地狭窄,宜用锯齿处理。”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蜀、魏在潞城交战。“蜀军高骑而降,弓弩狂抛,箭在弦上。”这一仗打死了张合。讲究“骑高卧低”。马谡上山抗敌,未必是战术上的失误。诸葛亮用的明明白白,效果大不一样。

《龙溪风起》中,双方的谍战据说是为了偷取制弩技术,不如设计一张让司马家更感兴趣的“八阵图”。

街亭怎么玩?

诸葛亮设计八阵图可能正是为了让他改良的“荣源”弩更有用。史书记载诸葛亮“亦为损益弩,名曰荣源,以铁为箭,长八寸,一弩十箭。”荣源的原意是战车。《诗·潇雅·六月》:“荣源以十倍始先。”

部署战车的目的是为弩提供掩体,以抵御骑兵突击。孙膑曾说:“司机是基地。”

南北朝时期,南朝广泛采用“以车骑”的思想来对抗北魏的骑兵。南梁在安徽邵阳州抗击北魏,南梁将军魏锐的指挥是街亭一战的正确打开方式..魏锐急行军到邵阳洲,“夜掘长沟,植鹿角,断洲为城,天明扎营”。姜维杨大眼率领一万多军队作战,杨大眼获得三军称号,堪比张合。魏锐把他的车捆成一排,他的弩都很结实。"箭穿透了他的眼睛和右臂,他走开了。"

车辆编队方式需要高度统一的指挥,缺乏机动性。虽然有利于防守,但进攻性不够。隋唐时期,骑兵与突厥作战。这是因为两代人都是从关陇军事集团崛起,具备骑兵作战的先天条件,恰恰证明了诸葛亮坚持突袭凉州的正确性。

唐朝的堵车战术并没有被完全抛弃,反而发生了大悲剧,暴露了这种战术的另一个缺点——怕火攻。唐肃宗当丞相时,方冠“好客,好说话,用兵与安禄山骑兵作战”,被火烧死。

宋朝为了对抗北方铁骑,一直探索“以车骑”。宋哲宗曾打算征用大量民用汽车,并告诉沈括“北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沈括劝道:“现在的民用车太重要了,一天走不了三十里,所以过去叫和平车,没事的日子可以用。”

直到明朝,战车还是有相当高的出镜率。戚继光守蓟门,说“打七营教练车,重车156辆,轻车100辆”。更有甚者,何陈良的《营盘之战》和戚继光的《营盘之战》等车战论述。如果一直遵循诸葛亮的大国工匠精神去探索,会不会先研究坦克?

(编辑:沈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