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123小结
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
1.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了生物遗传规律。
2.阉割。
3.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
4.孟德尔把F1揭示的性状称为显性性状,没有揭示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在杂交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设: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生物体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相互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配子每对只含有一个遗传因子。
(4)在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的组合是随机的。
6.测交是将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7.孟德尔第一定律也叫分离现象。
第一章第二节
1.孟德尔以纯黄色圆豌豆和纯绿色皱豌豆为亲本杂交。
2.孟德尔第二定律也被称为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当形成配子时,决定相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相互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表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与表型相关的基因组成称为基因型。
第二章第一节
1.减数分裂
2.精原细胞是原始的雄性生殖细胞,每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的相同。
3.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期间,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加,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每个复制的染色体由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组成,它们由同一个着丝粒连接。
4.配对的两条染色体一般在形状和大小上是相同的。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这叫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成对出现的现象称为突触。
第二章第二节
1.基因和染色体行为有明显的平行关系。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其完整性和独立性,
(2)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染色体也是。配子中只有一个基因,也只有一条染色体。
(3)体细胞中的成对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2.果蝇体细胞中有多对染色体,其中3对为常染色体,1对为性染色体。雄性果蝇的一对性染色体是异型的,用XY表示,雌性果蝇的一对性染色体是同型的,用XX表示。
3.基因分离现象的本质是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并随配子独立传递给后代。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本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互不干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相互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结合。
第二章,第三节
1.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总是与性别有遗传关系,这种遗传称为性连锁遗传。
2.X隐性遗传的遗传特征:
3.X显性遗传的遗传特征:
4.人类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在大小和携带的基因种类上是不同的。X染色体携带很多基因,而Y染色体只有X染色体大小的1/5左右,携带的基因更少。
第三章第一节
1.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2.有证据表明。DNA是遗传物质,是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和用噬菌体感染细菌的实验。
3.肺炎球菌转化试验: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4.噬菌体感染细菌的实验;
结果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在感染过程中只有DNA进入细菌,35S没有,说明只有亲本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胞。子代噬菌体的各种特征通过亲代的DNA遗传。D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5.有证据表明。RNA是遗传物质:
6.结论: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极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不是DNA,而是RNA。
第三章,第二节
1.DNA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每个分子都是由上百种四种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长链。
2.结构特性
3.双链DNA中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
第三章,第三节
1.DNA复制的概念:
2.时间:3。地点:细胞核。
4.过程:(1)解链(2)合成子链(3)形成子DNA。
5.特点:(1)解卷复制(2)半保守复制。
6.条件:模板原料能量酶。
7.精确复制的原因:(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提供了精确的模板。(2)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确保精确复制。
8.功能:传递遗传信息。
第三章,第四节
1.一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个基因都是一个特定的DNA片段,都有特定的遗传效应,这说明DNA中包含了大量的遗传信息。
2.概念3。结构4。DNA可以存储足够多的遗传信息,这些信息包含在四个碱基的排列顺序中,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第四章第一节
1.RNA是以一条DNA链为模板在细胞核中合成的。这个过程叫做转录。合成的RNA有三种: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和核糖体RNA(rRNA)。
2.2的区别。RNA和DNA是五碳糖是核糖而不是脱氧核糖,碱基组成中有碱基U(尿嘧啶)但没有T(胸腺嘧啶);结构上,RNA一般是单链的,比DNA短。
3.翻译是指以细胞质中游离的各种氨基酸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的过程。
4.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每三个这样的碱基称为1密码子。
5.蛋白质合成的“工厂”是细胞质,搬运工是RNA(tRNA)。每个tRNA只能转运和识别1个氨基酸,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位点,另一端有3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
第四章第二节
在1.1957中,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再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然而,遗传信息不能在蛋白质之间传递,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RNA或DNA。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从RNA流向DNA,这些都是中心法则的补充。
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基因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基因之间、基因与基因产物之间、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精细地调节着生物体的特性。
第四章第三节
1.克里克的实验证明,遗传密码中的三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遗传密码从一个固定的起点开始,以不重叠的方式读出,密码之间没有分隔符。
2.尼伦伯格和马修使用了蛋白质的体外合成技术,只在试管中加入苯丙氨酸,然后加入去除了DNA和mRNA的细胞提取液,合成RNA。结果,聚苯丙氨酸的肽链出现在试管中。
第五章第一节
1.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添加和删除所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称为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有以下特点:在生物中普遍存在,具有随机性、非定向性、频率低。
3.基因突变的意义在于,它是产生新基因的方式,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4.基因重组是指生物有性繁殖过程中,不同形状的基因发生重组。
第五章第二节
1.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量变异。
2.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排列的数量或顺序,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3.染色体数目变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体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呈指数增加或减少。
4.基因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5.人工诱导多倍体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碱处理发芽的种子或幼苗,其机理是它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动到细胞的两极,染色体不能复制而是减半,从而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6.单倍体是指其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数量的个体,在生产中常被用来培育纯种。
第五章第三节
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导致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三类: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是指染色体异常4导致的遗传病。
第六章,第一节
1.杂交育种
2.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因子(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治疗生物,从而引起生物的基因突变。其优点是突变率高,短时间内产生更多的优良突变类型,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
第六章第二节
1.基因工程又称基因剪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的意愿提取某个生物体的某个基因,对其进行改造,然后放入另一个生物体的细胞中,对该生物体进行定向改造的基因技术。
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工具是基因的剪刀,即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性内切酶);基因的针线是DNA连接酶;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是常用的基因载体。
3.基因工程的操作一般要经过四个步骤:提取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表达和检测目的基因。
4.抗虫基因作物的使用不仅减少了农药的用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5.基因工程生产药物的优点是效率高、质量好、成本低。
6.目前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不安全,应该严格控制;另一种观点认为,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应该广泛推广。
第七章,第一节
1.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相对完整的进化论的人。他的基本观点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生物逐渐由低级进化到高级;生物体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利用、排斥和获得性遗传。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是利用、遗弃和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进化论,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相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
3.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无法解释遗传和变异;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仅限于个体层面。
第七章第二节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产生原料;
(3)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群体是生活在某一地区的同一有机体的所有个体。
3.群体的基因库是群体中所有个体包含的所有基因。
4.遗传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改变群体的基因频率。突变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5.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方向性的变化,导致生物向某个方向不断进化。
6.物种是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组生物。
7.孤立是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无法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隔离包括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
8.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一般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9.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生物因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种群间无法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10.* * *共同进化(Coevolution)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下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11.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第一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水性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的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功能: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主要区别是差。
不同的是血浆含蛋白质多,组织液和淋巴液含蛋白质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pH和温度。
6.血浆中的pH值:7.35-7.45。
调整后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渗透压:770kPa,常温: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使所有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维持内部和谐。
相对稳定的环境状态。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 * *与调节。
内稳态的意义:内稳态是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类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在静止状态下外部为正内部为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性传导
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导(突触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身体活动的最高中枢。
脊髓:调节身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感知外界,控制身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高级功能。
运动性失语症可由大脑S区受损引起:患者能读单词,能听懂别人说话,但不能自己说话。
5.激素调节:受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包括CO2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克/升
低于0.8 g/L:低血糖高于1.2g/L;高血糖,严重的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蛋白。
8.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A细胞分泌)
血糖浓度降低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下丘脑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素
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新陈代谢。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这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身体也会发生变化;浑身发抖(骨骼肌收缩)和鸡皮疙瘩(毛细血管收缩)
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由体液运输(人体各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细胞。
1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比较项目
反射弧体液运输的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有快有慢。
作用范围准确,限制面广。
动作时间有短有长。
12,水盐平衡调整
饮用水不足
水分流失过多
食物太咸了
↓
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
(-) ↓(+) (-)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受体
↓
脑下垂体
↓
↓抗利尿激素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 ↓(-)
尿量减少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许多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比如: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婴儿期分泌不足:克汀病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脏等。)
噬菌细胞
14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的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15,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的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御功能,监测和清除功能。
17.抗原:能引起特定免疫反应的物质(如人体内的细菌、病毒、坏死和突变的细胞和组织)。
抗体:专门对抗抗原的蛋白质。
18,免疫分;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和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
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未进入细胞)
浆细胞抗体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
记忆b细胞
记忆B细胞的作用:在抗原消失后能长时间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到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团或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消化。
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t细胞
抗原t细胞侵入细胞
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功能:裂解靶细胞并暴露抗原。
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21,免疫紊乱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22.过敏反应的特点:起病快,反应强,消退快;通常不会破坏组织和细胞,
不会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第三章:植物中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顶端。
向光弯曲的部分在胚芽鞘顶端以下。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胚芽鞘的顶端。
2、胚芽鞘弯曲向光生长的原因:
①:侧向运输(仅在胚芽鞘顶端):生长素在单侧光刺激下,从光侧向背光侧运输。
②:纵向运(极运):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不可逆转。
③:胚芽鞘背面生长素含量比光照面多(生长素多的时候长得快,少的时候长得慢),导致两边生长不均匀,从而向光照方向弯曲。
3.植物激素:植物体内产生的微量有机物质,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合成化学物质。
4.植物中色氨酸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嫩芽、叶子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分布于植物的各个器官,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5.植物各器官对生长素的耐受性不同:茎>茎;芽>根
6.生长素的生理功能:双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落花落果,又能防疏花落果。
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
无核番茄:在雄蕊阶段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大量生长素被输送到侧芽中,抑制侧芽的生长。
去掉顶优势就是去掉顶芽。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插条下部,促进插条生根。
8.赤霉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叶。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株高;促进种子发芽和果实成熟。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枯叶
分布:有很多组织器官会脱落。
主要功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细胞分裂素合成位点:根尖
主要功能:促进细胞分裂。
乙烯合成场所:工厂的所有部分。
主要功能:促进果实成熟。
第四章人口与社区
人口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率和迁出率
1,人口特征
年龄构成增长型,稳定下降型。
男女人口比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抽样法和标记再捕获法。种群:某一地区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某一区域的所有生命生态系统:某一区域的所有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人口数量变化曲线;
①“J”型生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气候适宜,无敌人伤害。
②“S”型增长曲线的条件:资源和空间有限。
5.k值(环境承载力):在不破坏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一定空间内可以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
6.丰度:群落中物种的数量。
互利生: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寻找食物
7.种间竞争:不同物种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寄生虫:蛔虫,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8.社区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
原生演替、次生演替人类活动常常使群落的演替以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生态系统
成分消费者:大多数动物,腐生动物除外。
1,结构
分解者:能以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有机体。
(细菌、真菌、腐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食草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生态系统的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以前的营养级
能量去向:呼吸、未利用、被分解者分解、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渐衰退。
能量和营养转移效率:10% ~ 20%
5、研究能量流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最有效地利用能量。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的异同
区别: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循环利用的;能量流经每个营养级时,逐级递减,而且是单向流动,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
(3)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一种驱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来回循环。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洋洋自得、蜜蜂飞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是密不可分的。
信息传输
②:信息还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②控制有害动物。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抵抗力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保持其结构和功能完整。
10,生态系统容量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被外部干扰因素破坏后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抗性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要适度,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于人类利用强度较高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12、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
13、生物多样性:生物圈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的所有基因和各种生态系统都同构为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14,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对调节生态系统(生态功能)起重要作用的价值
性的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对旅游、科学研究、文艺创作等非实际意义。
1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