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位历史大师:高三历史的材料题怎么答

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审题必须把握的“一、二、三”

“一”指的是“一个前提”,即“要了解和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和数据)”。要明确主要概念,说明主要问题,然后弄清楚图标和数据是如何表现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和“以材料为基础,与教材相衔接”。首先是“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问题相关的内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题。如果没有找到有效信息,就不能很好的完成题目的要求,影响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接触教材。”教材所展现的问题的角度不一定和教材的角度一样。比如,一本教材可能主要描述其积极的一面,而教材可能展示其有限的一面。要联系教材,材料所反映的内容要与教材中所学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点评和分析。

“三”是指构思答案的“三步”。即“看一下”看有多少题;“二查”,找出提问中的主体(或项目)和限制;“三答”根据问题组织回答。组织回答时,最好使用“序号”,如① ②。

(二)根据“五字公式”答题——陈述、讨论、分析、比较、评论。

“叙述”就是叙述。答题时一般用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示,但要注意(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可展开,不可省略。(2)对于概括性强、时间跨度长的,先分历史阶段,再分阶段答题。

“理论”就是论证。论证首先要判断观点和题目的对错。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实践的标准,一个是理论的标准。为了设定事实和理由,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做出相应的解释、结论或总结。答案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全面、有说服力。

“分析”就是分析的意思。一般你要先回答“什么”,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特定历史环境和条件下的历史现象、时间和历史人物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比较”就是比较的意思。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比较;很多考生在没有给出明确的比较项的情况下,往往不知道要比较什么,如何比较问题,也没有办法回答。掌握以下方法和原理,可以进行完整的对比。

方法:聚焦一件事或一个人,列出相关条目;然后和另一个比较。

原理:(1)比较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背景、历史条件和目的。(2)比较历史现象的内容、特征、特点、性质和本质。(3)比较事物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验教训。

“评论”是指评论、评价、评论等。要想评论正确,就要做到:(1)用辩证唯物主义看问题。(2)评论问题的立场要正确。(3)评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三、答题失误的原因及对策

(一)审题不严谨,不能真正理解题型要求,导致选择错误。

(1)没有仔细阅读和分析题目中给出的选项,只凭感觉选择,所以不允许选择。所以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全面的阅读题干和选项,明确题干和选项以及选项之间的关系。不要轻言放弃。

(2)初选结束后,要用淘汰法和降干法做检验,做出最终的准确判断。

(3)直觉选择后,要用学习中培养的正确观点和对历史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来检验和判断,这样才能保证选择的准确性。

(2)阅读材料不够冷静仔细,慌乱中没有发现有用的信息,尤其是图表题。这样的错误经常发生,丢分是很常见的。只要在阅读中把材料读透,理解透,问题的正确完整答案就有保证了。

(3)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课本学习结合起来,只用课本知识或材料信息答题,不能互补,造成辩证思维,回答不全面。

(4)答非所问或遗漏知识点。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问题。如果有几个问题,就要回答几个问题,一问一答,层次分明。不要把几个问题混在一起回答,要知道,评分是单独给每个问题的。

(5)错误的观点,错误的立场,使答案更加偏离。常见的错误有:不实事求是,根据社会现状和意识来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不是根据历史发展规律客观评价事物,而是凭个人感觉和主观臆断。

(6)回答针对性差,漫无边际,不着边际。所以在回答问题时,要认真阅读问题的要求,有问必答,紧扣问题,层层解答。

(七)空谈,缺乏史料佐证,或者只是罗列史实而不加评论。不要只把史实放在答案里,更不要在没有史实作为依据的情况下谈理论。

(8)讨论混乱无序。克服的方法就是按顺序回答问题。在回答每个问题的过程中,或按时间顺序,或按事物的因果关系顺序,或按逻辑关系顺序,都要做到逻辑严密,层次清晰,规定明确,语句通顺。

(九)字迹潦草,使审稿人无法辨认的。所以,你在答案里一定要写的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