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老北京电话号码簿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01-20 04:48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有的人有社交,社交需要交流。现在人们的交流方式很多,交流工具齐全,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在一百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打一个电话是很稀罕的事情,从老北京的电话簿就能看出来。
目前,最早的京籍电话号码簿是在宣彤三年正月出版的。1911出版的电话号簿原件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翻开这本发黄的旧电话本,看到那些充满古意的老街老店,读到那些古朴的文字,仿佛回到了上世纪初的北京。
旧时代的电话号簿是纵向排列的,记录的电话用户包括政府机关、商店、银行、医院、学校、报纸、书店等,都是以“公司名称”+地址的形式出现,如吏部衙门/杜挚街、内联推广处/奈兹屋等以个人名义注册的用户,官方电话号码以“姓或全名”+任职地点+地址的形式出现,如翟汪(翰林书院)/浪漫胡同(现浪漫胡同)、王宗羲(邮政部)/北货范;平民用户只注册全名。
1911的电话号簿主要公布了琉璃厂南局和灯市口东局的电话。当时北京只有两部电话交换机,已经从原来的磁铁式人工交换机更新为普通的人工交换机。南聚的服务区域是外城,所以号簿里有大量商号、金店、银行、车站、饭店的电话号码,荣宝斋、米青馆、瑞福祥等知名老字号已经在眼前。东局为内城服务,所以号里有很多衙门和王宓。比如桃北乐府(东局1013号),和硕醇亲王奕譞的第七子,光绪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载涛,都是当时著名的京剧迷。再如公王宓(东局1040),是前恭亲王之孙溥仪的住处。他是清朝最后一个恭亲王。
1911年,北京能在家里安装私人电话的平民不多。大致说来,有王瑶卿/韩家滩、朱幼芬/韩家滩、王会芳/樱桃谢杰和张小山/太仆寺街。前三位是清末民初著名京剧演员,最后一位开出了著名的票房。张/椿树胡同头条东口,张创办《北京妇女报》1905;姜是华商电气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和董事长
这个老号簿不是像现在的黄页那样按类别或笔画顺序排列,而是按当时的电话号码顺序排列。比如南局七中是武城的学校,要找武城学校的电话极其不方便。有意思的是,这个五城学校,也就是现在的北师大附中的电话号码,一百多年都没变!在北京电话发展史上,扩容、升级、换网、割接的号码只从南局换到了3局、33局、303局、6303局,但用户号码没有变化,这在整个北京电话网中是罕见的,也成为见证北京电话近百年发展的一个范例。
更有意思的是,这本目录出版于清末(1911),也就是辛亥革命发生的时候。次年,皇帝退位,清朝退出历史舞台,被中华民国取代。因此,这可能是最后一版清代北京电话号簿,朝代的更替进一步提高了这本号簿的收藏价值。
除了宣彤三年的老号簿,三四十年代的电话号簿,虽然外表已经斑驳不堪,内页早已发黄酥脆,看起来却像是老北京城商号的一派繁华热闹景象。
1936“北平电话号簿”已经开始刊登广告,可以说是黄页广告的雏形。只是放大了印刷的店名或者经营项目,最多加一些装饰,没有广告语言或者广告创意的概念。这些广告最初刊登在封面、封底和插页上。随着版式的变化,在电话号码栏的顶部、侧面甚至中间插入了许多广告。广告的色彩也从最初的单色、双色发展到彩色。广告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你有电话,你必须有一个电话号码。现在时代进步,人人都有手机。大家都很重视隐私,不会轻易透露自己的电话号码。而在清末民初,拥有私人电话是身份的象征,所有家庭的电话号码都公开公布,毫不犹豫。当然,在那个年代,打得起电话的人很少,一般也不会有人打骚扰电话。
在1936的北平电话簿中,住宅电话数量大增,其中不乏名人,如周作人(新街口八道湾西局2826号11)、金(东局4423号北总布胡同3号)、(春树头条4号)。东局108)、马(翟家口豆腐巷7号,分局1466)、沈(东局895号北池子牛牛坊15)、胡适之(东局25165438号大米粮库4号)、。
1944的北京电话簿是在北平沦陷期间出版印刷的。前半部分是汉字目录,后半部分是日文目录。令人震惊的是,封面上赫然印着一把刺刀,显示出明显的时代特征。虽然这个号簿没有广告,但是整个号簿印刷的很精美,当时的电话覆盖区域也是用四种颜色印在扉页上,可以说是印刷的很好。
在1948的北平电话簿中,我们可以看到内页的一些电话单位和号码特别大,特别显眼,这也是一种广告效应。使用大字需要支付一定的广告费。封底彩色广告是北平啤酒有限公司“请使用飞马啤酒”的平面广告..像这样简单直白的广告词在当时的目录里比比皆是,让人忍俊不禁。在这个目录的每个页面的顶部和角落都有一定的区块来发布广告,这些广告是一些有实力的商店和公司放的。
综上,让我们感受到老目录里有故事,老目录里有历史,老目录记录着老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