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擅长制作守城装备,墨家创始人,墨子简介。

庐阳的文君对齐王说:“墨子是北方的圣人”。

翟墨是像和平之神一样的人物。哪里有战事,他就去劝阻。在他面前,无论你怎么进攻,都破不了他的防守。鲁班九次试图攻城,都未能取胜。他是墨家的创始人。他学习儒家思想,从事工匠工作。他最擅长制造守城装备。他也是一个科学家,后人会称他的学派和儒学为显学。

如果墨学在后世继续突出,中国古代的物质文明一定会更加发达!

春秋末期,鲁国有一位能工巧匠,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五寸厚的木头锯成一个可以承重六百公斤的轴承。他可以用木头做成鸟,飞上天三天三夜,他做的用来防御围城的装备也阻止了一场战争的爆发。这位能工巧匠就是墨家的创始人翟墨。

翟墨,又名墨子,据说是宋朝的人。他在宋朝当医生,并长期居住在鲁。他的出生和死亡日期不详。他生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卒于公元前395年(周安国王第七年)。墨家是一位伟大的大师。

精通机械制造、技术高超的翟墨在当时享有盛名,就像他那个时代的著名工匠鲁班一样。后来,他从工匠上升为“学者”,成为知识分子。三四十岁的时候,在北方被称为圣人。起初他师从儒家,发现儒家的“礼”太复杂,于是脱离儒家,自己出主意,聚众讲学,宣传自己的主张。按照他的理论,他在各个时代都是教授,在较低层次都是弟子。他创立墨家,成为儒家的反对者。他的知名度仅次于孔子,在当时被称为儒家和墨家的“杰出学者”。

翟墨活跃在春秋战国之交,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逐渐建立。由于社会动荡,原本为朝廷和贵族服务的工匠,到了春秋末期,统治者放松了对他们的控制,他们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个体工匠。此外,社会上还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土地占有者,并逐渐形成了广泛的小生产者阶层。为了摆脱贵族统治,他们迫切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墨子是这些小手工业者和小私阶级的代言人。他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衡量一切思想、言行的标准。也可以说,功利观是墨家哲学的根本思想。他所谓的“利”,就是“国之富民,刑政之治”,即国家能够富强,人民能够昌盛,法政清明,也就是“圣人”和“仁人”,反之亦然。

在现实生活中,翟墨看到国家互相攻击,家庭互相抢劫,人们互相残杀,王公贵族生活奢侈,劳动者生活贫困。那些被迫参战的人即使死了也无法见到他们的家人。战败国人民的庄稼被毁,人民被掳去当奴隶,粮食被掠夺,牲畜被杀。他认为社会上的这些恶,如欺弱、富欺贫、骄贱、欺骗、愚蠢,都是人们“不相爱”的结果。于是,他提出了“相亲相爱,相得益彰”的救世药方。总之,他要求人们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而“同时相爱”是基于“互利”及其具体内容。“爱”应该是互利的,“兼爱”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他相信“爱别人的人也会爱别人;利人者,必利其器。“人人都能相亲相爱,互惠互利,无论是候国还是强敌弱,那么世间就不会有恶怨,从而“饥民得食,寒民得衣,劳民得息”。"

翟墨提出了“尚现”和“尚同”的社会历史观。他认为国家并不是一直存在的,它的形成是因为社会成员之间不同的利益和不同的是非标准。但当时社会往往以“诸侯与大人的血亲”为标准来衡量人的富贵与尊严。他指出这是不合理的,而且“治国必乱,天下皆知”,应该改变。因此,墨子主张用“尚贤”的标准来代替“王公大人血亲”的宗族谱系标准。他说:“官贵,民不贱。”“虽然在农业和工业之间,如果可以,可以提高,如果不行,可以降低。”这就否定了奴隶主统治阶级“贵的永远贵,贱的永远贱”的观点。这反映了小生产者改变社会地位的愿望和要求。“尚贤”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尚同”,“尚同”的意思就是最高统治者也应该是“圣人”,制定* * *原则,统一是非,整顿纪律,各方面尚同,各方面尚同,这样世界就统一了。

墨子基于社会史理论,反对统治阶级发动的掠夺性战争,认为这是最大的“不义”。发动进攻战争必然会对进攻国人民的生活造成损害,而进攻别国也是“取人之用,废人之利”。然而,他并不反对所有的战争。他反对“以攻小、以强凌弱”的战争。“攻击”是不公正的,应该受到谴责。有一种说法,反对无情暴君的战争是“惩罚”,“惩罚”是正义的,应该得到支持。墨子的“非攻”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他还提出了“非天命”论来反对儒家的天命思想。他认为“命运”是不存在的,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叫命运决定一切,是统治者为了愚弄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而创造出来的。他反对辞职。他说:“恃强者生,不输者不生。”所谓“强”,就是人的主观努力,也就是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富贵荣辱,一个国家的兴亡治乱,都取决于人的努力与否。但是,他仍然承认上帝的存在,并把天堂视为不可侵犯的意志。“天志”是衡量一切的终极标准。它有智慧和能力,能赏善惩恶。同时引经据典证明了“鬼”的存在,反映了小生产阶级保留了尊天与鬼打交道的思想,想利用天与鬼的虚幻力量来推行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实现“互爱互利”。

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翟墨特别强调了辨别言论真假的标准。他说:“不想分就拿。”也就是说,“名”这个概念要通过实践“取”来检验,也就是说“取”是客观的东西,是第一性的,而“名”反映客观的东西,是第二性的。他肯定客观事物是独立于人的意识的。所以墨子注重“耳目之真”的感性认识,把对外物的直接感受作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从这个思想出发,他提出了辨别真假的三个标准:B|J:“一个客人的桌子上必须有三样东西是源于古代圣王的”,即基于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在原地调查人民耳目的真相”是以调查人民耳目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的;“想刑事政治就是看国家人民的利益”,也就是用在“刑事政治”上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三个标准是统一的、简单的唯物主义的广义经验主义。但是,仅仅以感官经验作为检验知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不够的。他还说:“过去,我从中吸取教训,这样我就能看到它,也能隐藏它。”意思是未来的事情可以从已知的东西推断出来。这标志着认识论的进一步深化,意义重大。

与认识论相联系,翟墨在他的逻辑思想中发现了“范畴”和“理性”的概念,作为辨别是非和考察异同的方法。他指出“范畴”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来划分的,从而在思维过程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因此”的意思是“原因”,或者说通常所说的“理由”。墨子善于用“类”的概念和类比来论证,用“理”的概念来追求事物的道理,使人的思维在辩论中逐渐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