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洞历史

有时候,我在想:人生应该怎么过!很多年都没有定论,一直都是:人生不止,折腾不止!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如果我们不想一辈子碌碌无为,碌碌无为,那就趁我们还年轻力壮的时候,大胆行动吧!如果我们做正确的事情,有一天我们可能会成功。如果我们做错了,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反而会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增添很多有趣的经历,值得回味。无论是在校还是已经步入社会,都要有辗转反侧的精神和心理准备。读书是一种折腾,写文章是一种折腾,学习是一种折腾,工作和上班也是一种折腾,追求完美也是一种折腾,不甘落后、不满足现状、挑战自我是一种折腾,发展爱好、培养兴趣、珍惜一切都属于折腾的范畴。每一个能创造辉煌的人,都离不开折腾。如果你不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磨难、超越和沉淀,你永远不可能站在成功的制高点上。

好吧,说到生活,那就折腾吧!当然,这个周末,我将继续和我的一群朋友在徒步桂香古道的路上辗转反侧。这一次,我将和姐姐艾叶、哥哥冯玉一起从朝天走到雄村。大致路线是两河沟鸟岭村的养龙山(圣天宫),罗塘村爱江村的熊村。一路上,初春的桃花五彩缤纷,鸟语花香,景色宜人,让人心旷神怡!队友们,开心快乐,当然好照片是少不了的!我们经过的第一站是羊龙山!

羊龙山位于大围镇和朝天乡之间,海拔400多米。这里有茂盛的植物,漫步其中就像走进森林吸氧!山中,连绵不断的红枫,像一道美丽的红色长城,横跨群山,印着青山绿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惊讶的是,山顶周围有近十座小庙,香客依旧去烧香,但是山顶的镜场(这次没能去成!)一年四季不干燥,风景极好!

羊龙山,又名驳乐山、驳庐山,是临桂东乡的景区。半山腰有小庙,庙周围奇石林立,峰顶远眺,郁郁葱葱。嘉庆《临桂县志》记载“养龙山高60尺,宽40里,顶上有两个池塘。据《老画经》记载,唐玄宗曾用外国的白鹿原载袁康到此。山前有一潭,水碧明,间有五色莲花,名曰飞莲。”关于驳庐山,最早见于《后汉书》。《县志》“石安县志,东有驳船乐山,东有辽山。“唐朝的元和郡县志,宋朝的太平宇宙志都有记载。

唐朝是佛教传入中国最辉煌的时期。桂林作为岭南重镇,佛教也在唐代盛行。唐高宗咸庆二年(657年),在黔南修建了一座慈心寺(后称开元寺),并建塔供奉舍利子,取名佛塔。调禄元年(679年),肇州司马离石在桂林西山观音峰悬崖上造像,可见当时的桂林是岭南佛教胜地之一。根据羊龙山遗址现存的《重建观音寺碑》和《乾隆二十一年白鹿原禅师碑》,该寺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同时,在这条古道上的海阳山另一端(今灌阳洞井乡)建有丁琳寺,两寺东西呼应,同属桂林。

雍正的《广西通志》和现存碑文详细记录了白鹿原禅师的生平。相传唐、吴、周时期(684-704),临桂东乡张村有一个张家,生了一个儿子叫元康。据说他们在襁褓中会盘腿而坐,到长安的龙泉寺剪了头发。有一年,他回桂林探亲。在业余时间,他登上了杨龙山。他远远望去,群峰碧绿,起伏如龙。他非常高兴,所以他给自己取名为“杨龙·萨维奇”。开元初年(713),唐太宗李隆基巡视安国寺,命天下名僧、大师编佛经、讲佛法。唐朝皇帝问和尚:“谁能传讲和解释我的旨意?”袁康对前奏说:“我愿意。”于是,他奉命与师傅李师傅谈话,袁康深明圣意,答疑解惑。唐非常感动,立即封他为安国寺方丈。第二年,唐明帝再次巡视安国寺,召集500多名僧人观看外国使节赠送的白鹿原。白鹿来到元康,跪了下来。皇帝见白鹿与元康有缘,就赐白鹿,从此称“白鹿禅师”。开元末年,元康乞归故里,居杨龙山,建佛寺一座,名“白鹿寺”,后改名“圣天寺”。(雍正《广西通志》临桂县东里村全图夷陵古道图!)

潘,康熙二十一年举人,临桂东乡潘家村人。辞官多年后,他经常在邓阳龙山抒怀,写下了《登驳庐山》这首诗:

地广人空,山遍天下。

层层山峦在云雾中弯曲,在崔伟和韩笑之间有一个刹车。

鸟不随禅无声,铃常随水潺潺。

来揽胜看看,希望能穿越到当年的小鹿。

在崇尚自然、崇尚禅意方面,潘终于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被朝廷任命为浙江义乌知府,完成了书生之愿。乾隆时期,国富民强,湘桂古商道贸易进入繁荣期。临桂东乡获得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成为临桂县最富裕的乡镇。村民们尊重儒家的耕读思想,接受农商结合的观念。经济富裕了,读书人越来越多,文风越来越明显。其中,李氏家族更是富甲一方,家族中有国术、武功之人,官员众多。从前有一个叫李诗雨的学者,他试了又试。时间长了,他淡泊名利,潜心佛学,愿意经商。他致力于打理祖业,闲暇之余常走在乡间,劝人善良慈善,远近闻名。重阳节之时,他邀请一批老学者和密友登上杨龙山,即兴作诗一首:

初九风清气爽,龙山适宜旅游。

建筑掩映在绿树中,树木插入白云中。

野鸟归宴舞,黄花解客忧。

一湾明月上,韵悠悠。

古代文人,如山川,放荡不羁。正是羊龙山优美的环境,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写出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嘉庆七年《临桂县志》杨龙山诗!)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湘桂古道的历史人文,因为广西地处岭南,古代是百舸争流之地,交通闭塞。为了统一岭南,秦始皇下令“掘渠接粮巷”,修建灵渠沟通湘桂水系,形成了湘桂交通水路。自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湘桂民间贸易日益繁荣。而湘桂水路年久失修,水运能力有限。维持官方的水运并不容易。大量的商品和货物需要通过陆路运输,地方官员为此组织开辟了湖南和广西的陆路贸易路线。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湘桂古商路,从桂林经灵川、兴安、全州,一直到湘南,商路达到了500多年的顶峰,被誉为“到了20世纪30年代,黄贵公路、桂香铁路相继开通,新的运输通道取代了千百年来古老的水陆商路。随着岁月的流逝,古道的景观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古道的历史也逐渐被遗忘在人们的记忆中。

据记载,位于桂香古道上的大圩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圩古镇和熊村也是我们徒步必经的主要目的地!先简单说一下大许古镇。据说唐武德四年(621),福禄县就设在这里,可见是一条通衢之地。到了宋代,这里成了一个市场,名为鹿田城,在桂林设有巡检司和同知官署。隋唐时期,朝廷对岭南的开发和文化传播日益加强,南北交流更加频繁,促进了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当时从湖南到广西北部的古驿道分别是泉州、灌阳、恭城。一条主线是从湖南永明县(今江永县)到平乐县恭城县,绕过灌阳(今观音阁乡、洞井乡)的崇顺堡,再翻越崎岖险峻的大洋山,溯西牛河、朝天河到夷陵到大许镇,再走水路、打井。历史上,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以前,泉州、灌阳都属湖南永州府管辖,过了大洋山就能到达东里村、湖南界,但距离不过百里。

早在唐朝,山东青州益都的李、秦就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大家族。他们与熊、张、周、莫、廖、黄、袁等沿古道而居,逐渐形成村落。宋末元初,有一个李氏家族。第一,他们做生意发了财,树长得又大又枝。从大市场出发,他们去东方学习思想。只有祖先搬家的时候,看到一群牛在河边悠闲地吃草。两岸水草丰饶,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于是定居于此。明清时期,古代商业贸易兴盛,秦、黄、张、熊、周、袁等姓氏相继迁入。他们或开店、酒馆、杂货铺,或烧酒、磨豆腐脑,各行其是,逐渐形成了村落集市,场面繁荣。

明朝永乐四年(1406),内阁首辅、大学士解缙被贬为桂系布政司,路过大许古镇。赶集那天,他看到市场里的商户,都是人,就即兴写道:

大圩河畔的芦田市,

百尺深潭,万竹薇。

早上刘典积攒工资后,

荷叶用盐包着。

一千年,多少朝代更迭;一千年,多少故事在岁月中被遗忘;一千年里,多少繁华被时光冲刷。梦回千年,漓江边上,长长的古道,这里聚集了多少商家,沉重的马蹄声似乎还在古道上回荡。还有,科技的发展,历史的进程,古道最终被岁月掩埋,昔日繁华的集市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萧条,慢慢被遗忘。雄村(Xiongcun)是被岁月遗忘的一抹繁华。

熊村隶属灵川大许镇,离桂林不远,只有30多公里。据了解,雄村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湘桂古道上的古牌匾(集市)。这条使用了600多年的商道,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铁路开通后就废弃了。雄村还是走的古商道,知名度下降了,所以现在知道的人不多。

熊村古镇距离大许镇7.5公里。它建于宋代。传说有六艘龙船载着祖先去熊村。熊村的建筑风格与大徐不同。熊村建在一个小岬角上,巷中多石拱。巷子里都有石阶,拱门建在石阶上,每个拱门上都刻着名字。熊村古镇建筑布局独特,曲径通幽。镇上有六条长短不一的巷道,呈放射状向四周延伸,都是用石板或鹅卵石铺成的。以前街上的居民大多住在高墙深院里,家家户户门口都有铺面。徜徉在熊村古镇,可以欣赏到古朴原始的古建筑,可以惊喜地发现多年的痕迹,这些都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你终生难忘。

熊村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老村格局,巷里还有不少石牌坊。巷子里都有石阶,拱门建在石阶上,每个拱门上都刻着名字。有完整的明清建筑,有湖南会馆、江西会馆、古戏台、关帝庙等。此外,村里的老建筑里还保留了不少文革的标语。令人惊讶的是,有些房子斑驳的墙壁上有明显的文化标语,如“永远忠于毛主席”、“为人民服务”、“政治至上”、“不利于特殊利益”等等。还有一个牌坊叫革命门,真的有文革博物馆的味道!

漫步在古村,布局独特的建筑,石板或鹅卵石铺成的曲径通幽的小巷,在村里的流水中穿行,在这里,有太多的岁月痕迹,一个角落,一砖一石,都能感受到岁月的气息,让人难忘。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4月28日,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路过熊村,在日记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尚维上的聚落非常繁荣,不仅山谷中,南方和中国也是如此。”简单的几句话,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熊村尾市场的繁华景象。

如果你仔细琢磨熊村的沿街建筑,你会发现几乎每家每户临街的木窗下都有一个青砖柜台,这意味着这里每家每户都有店铺。店主只需要把窗户上的木板拆下来,把货物摆出来,就可以和街上的路人做生意了。从这里也可以想象当时雄村的繁华。

“亭外,古道旁,草青天蓝……”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公路、铁路、汽车、火车的到来,商队、搬运工终究只能走向历史,雄村人面前的商道也难逃被抛弃的命运。繁华已成回忆,努力存在心中。仍留在村里的雄村人再也看不到过去马帮、挑夫的热闹场面,马嘶的百姓沸腾了。当一切都在时间中褪色,熊村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站在空旷的街道上,看着一排排空荡荡的店铺,墙上的杂草,两边破碎的门窗,都让人充满了感叹,感到了无奈。然而,没有什么能阻挡历史的车轮。当这里的繁荣消失后,另一个地方会出现新的繁荣。或许我们只需要记住,在这里,我们的祖先用肩膀挑起了湘桂经济交流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