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的历史演变

(65438+90年代至1911年)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大“革命纲领”之一,是继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之后提出的,也是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孙中山把民生作为理想社会,并为之奋斗终生。

一方面是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在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驱使下,孙中山从青年时代就开始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民生。65438+20世纪90年代,孙中山在《致郑藻如书》、《农功》、《李尚洪章书》等书信和著作中提出了"富民"思想,其中包含了民生的基本内涵。

光绪二十二年(1896),孙中山从灾难中获救后,在伦敦逗留了几个月。这期间,孙中山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里读了很多书,实地考察了西方社会的现状,接触了工人运动。他深感西方虽然文明繁荣,却未能让人民成为“极乐之地”,因为他看到了通过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的必要性。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东京军事训练班誓约》提出“均地权”,标志着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形成。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触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时,孙中山把从日本传入的“社会主义”翻译为“民生主义”。

光绪三十一年(1905)五月,孙中山先生访问国际社会党执行委员会(第二国际常设执行机构)。在会见其主席和秘书时,他第一次对民生即社会主义作了明确的阐述,指出“中国社会主义者应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和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一切弊端”。“因为他们,中世纪的生产方式会直接过渡。10月,孙中山在《人民日报》刊文,首次明确提出“三原则”,将民生与民族主义、民权并列,指出欧洲的演变经历了这“三原则”,民族主义之后是民权,民权之后是民生。”20世纪必须是一个民生的好时代”,他断言中国在西方尚未存在。明确将民生列为“三大原则”之一,将民生视为社会主义,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确立的重要观点。(1912至1923)

从辛亥革命到国民合作时期,孙中山积极宣传并努力实践民生主义。为了避免“生灵涂炭”,希望“为了和平而妥协”。

民国元年(1912)3月3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共青团员欢送会上重申,必须进行社会革命,“使国家富强,同时防止资本主义垄断的流弊”,随后离开南京,到上海、武汉、福州等地访问考察,不断发表和进行“社会革命”。同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他认为“今日清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实现,但民生尚未开始。”所以,他被免职后到“二次革命”前,四党奔走,宣传民生,是他一生中宣传民生(社会主义)最多的时期。7月,孙中山在比利时《人民日报》发表《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一文,提出民族主义和民权“应因清廷退位而实现”,“目前应实行经济革命”。8月,他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发表了主题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演讲,揭示了民生主义的宗旨,明确提出“民生主义涵盖防止富人以其富人专制毒害穷人”。10月,他在上海社会党总部连续三天发表演讲,评论社会主义的各种流派,阐述社会主义就是民生,认为“社会主义,一句话,就是社会民生”,指出“土地所有制”和“资本所有制”是社会主义者的两大主张,旨在为大多数人“谋幸福”,告诫社会主义者“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情况”,即从国情出发。

民国三年(1914)七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的中国革命党明确提出“旨在实行民权与民生两大原则”。张勋光复事件平息后,孙中山在江浙一带访问讲学,继续推行民生主义。民国八年(1919)撰写《实业计划》,为实施民生提出了具体的经济建设蓝图。

民国初年,孙中山曾认为是时候实行民生主义了,于是打算以铁路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参与工业建设。他亲自进行建设规划和筹款,还进行实地考察。民国元年(1912),孙中山多次发表讲话和文章,提出“交通是实业之母,铁路是交通之母”,揭示了铁路与实业建设和民生的关系。8月,受袁世凯委派监管全国铁路,先后视察了北宁铁路、津浦铁路北段和吉焦铁路。民国二年(1913)二月,孙中山赴日本考察,商谈铁路集资,拟建“中国实业公司”。种种活动表明,孙中山试图将其民生主义从理论层面推向实践层面。但是,清朝皇帝的退位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并没有真正为实施民生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一战接着一战,事变不断,孙中山的事业不断受挫。他不得不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二次革命”、保家卫国战争和保家卫国运动中,三次在南方建立政权。直到第一次国与国的合作,革命事业才开始出现新的转机。(从1924跳至1925)

民国六年(1917),俄国十月革命成功,让孙中山意识到“苏维埃政府”重视民生。民国十三年(1924)一月,孙中山召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发表大会宣言,重新诠释三民主义。会后,孙中山在许多讲话中都谈到了民生问题,并发表了《民生解说》的专题讲话,指出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表决之前,“还有一个重大问题是作为党的基本问题必须解决的”,这个重大问题就是民生问题。民国十三年(1924)一月至八月,孙中山在广州国立广东师范学院讲授三民主义,对民生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使之发展。

这一时期,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发展如下:

(1)提出最重要的民生原则是“地权平等”和“资权可控”,即“地权”和“资权”;

(2)从“平均地权”到“耕者有其田”,从关注解决工商业发展后城市地价上涨带来的土地问题到关注农村农民的土地问题;

(3)明确将国有资本解决民营资本垄断概括为“受控资本”,并将其具体内容规定为两个方面,即“受控民营资本”和“发达国家资本”;

(4)明确提出民生原则“旨在打破资本制度”,“旨在养人,不在赚钱”,“建设第一要务在民生”;

(5)再次强调“民生是* * *生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强调* * *生产主义和民生并不冲突,“而且是好朋友”。孙中山对民生的目的、性质和具体内涵赋予了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