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美学的历史主义传统
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义和传统意识,中国古代美学也不例外。这种情况用中国人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尊重过去,珍惜现在”。这种历史思维逻辑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以下特点:第一,经验的合理性。中国的人文文化几乎是经验积累。它们是基于案例和百科全书的。它们没有发展成西方所谓“规则和规律”的抽象演绎,也没有发展成西方细致的理性分析,而是发展成了“经验理性”、“实践理性”和“历史理性”。第二,这种历史意识开创了一种“儒家经典”的学术文化传统,崇拜古圣先贤,对古圣先贤的经典进行阐释和注释。“经学”在中国古代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中国古代学术和审美文化的原创是在古代圣贤的旗帜下进行的,中国的政治改革大多是“从古而改”。同样,中国的审美文化也有很强的历史积淀。这一历史传统也导致了两种趋势的发展。一方面是忠于真实历史的历史主义,一方面是伪造历史的伪历史主义,所谓“六经注我”。第三,在这种历史意识的支配下,“保存”和“继承”比“发展”和“创新”更重要,因为“发展”意味着后者会否定前者,今人会否定古人,这与历史主义背道而驰,而“保存”和“继承”是不同的,可以让古人和圣人长期高高在上。所以,中国审美文化的辉煌成就,如魏晋的书法和美学理论,唐宋的诗歌,明清的小说和戏剧,在这种历史意识的包裹下,变得更加不可逾越。
历史主义的深厚积淀是中国审美文化的特点,同时也日益对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造成障碍,因为要了解中国的审美文化,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几乎每一部中国的审美文化作品都是其悠久历史的再现和演绎,都掺杂了太多的历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