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游吴越曲东游浙南天一阁“江南书城”

游游吴越曲东游浙南天一阁“江南书城”

在宁波月湖的西面,有一座古朴的建筑。它就是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范钦,有“江南书屋”之誉。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发展的标志。浙江藏书历史悠久。藏书已成为文人的一大爱好。黄宗羲在《天一阁藏书秘书》中感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躲久了就难了!”据近代吴晗统计,从晋代到清代,浙江私人藏书家有359人,知名图书馆有180家。但由于火、水、兵等各种原因,真正能“藏久不离”的,少如晨星。因此,天一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

范钦被后人尊为“范司马”。他是明朝嘉靖年间的秀才,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做了兵部右侍郎。作为一个正直坦率的人,他曾经顶撞武定侯国勋,朝野大权在握,遭受冤狱,受到朝廷幕僚的惩罚。后来,他得罪了有权有势的大臣严世蕃,因为他秉公执法。然而,让范钦名垂青史的,是他留给后人的图书馆。《殷县志》记载,范钦“性爱藏书,起于一亭,买中外异书,列为四家。游山寿说,经典和祖先诗人的文集都没有流传下来。浙东藏书家,以天一阁为先,有大量功勋文献。"

范钦嗜书如命,所到之处,总要搜罗当地古籍,想尽办法购买,或雇人记录。他的很多书被当时的另一位藏书家冯芳收购。著名学者王世贞和范钦互相倾慕,约定交换钱书。于是,范钦增加了大量的纸币,最后藏书数量达到了7万多册。

范钦图书馆原名“东明草堂”,天一阁是他辞官归李后所建。据清代学者全说,建亭之初,得了龙虎山吴道士田义池石刻,范钦喜出望外,认为与“天满水”之意相合...六成地”所以他给亭子取名为“天一”。楼前是天一池,蓄水防火。展馆分为两层,上层图书馆是一个大房间,中间是书架。低层有六个房间。这个设计寓意“一地六处”。天一阁的名声远播,以至于连写信编辑《四库全书》的乾隆皇帝也“不耻下问”,命人前来索要图纸,模仿天一阁的结构,将其七阁分南北修建。

当然,天一阁之所以能存活400多年,主要是因为范钦及其后人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阮元曾记载天一阁“前有小池石,离市井甚远。它又宽又静,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不让放烟花的人进入”。图书馆离房子很远,有严密的防火措施保护天一阁免受火灾。然而,用火烧毁中国古代图书馆的人不计其数。钱的姜云大厦就是一个例子。曹荣的《姜云楼书目题录》记载:有一天,“他* * *半夜拿着牛奶在楼上玩,把蜡烛割了,不小心掉进纸堆里,然后烧了。宗波从楼下开始,火苗已经铺天盖地,他匆匆走了出去。转眼楼书尽。”

范钦和他的继任者制定了一些具体的禁令来保护书籍。比如禁止用书下梯子,每家的太阳没到之前不要开门。无故开门入阁的子孙,三次不祭祀(即参与祭祖)将被处罚;私自带亲友入柜,私自开书柜者,罚一年不祭;把书借给其他房间和他姓at的,要罚三年不祭;所以,做出牺牲的人,绝不会拒绝做出牺牲。

范钦的侄子范大彻喜欢读书。“每个月的工资都发了,所以我们可以聚书”,而且我们还擅长识别版本。初版、原版、伪版、纸质一目了然,所以人们称之为“奇雅绝异之集”。他向天一阁借书,经常被拒。因此,他努力收集家中的珍本书籍,并建造了“西园”和“沃云山室”来收集书籍。每次拿到一本精彩的书,我都会准备一桌酒席,邀请我的叔叔来观看。范钦每次看到侄子买天一阁没有的书,都羡慕得爱不释手,经常“默默离开”。真的是两代书虫。

这样的“书虫”当然不止范一个姓。在这个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主角是一位姓钱的女子:嘉庆年间,宁波知府的侄女钱听说天一阁藏书很多,有一本的书,呈淡绿色,但不是很干。300年来,书籍没有增长。这位爱书的女子看得入迷,于是绣了几百本,并要求府尹嫁给范的后人范邦柱,让她去亭子里看书,看。没想到,族规禁止女性入阁。钱云岫是如此沮丧,她生病了,并最终恨。临死前,他央求丈夫:“你就像一个怜妾,我就闭着眼睛埋在亭子周围。”

据史书记载,浙东学派创始人黄立洲(宗羲)先生是禁阁第一人。因为李洲先生的道德和文章为当时的人所景仰,范的房间就让他登上了图书馆。他读了很多善本,“把那些流传不广的笔记作为参考书目”。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许、全、钱大昕、阮元、薛福成、苗等著名学者有幸入阁。

今天,我们读到清代阮元“天下只有一座图书馆”的对联,不禁想起嘉惠后人的藏书家范钦、继承其成就的范氏后人、天一阁几百年的艰难历程。据传说,范钦晚年一直和舒歌生活在一起,直到他83岁。临终时,他把家产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天一阁的全部藏书,一部分是一万两银子。儿子大冲选择了天一阁的万卷书,发展了父亲的事业。天一阁到了范秦的第八孙范,正好乾隆皇帝为编纂《四库全书》写了一封采访天下的遗书,天一阁入选其中。范赠送的珍贵古籍638种,后来都没有全部归还。晚年,天一阁又遭殃了。到20世纪50年代初,只剩下13000册书了。

浙江宁波天一阁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