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大学的历史沿革

19世纪中叶以后,清廷败于英法俄日的侵略,被迫签订了几个不平等条约。战争的接连失利让政府和民众失去信心,社会要求改革和学习大国长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基督教会来华兴办教育事业。卫理公会圣公会(南)是美国重要的基督教会之一。它成立于1846,总部在田纳西州。从1879开始,协会先后在苏州创办了巴芬顿学院和恭行学校,在上海创办了英华书院。

东吴大学先有英文校训,后有中文校训。英国学校的校训“走向成熟”来自《新约以弗所书》第4章第13节。校训之所以是圣经里的话,跟学校是传教士创办的有关。1929年,学校政治部会议通过第60号议案,接受了当时中国第一任校长杨永晴的提议,将“保持天地健康,保持法律完善”作为中国校训。原文来自国父墨宝博士1923年1月。它以共享书院为基础,在苏州赠予的庄博书院旧址上扩建成一所大学。1900 12制定了校董事会章程,选举林乐志先生(世界公报创始人)为董事长,David L. Anderson先生为校长。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东吴大学诞生于20世纪初。

在东吴大学的早期26年里,有三位美国总统,大卫·安德森、约翰·w·克莱恩和w·b·南希。这一时期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捐款和学费。校园内的唐林、孙堂、葛堂等教学楼和教工宿舍相继建成,校园规模日趋完备。学科发展包括文、理、医、神学、法学(在上海昆山路),其附属的四所中学、附属的二十所小学、韩晖小学、吴语学校构成完整的东吴教育体系。除了在学术研究上的突出表现,各个学科还为社会培养了无数的专业人才。学校以“走向成熟”为校训,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

1915年,东吴大学法学院在上海成立。该学院的教学强调英美法的内容,重点讲授“比较法”。其科学的培养目标和鲜明的教学特色,使东吴大学的法学教育在当时享誉海内外,有时被称为“南东吴,北朝阳”。培养了一大批近现代著名的法律专家,如鄂森、、吴、倪、李浩培、潘汉典、(穆良)等。,并被誉为“华南第一流、最著名的法学院。”五四时期,东吴学生组织学生会,一般学生社团以学术研究、辩论和体育活动为主。东吴大学在早期三任校长的努力下,为以后的校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为了顺应中国社会的潮流,东吴大学逐步推行中国化进程。1926先取消了必修的宗教课,祭拜仪式改为学生自由参加。然后学校董事会重组,三分之二的成员换成了中国人。65438年至0927年,杨永晴先生当选中国第一任总统,并确定“保持天地正气,完善古今法律”为中国校训。1929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批准东吴大学在国民政府注册。

在随后的十年里,学校各项事务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30学校有文理法三个学院,十二个系。在教学上,积极筹集资金,促进学术研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以专业服务社会。校园内主要建筑设施在此阶段完成或开工。1930,学生人数达到755人,为国内基督教大学之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后的八年间,东吴大学苏州校区和上海校区受战乱影响,四处迁移。其间,随着战局的发展演变,两个校区或迁至自己的学校,或与其他学校联合办学。虽然战火纷飞,但教学活动并不轻松。直到1945抗战胜利,东吴大学师生才从各地回到上海和苏州校区,开始了艰巨的复校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有13所基督教大学。它们是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杭州基督教学院、华西联合大学、华中大学、南京大学、福建基督教大学、华南学院、金陵学院、上海大学、岭南大学等。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起点很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示范和导向作用。因为它在制度、组织、计划、课程、方法甚至规章制度等诸多方面直接引入了近代西方教育模式,对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教会大学的历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教会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