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子》的历史演变

评剧分为东路和西路,以东路为主。

评剧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地方戏剧之一。早在上个世纪末,河北唐山的贫苦农民就以农闲时唱莲蓬为生,1890年前后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蓬艺人。莲花落又称“莲花落”,是一种长期流行于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入关隘,河北的莲花落艺人很快吸收了这一艺术,开始演唱《王二小捉脚》、《王二姐私服》、《杨二佘花园》、《王大娘见大缸》、《丁香割肉》、《平安送米》等剧目,深受当地农民喜爱。这些艺术家随后从农村进入工业城市唐山:唐山工人,尤其是煤矿工人和钢铁工人,成为这部剧前期的热情观众和积极支持者。然而,它在辛亥革命前后形成了一门相对完整的戏曲艺术。但是文明剧和话剧都在舞台上表演过,都有自己的编剧。与此同时,进步的民主思想传入文艺界,促使评剧这一新剧产生了程等第一代剧作家。程原是莲花瀑布的艺术家。受时代新思潮的影响,他在艺术上具有创新和创造的精神,所以他用他的戏剧把《芙蓉瀑布》变成了蹦极歌剧,然后从蹦极歌剧演变成了鞠萍歌剧。早期剧作有《马寡妇开店》、《妈妈开店》、《花为媒》、《油商专属花为主》等。这些是评剧的基础剧目。这位剧作家对时代的变化非常敏感。他吸收了文明剧的表现手法,剪辑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流行时尚剧,如《拍摄小妈妈》、《黑猫的告状》、《安重根刺死伊藤博文》等。其中,写于1919年的《告状杨三姐》最为著名,并长期上演,成为评剧的代表剧目之一。

程等人在改编《唐山罗子》时,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并将这部新剧命名为《京东》。COM No.1平腔梆子戏”,简称评剧,用自己的声音演唱。当时的代表演员是岳明珠和金。辛亥革命后,北京改名北平,京剧也叫评剧。以程为首的“评剧”,此时已发展到天津等地,与评剧结对,改名为京剧。所以取名为评剧,意思是“评论过去,讨论现在”。

东路评剧

东路评剧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对口莲蓬落的阶段

清代嘉庆以后,流行于东栾县、宝坻、迁安、三河等地农村的莲蓬,发展成了五彩缤纷(对口莲蓬)的形式。当地农民经常在节日或节日聚会时组织唱歌,赶庙会,出去卖针和香面。有“单板”和“对口”两种形式。“单板”就是一个人打竹板(一手五块竹板,一手七块竹板)自己唱,一个调子,来回。一般是唱小片段,有时也唱成本故事,比如《杨二的遗弃》。“对唱”是一种服装,由两个人演唱,分为上下两部分(也叫上下弦)。顶为旦,半头,脑后假辫子,手拿手帕或扇子;下装丑(多为主角),配舞霸王鞭(主要是花鞭,也打竹板)。上衣和下装都是男人玩的。伴奏有时伴有弦乐、笛子、锣、鼓等。,或称“一帧”(也称“双跨”)。即一人击所有锣、鼓、钹等。架上,而表演者同时扮演几个角色,边说边唱,边唱边跳,有时用一个或几个声部。当时人们把这种艺术活动称为“二事”,“置球”,“唱灯笼”。又叫“什么不闲”,是因为演出前总有一句“什么不闲”。剧目多为民间故事,如《四福》、《十绣门帘》,也有少数全故事,如《杨二弃缘》、《借年》、《小孤仙》、《西厢记》、《断架》。

光绪七年(1881)前后,唐山地区的开平矿务局陆续修建铁路、厂矿,莲花瀑布开始进入城镇、码头进行艺术表演,并成立了阶级俱乐部。光绪十七年(1891)左右,引进了两个东北人入关。来自金州的第一个入关,接下来是碗粥(周饰)和梁板板夫妇,他们一起加入了荷花俱乐部进行表演。此时,冀东已有十几个荷花社,如乐亭的崔八班,演员有张来、张根、石峰等。有钱的孟光武类,演员东红西白;滦县魏庄子赵家班,有东方红、东明、东白等演员。滦县魏庄子赵家班,演员有程、白彩心、山老满、佛心、等。此外,还有东北三省的养发班;三个女生,李顺王大馒头班;梁半杰夫妇的大碗粥班等班级社团。随着班社的成立,莲落从三五人的零散演出发展到八九人的有组织的专业演出。表演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每场演出需要四个鼓手“庆四喜”(也有人用“一架”唱“什么不闲”),然后唱莲蓬,最后对应的莲蓬就是压轴。表演分为“出场”和“入场”。这一时期的主要演员有金菊花(杜志毅)、杨柳青(于勇)和石榴花(刘永泰)。清代中叶,冀东地区武术盛行,莲花瀑布也受其影响,产生了武侠剧。到了清朝末年,很多武侠的人都参加了莲花落的“跑棚”。每次表演前都表演一个“绝招”,讲究苦练,用真刀真枪,从而创造出“打镰刀”、“打锄头”、“打铲子”等武术。

第二,“拆迁”阶段

受东北二人转的影响,对怀六特别接受了其“拉戏”的表演形式,将对怀六的唱腔和对话分开,将故事分成若干次,将原来的第三人称叙事改为第一人称表演,称为“拉出来”。在音乐上,它还吸收了二人转的唱法。如牛角牌、文、等。,它缩短了结束音,减慢了讲话速度。乐器增加了大弦、笛子、唢呐、锣鼓、梆子等。河北梆子,但锣鼓没变,竹板还保留着。拆台期间,剧目主要来源于唱书和童书,《小孤仙》、《一个女人的悲哀》、《蓝桥社》、《刘金定观星》等剧目被拆台用于唱,从而促进了对应物《荷花》在戏曲中的发展。

光绪二十年(1894),赫尔、清顺、义顺等八九家俱乐部首先入驻天津。二十七年,成、、成佛、等。与同行走进天津,拆解剧目《大嫂》《小借年》。但不久,天津当局以“不道德和永久禁止”的禁令驱逐了所有这些俱乐部,艺术家们被迫返回他们的村庄。此外,军阀混战,两次“国葬”(光绪和慈禧太后之死)被禁,莲花落社大部分被解体拆除。

三、唐山洛子戏(即平腔梆子戏)的舞台

1908年,成、张、等人改组班社,开莲子铺,拉出戏《五龙院》拉腿,闯入北平禁地,一度唱红歌,故名“平腔梆子戏”。1909年,岳明珠(任善峰饰)代替金菊花,成为平腔梆子戏的主角。她与程和张组成了另一个青年俱乐部,第二次走进唐山。当时唐山是冀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京剧和梆子在剧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刚到汤山的平腔梆子艺人,要想站稳脚跟,还得学几个河北梆子,比如杀庙、伍家坡、桑慧远。这种艺术交流促进了平腔艺术的创新,产生了专职编剧,如程(艺名董来顺)一生写了近百个剧本,有《开店》、《展花魁》等。乐队去掉竹板,用鼓(底鼓)和梆子压节拍,加板胡和笛子,采用河北梆子锣鼓经典。同时吸收了皮影戏、乐亭大鼓、京剧的唱腔、过门、人物,提高了艺术表现力。此时的平腔因声音真实,和弦高,唱腔低而得名平腔。至此,评剧作为一种剧种已基本成型。1912年,唐山萧山西坡的王永福和王凤亭父子修建了永盛茶园,这是评剧的第一个剧场。这个剧院能容纳近千名观众。因为地处唐山地区,该剧也被称为“唐山夏紫”。

1915年,由岳明珠主演的春情班社在天津卫“租界”演出了《小谷仙》和《刘芸打娘》,大受欢迎。当时李大钊观花为媒后,题词“似戏非戏,比戏更奇,不如戏平!”1917,天津大水、春情班回汤山,改名永胜合班。1915年永胜合班经天津到山海关首演《珍珠衫》、《樊梨花骂城池》、《兴业茶园百年愁》,获得部分文化人的赞赏。太公隗旭东赠送“唐山第一警剧社”牌匾,永胜合班改名警剧社,被后人称为“第一警剧社”。这支队伍由三大家族组成:成家(以为代表)、仁家(以岳明珠为代表)、张家(以金和为代表)。他们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在艺术上注意准确的用词和短语,还编辑和表演了一些新剧。

四、奉天洛子阶段

1919年春,邀请剧社部分艺人赴营口、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受到东北地区观众的欢迎,特别是成编剧的《告状》、《黑猫告状》在哈尔滨首演,影响较大。当时还叫“奉天落子”。1922年,主要演员岳明珠因积劳成疾在沈去世,史静剧社也因人事变动而解体。同年秋,原班社部分艺人重组,赴唐山、天津、哈尔滨、吉林、长春等地演出。保留节目包括“射杀骆驼龙”。

1923年,李和莲花落老艺术家李春生在汤山组织了剧社二班,经常在东北铁路沿线活动。班主先是王凤婷,然后是高景山,编剧是窦保安和,演员是盖(王东海)、、、芙蓉和金菊花。不久,另一个剧社成立,主要演员有芙蓉、华云芳、李、华小仙等。这个另一个社团曾经在北京演出过,很有一段时间的影响力。

在剧社第二班成立的同时,天津也成立了剧社第三班,编剧、温东山,主演有盖(王、丹)、周济(、盛)、花莲舟、肖桂花(、肖荷花),其中肖桂花是最具影响力的女演员。这期间还有“二孙班”(南孙班、北孙班)、元顺剧社等。南孙班(旗山剧社前身)1912成立于天津。工头是孙凤鸣(董百发),主角是孙凤玲(艺名烟花)。孙楠班是最早招收和培养女演员的班级俱乐部。著名女演员方华莲、、白、肖桂华、肖马红等都来自这个俱乐部。北孙班(洪顺剧社的前身)于1918在河北成立。由孙鸿逵(又名孙恩,艺名丁香)主持,演员有毕(邓海)、天下红、葡萄红(孙凤楼)、倪等。这个班培养了一批堕落的演员。

源顺剧社成立于1924。郭子源和李金顺是班长,演员有李金顺和Xi彩春。他们在天津演出的时候,第一次用了“平西”这个词。1929年,毛伟、李晓芳编辑出版了评剧的第一部剧种集《评剧大观》。奉天时期,主要评剧社大多活跃在东北,演唱强度大,热情奔放,素有“大嘴”之称。特别是女演员的出现,标志着评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31九一八事变后,许多班社回到山海关,在天津、北京演出,形成了许多流派,其中著名的“天津三杰”有柳派()、白派()、艾派(艾连俊)。此外,还有Xi采莲、小桂花、芙蓉、小马红等。,都有各自的特点。

第五,戏剧评价阶段

用竹板伴奏唱的流行歌谣,每一节都以“莲花老”结尾

1935期间,大批艺人涌向南方,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之后又去了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并在这些地区扎根。今年年初,“评剧”这个名字出现在上海报纸的广告上。1939年白南巡演出,轰动沪上。主演的《海棠红》也被搬上银幕,并因此被誉为“评剧皇后”。随后,“时间艺术家”Xi·采莲在沪演出,也受到好评,得到了著名戏剧家阿英、洪深、欧阳予倩的支持和好评。但在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下,一些艺人迎合了一些普通市民的口味:表演一些低俗节目;一些演员因为吸毒而无法演出,许多班社被迫解散,评剧一度衰落。西路评剧

评剧的另一个流派,排西路评剧,由20世纪初的西路荷花演变而来,原名“北京弹跳”,后改名为西路评剧。1893年,宝坻(今天津)首次进京演出,以金叶子(萧声来凤一)、韩九龄(花旦)、人人乐(蔡丹)、柳叶红(青衣)为主要艺人。后来河北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善(徐生)、冀州(今天津蓟县)的条莲红(花旦)相继入京,成为西路评剧的创始人。西路评剧进京后,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调、哈哈哈等地方剧种的剧目、音乐、舞蹈,开始采取小戏的形式,常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名为“二锅头”。西路评剧以河北民歌为基础,唱腔高,曲调长,用“咿哟嗬,咿呀哈”作为装饰音和衬音,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西路评剧兴起时,主要是以“摆地摊”或在茶园表演的形式出现。1912左右,他提高了艺术水平,去上海演出。著名演员挑了幕红作为当时去上海演出的主角。但是后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我一度抑郁。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挖掘和改革,艺术上有了新的发展,比如过去演员演丹,学生和丹的音域是一样的。改革后的女演员饰演丹,唱腔、表演、对白都有很大的变化。1958之后,中国评剧院先后演出了《花亭集》、《杨二佘花园》、《卖水》、《定国》、《三女班巴》,长春评剧团还演出了《刘玲醉九》等西路评剧。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评剧院也在演出中使用西路评剧的唱腔,如《鼓手告状》、《甜蜜生涯》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评剧院、沈阳评剧院相继成立,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长春、哈尔滨等地也成立了评剧团。以及一批著名演员,如、新、肖俊庭、、华淑兰、冼、、、蔡玲等。同时,对剧目和表演艺术进行了改革。到1985时,中国已有100多个戏剧团体。其中中国评剧最具影响力,著名演员有华月仙、赵、美泰、、、顾等。沈阳评剧院著名演员有肖俊庭、华淑兰、韩少云,还有天津评剧院、河北评剧团、唐山评剧团、长春评剧团、哈尔滨评剧团、石家庄评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