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介绍
天安门广场是明清北京皇城的主要入口。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原名为“承天门”,意为“承天,受命于天”。设计者是明朝的皇家建筑师蒯祥。清顺治八年(1651),更名为天安门广场。它由两部分组成:塔和塔。它有汉白玉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门下有五个城门,中间最大的城门位于北京皇城的中轴线上。在过去,只有皇帝才能从这个大门进出。中间门口上方悬挂着一幅毛泽东画像,两侧写着“中国人民和国家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民国元年(1912)二月十二日,玉龙皇后在天安门城门上以宣彤(溥仪)皇帝的名义发布了退位诏书。
民国八年(1919)“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代表团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5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中国大学等13学校的代表在天安门广场前举行集会示威,爆发了一场以学生为主体、得到全国工人和工商界大力支持的反帝爱国运动。
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二月九日,北平各大专院校数千名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国民党当局停止内战,实现抗日。
2月2日,北平和平解放庆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1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就职典礼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下午3点,仪式开始。毛泽东从天安门大门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按下按钮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然后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1953年3月5日,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逝世。上世纪50年代,中国掀起了一股学习“苏联老大哥”的热潮。3月9日下午5时,北京各界人士在天安门广场前举行追悼大会。
1966年8月,红卫兵运动席卷全国。随后,全国红卫兵开始串联,逐渐集中到首都北京。就这样,从8月到165438+10月,毛泽东主席分八批、十批接待了红卫兵和群众,总人数约12万。
4月4日,天安门广场上的人们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5日上午,广场上的悼念花圈全部清空,宣传车播放清场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