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古建筑史吗?

先秦建筑-魏晋南北朝建筑

商周时期是中国建筑的大发展时期,初步形成了中国建筑的一些重要艺术特征,如方而规整的院落、垂直和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框架结构体系、屋顶、屋身和台座组成的单一造型、屋顶在立面中占很大比重等。春秋战国时期,建筑木结构成为主要的结构形式。

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此时高楼减少,亭台楼阁大增。四合院式布局基本定型。此时的建筑有四种屋顶形式:殿、歇山、悬山、聚点。此时,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常用的三种基本框架形式,即吊梁、渡斗、竖井,已经形成。

直到西汉中前期才出现砖石拱壳,初步具备了建造砖石房屋的技术条件,但此时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单体建筑是在原有建筑艺术和技术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亭式建筑相当常见,平面多为方形。

唐代建筑

这一时期,三明著名的古建筑有聚龙寺,位于明溪县枫溪乡1.5 km的寿山山顶,海拔760米。建于唐开元九年(721),俗称瓦翠屏。历代都有修缮。明顺七年(1463)重修,清代改名聚龙寺。

该寺景色壮丽,庙宇雄伟,竹林葱郁,气候宜人。是福建省“四大名刹”之一,被列为福建省第二景。明清时期也有“二百僧,一楼经”的赞美。将乐县万全乡场口村太平山脚下有正觉寺。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比福州鼓山涌泉寺早288年。分为上、中、下三厅,均雕有梁楼、斋堂、僧室、方丈室、阅览室、客室、放生池、太平山门楼。

国保寺,位于金厂山,建于921年梁隆德年间,建筑面积1368平方米。典雅庄重,是不可多得的古代宫廷式建筑。

金建筑

宋代建筑可以认为是唐代软化的建筑,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这时,斜伏首先出现了。这一时期的斗拱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且多种多样,但其承重功能已经大大削弱,拱高与柱高之比越来越小。

彩画可分为三类:五彩衣、青绿色画、土墨刷饰。这期间出现了乌头门,房子的门窗都有了木板门。

落地窗、格子门、格子门槛钩窗等。柱基多以盆盖,盆短而扁,花样多。栏杆样式较明清薄,木栏杆形象依旧。

这一时期三明著名的古建筑是龙泉寺,位于郊区西北角,距离列西村仅两三公里。龙泉寺,又名龙源祠,由龙源祠和梵殿组成,不仅庄严肃穆,而且妙趣横生。尤溪县水南有南溪书院,南宋大理学家朱及其父朱嵩在此祭祀。建于南宋嘉熙元年(1237)。

曾有文公庙、翟伟庙、半亩方塘、活水亭、毓秀坊、尊道堂等。,这些都毁于大火,现在只剩下一部分半亩见方的池塘和沈了。

元代建筑

元代的宫殿建筑也继承了唐宋以来的传统,在结构上进行新的尝试,采用大的内部框架,大胆使用降柱、移柱、圆木、弯材,充满了自由奔放的性格。

元代,继宋金之后,有前三堂后三宫,处理方式是元朝采用工字制。

元代以后的装饰图案趋于素淡写实,对宫殿建筑的色彩和图案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风格优美华丽。

这一时期,三明的著名建筑包括位于沙县城关西门外的张羽仙祠。它是后人为祭祀罗从彦而建,始建于元至正元年郑铮(1314)。现存建筑为明崇祯六年(1633)重修,1993年开馆为罗从彦纪念馆。

明清建筑

建筑概述:建筑方面,明清时期达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最后一个高峰,官方建筑是因为斗拱的比例。

实例减少,檐口深度降低,柱子比例细长,不再使用上升、侧脚、翻滚,梁、方比例较重,从而呈现出内敛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象征性增强。这一时期的建筑

群体通过不同封闭空间的变化,采用庭院的重叠纵向扩展和左右横向扩展来突出主体建筑。明清建筑具有明显的复古倾向,官式建筑因斗拱形式而比例降低。

小而短的檐,柱的上升,侧脚,卷杀不再使用梁芳的比例,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不像唐宋那样浪漫,而是确立了一种严肃、生硬、硬朗的基调,明朝的官方。

作风建设已经高度规范化、定型化。

这一时期,三明著名的建筑是安贞堡,位于永安市槐南乡西华花岩头村。该建筑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14年建成。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5800平方公里。是福建少有的大型民居建筑,艺术性和防御性都很高。(见附图)有位于三明沙县城东苗文路的城隍庙,建筑规模宏大,是沙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明代嘉靖年间在沙县浪口镇古贤村兴田山顶修建的兴田庵,还有花溪山塘左侧的江恩墓园。泰宁县有尚书第,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工艺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