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区的历史沿革
据《蜀典》记载,公元前2000年,为殷侯国。西周时,巴、蜀、莒、狄的先民在嘉陵江、白龙江的汇流平台上建立了奴隶国“昔”。春秋战国时期,是蜀王的地盘。开悟的蜀国第五王曰:“不封其弟汉中,封为侯”。以嘉蒙(昭化区赵华镇)为都城。在当时,川地曲的知名度仅次于巴和蜀。
公元前316年,因“攻蜀”,秦惠文王乘机攻蜀,在置嘉蒙郡,居侯(赵华镇,今昭化区)。东晋太原十五年(公元390年),兴安设市,宜昌县设赤华乡。在此之前,该地区属于汉寿县和金寿县。
刘宋初,益昌郡崩于清水,迁于赵华镇。刘宋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后,苗族杨楠被分为南部的白水县和三堆镇西部的幸平县,隶属白水县。
田亮督十四年(公元515),南梁将幸平县并入白水县。齐永泰元年(公元498年),设寿郡、靳东郡,领兴安、石婷两县。从田亮督四年(公元505年)到西魏的近50年间,北魏曾三次在城内设西益州,南梁两次更名为利州;西魏第三年(公元554年)改为澧州,澧州之名源于西魏大将魏赤炯取西夷州、西客成都,取名澧州,有“顺利”之意。此后辖东晋寿、西晋寿、新坝、石屏、东洛等县。
北周时,市内设利州总经理,隶属利州的金寿、新坝、东罗三县。隋炀帝开三年(公元583年),县、李存府、凌志兴安等八县被关闭。隋开帝十八年(公元598年),兴安改为绵古县。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撤销总督府、礼州,撤翼城县、绵古县等七县。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翼城县改为利州,仍辖绵古等七县,隶属利州总管理处。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金牛郡(宝州)、南安府位于绵古县以北,下辖三泉、嘉谋两县(均属陕西);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礼州刺史升任巡抚,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立州改为宜昌郡,辖绵古等六县。唐元年(公元758年),改宜昌县为利州,所辖县不变。
五代北宋以后,澧州属赵吴军。南宋属宁武军。蒙古宪宗三年(1253),建立州政府,设元帅府。至元三年(1266),赴陕西四川中书省(至元十七年,还冶京兆)。至元十四年(1277),停止帅府,胜利府为广元府广元路,以扩大元朝疆域。
明洪武四年(1371),广元路废弃,存放于广元府。明朝洪武九年(1376),广元府降为广元府,隶属保宁府,划入绵古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恢复绵古郡。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广元府降为广元县,绵古县合并,至清朝属保宁府。1949 65438+2月14,广元县属剑阁区。
1952剑阁专员公署更名为广元专员公署。
1953,广元区并入绵阳区,广元县改为绵阳专员公署。
1959撤销赵华县,5个区33个公社纳入广元县。
1985年2月,撤销广元县,设立地级广元市,原广元县改为中区。
1989年,市中区分为两个县级区(市辖区):元坝区和朝天区。
200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市中区更名为利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