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河北地名的由来?

河北省的名称和由来

作者:杨广福

河北因地处黄河下游以北而得名。“河北”是一个古老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的历史记载中,是一个地理名称。成为唐初一个大行政区的名称,民国(1928)由直隶省改为河北省。

“河北”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李周志方》,并有“河北之地”的记载。《战国策·赵策三》有“赵有河北,齐有河东”之说。《尔雅·邱实》记载:“天下有五大名山,三在河南,一在河北”。文中的“河”指的是“黄河”。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后人认为,这条河是黄色的,泥沙很多,所以它被称为“黄河”。战国时期,黄河从河南濮阳流向东北,经河北大名、馆陶、山东平原,在山东庆云县入海。北有赵,东有齐。从黄河流经的地区可知,当时的“河北”大体包括今天河北省中南部的广大地区和今天山东省东北角、河南省北部的一小部分。古代的河北和今天的河北有地理上的重叠,可见今天的河北省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河北”出现于战国时期,历经秦汉隋,一直作为黄河以北广大地区的总称而存在,但并没有一个具体的、严格的、明确的地域范围。《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陈郁为将军,数万人将死于巨鹿之北,谓之河北之军”。这本书也记载了刘邦对项羽说的话:“臣与将军战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当时“巨鹿”在河北省邢台市境内,“河北军”是指邢台的“巨鹿之北”。“将军战河北”是指项羽的军队在今天河北省的中南部地区。《隋书五行志》记载:“仁寿二年,豫冀两地水灾”。“河北”是指太行山以东、黄河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及其邻近地区。总之,“河北”是唐代以前常见的地域名称。

唐初,“河北”开始成为中国一级行政区的名称,这是继宋金之后。《老唐本地理》记载:“贞观元年,命存。它从山川之形出发,分为十路:一是关内路,二是河南路,三是河东路,四是河北路。这是“河北”成为大行政区名称的开始。根据“山川便利”的命名原则,在黄河以北设置一条道路是顺理成章的,称为“河北路”。河北道辖蒙、淮、卫、渤、湘、卫、北、国、兴、明、惠、镇、冀、申、赵、沧、荆、德、丁、夷、酉、卓、应、莫、平、桂。此时,黄河已改道南下,即从河南濮阳向东北,经山东阳谷、东阿、禹城、商河、宾县至利津海。河北路的范围一般包括今天河北省所辖的全部地区和山东省、河南省的北角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的南部地区。从上面可以看出,当时“河北”的疆域是非常广阔的。河北路在宋代改为河北路。河北路是金代用的。元朝实行行省制时,废除了河北道。

省最初是政府办公室的名称。省作为行政区的名称,起源很早。魏晋时期被称为“尚书省”、“中书省”,是中央行政机构。元朝时,中书省为中央政府。除首都附近的山东、山西、河北等省外,还有河南、浙江、湖广、陕西、辽阳、甘肃、岭北、云南等十一个中书省(略等于中书省的办事处或中书省的行署)。后来省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名称,简称省④。古代称“天子居所”为“都城”,即今天的都城。明代,首都直隶所在的地区称为直隶。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明朝从南京迁都北京后,将现在称为直隶北京的河北、天津称为“北直隶”。直隶南京今江苏、安徽两省为“南直隶”。清初,北直隶改为“直隶省”,南直隶改为“江南省”。明清以“省”为名,作为元朝的行政区域,一直沿用至今。

民国初期,民国政府定都北京,全国多个省级行政区设置攻清制度。总的来说,直隶省还是今天河北省管辖下的建制。1927年8月,中华民国党政迁到南京后,直隶不仅失去了原来比其他省份更重要的政治地位,而且名称也失去了,于是就产生了直隶6更名的问题。1928年6月20日,国民党政府决定,直隶省改称河北省,撤销北京赵胤办事处,二十县归河北省。北京改为北平,天津为河北省省会。同年6月28日,中华民国政府明确宣布了这一决议。1928年7月4日,国民党河北省政府在天津成立,国民党政府行政院任命晋军将领尚振为河北省主席。此后,“河北”作为行政区名称出现,指黄河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河北省位于华北平原北部,首都北京周边,东临天津,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山,南接山西省,东南与山东省接壤,西北和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东北与辽宁省接壤。70多年来,虽然河北省的管辖范围有所变化,但河北省的标志性管辖范围大体相同。

河北省简称冀,因为它在古代是冀州的领土。冀州历史悠久,出现于四千多年前。据《尚书》愚公记载,大禹治水后,根据当时的山川,将全国划分为九州(当时的国家不是行政区划,而是地理区域):冀、燕、清、徐、杨、荆、禹、梁、雍。“纪为九州之首。”《蓟县志》说:“蓟州最古老。在唐瑜之前,大多数圣贤和帝王都出生在嵇”,是“尧舜建都之地”。说:“冀州是尧的都城,所以禹从冀州开始治水。”冀州的由来,因冀州之地而得名。《说文解字》中说:“河北亦为北州,北以冀闻名,故以州名。”尔国》说:“以地为名!"“尔雅·迪什”云:“两江之间,谓之冀.”"“两江”是指黄河和辽河“冀”就是冀州的意思两湖”指的是黄河和辽河之间的土地,也就是冀州。当时冀州的地理范围实际上包括现在的河北、山西两省,以及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可见冀州面积之大。西汉杨雄对古冀州的描述是“杨洋冀州,宏远大陆”,“东有瀛海,南有和合,易达。据河北传,川元饶言控燕齐”。

到东周时,九州分为十二州,冀州分为幽州和河合两州。此时的冀州包括今天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

秦汉以前,无论是“九州”还是“十二州”,都是传说中的地理区域而非行政区划。冀州作为实际的行政区划,从汉代就开始了。西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把首都附近以外的地区划分为13监控区,称为13州,并设立刺史,巡视疆域。今河北省主要隶属冀州刺史(辖今河北10县)和幽州刺史(辖今河北5县)。东汉的行政区域基本沿袭西汉,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冀州的辖区经过多次变更,辖区越来越小,逐渐成为县级州市。

河北省简称冀,那么“冀”是什么意思呢?“吉”是一个多义词,其中一个意思是“希望”、“希望”、“期待”。东汉时有一部书叫《名释》,解释“冀州”地名的由来,写道:“地险易,帝有之。乱则吉治,弱则强,瘠则丰。”史明对冀州名称的解释使用了“希望”的含义。这样,冀州就是希望之州。那么,现在简称“冀”的河北省,应该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地方。

河北省也被称为赵岩。因为战国初期有燕、赵、中山三个诸侯国,在今河北省辖区内建都,故称燕、赵、中山。中山国为赵所灭后,因河北属其管辖,北临燕国,南接赵国,故称。

为什么和钟山这两个字都以“颜”字为头?这与颜建国较早,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有关。《中国历史的故事》说:“周初封的大国有山东的齐、鲁,河南的魏、陈、蔡、宋,山西的金,河北的燕,湖北的楚等。”《可爱的河北》说:“河北省战国时分属燕、赵、中山国、魏国、齐国,其中以燕、赵最为著名,故又称‘赵岩’。”

燕,原名“魏”和“品”,是西周时期嵇的一个诸侯国,第一个君主是赵。颜在战国时期逐渐强盛,被称为七雄之一。都城在冀(今北京西南),称上都。舞阳(今河北易县)建在燕昭王,被称为夏衍都城。这个都城舞阳,是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的起点。燕国强盛时的疆域包括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辽宁省西南部和山东省北部。公元前226年,秦攻燕国,取蓟,燕国迁都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国攻打辽东,燕国灭亡。

前朝大夫赵、的后裔赵国联合魏汉瓜分晋国,史称“三族分晋”。公元前403年,赵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定都晋阳(今太原西南)。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赵国最强盛时的疆域包括河北省中部和南部、山西省中部和北部、陕西省东北部、山东省西部和河南省北部。公元前228年,赵被秦所灭。

中山州,原名仙玉州,因仙玉水而得名。始建于西周,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狄建立的国家。春秋末期先虞改为中山,公元前506年正式在史书中找到中山的名字。孙中山得名[13]是因为其首都是中山市(在今天的唐县西部)。《水经注》记载:“城中有山,故名中山”。《子是中山狼》诗中的“中山”指的是“中山国”。孙中山三次亡国,两次复都。第一次被晋国所灭。复辟后于公元前414年建立于古(今定州市)。第二次被魏打败。公元前378年桓公复辟后,建都灵寿(今平山县山治)。国力强盛后称王,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骑之国”。疆域北界为安新经徐水西至燕长城,南界至府、邑(今赞皇、高邑),西至太行山山麓,东至衡水。第三次亡国,也就是公元前296年,中山被赵所灭。中山虽然灭亡了,但“中山”这个名称却被后人长期沿用。比如汉高祖设中山郡,封盛为中山王,建立中山王国⒂,等等。

河北省的别称是基介。姬,原名天子直领之地,后指都城附近直接归都城管辖的地区。辅,古代也指首都附近的地方。吉府是指靠近都城的地方,或者说是靠近都城的直接由都城管辖的地区。因为元、明、清三代都在北京建都,河北省是都城和繁平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又有“都城”之称。河北古称冀府之地,故清代编纂的河北志称为冀府志[14]。

注意:

1236陆鸿昌,《河北》考证,河北第3方志1987。

(4)“省、省”、“河北地方志”1988号。1.

⑤《中外历史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0月出版,1984 165438,第419页。

⑦《近代河北年谱》,河北人民出版社4月出版,1986,第138页。

⑧ ⑾ ⑿ ⒀ ⒁《可爱的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9月出版,1984,第49页,第47页,第48页,第48页。

⑨“纪”的由来和含义简称“老人的世界1998第12号。

⑩《燕国荆轲》陈冲,赵岩晚报6月4日,1998。

⒂中山州的变化梁勇1997 11.6赵岩晚报。

[13]《吉尔吉斯斯坦通志》三版王靖宇,人民日报3月19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