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文都陶

2018很多文化类节目都在寻求差异化的方式,用“文化+”的模式探索新的可能性。制作和形式升级的文化综艺节目百花齐放。虽然没有爆款,但是都在朝着精品化的方向努力成长。

文|夏天

来源|谷多网络影视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引导下,2017的综艺市场出现了“文化风潮”。数据显示,2017年各大电视台、视频平台推出的文化节目数量超过50档,到2018年,这个数字可能会刷新到70档,潮流“力度”只增不减。

今年,“匠心导演”关携《一本好书》回归,通过舞台剧、片段阅读、图文插入等方式,再现经典作品中的经典场景,品质再次符合观众期待。豆瓣评分高达9.3分。

新文化综艺《The new,故宫》邀请当红明星加盟,让故宫“零距离”走进大众视野,以创新的方式传承故宫文化。

另外还有一档文化综艺节目《全面N代》,不负众望,升级回来了。《读者》第二季延续了第一季的人文温度,制作升级,品质升级。豆瓣评分从第一季的8.6分上升到9.2分。

《国宝》第二季融入了更多音乐剧、舞剧、民族器乐剧等艺术手法,让“活”国宝的方式更加多样。很多文化综艺节目在喧嚣的综艺市场上俘获了一批忠实观众。

从“一夜爆红”到“百花齐放”,2018,文化综艺已经成长为综艺界不可忽视的力量。

深奥但易于理解——用简单的术语解释深奥的内容

所有的花一起盛开

2017年,《见字如面》、《读书人》等字母文化综艺节目的爆红,将这类节目推向了风口浪尖。

长期以来,文化综艺节目以诗歌、成语、词语、书信等文学内容为主。,以演讲的形式在演播室呈现,主题集群化、同质化。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历史故事、文化交流、诗词、文学、家风类节目占全年文化综艺节目总量的62%。

到2018,这种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缓解。许多文化综艺节目走出演播室,充分利用户外资源和现场文化资源,以“文化+”的模式寻求差异化之路,不断降低文化综艺节目的接收门槛,探索新的可能性。

正是在这一年,文化综艺节目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时代。模式新颖的多档文化综艺节目以其精良的制作赢得了观众的极大好评。2018年,豆瓣评分超过8的32档综艺节目中,文化艺术类节目占12。

知名主持人陶将《读万卷书》与《读万里路》相结合,带领观众领略阅读新体验。节目邀请明星大咖一起学习,一起行走,无形中降低了文化综艺节目的参与门槛。

小说《故宫》还巧妙地运用了“明星效应”,引入当红明星艾伦和周一围作为永久嘉宾,在文物故事中扮演相关角色,吸引观众了解历史。

《声入人心》在音乐选秀节目中加入了古典音乐的美声唱法,将节目理念上升到文化传播的高度,打出了泛文化综艺的新风。

《经典咏流传》和《中国音乐大典》也采用“文化+音乐”的组合方式,通过音乐、诗歌等特定形式,让观众在轻松的音乐氛围中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

很多文化类节目找到了更加精准多元的文化切入点,升级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将抽象的“文化”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内容不失文化内涵,但表达方式更为简单易行。《春雪》走下神坛,用更通俗的方式抓住了大众的眼球。

难爆吗?

不要苛求。

与此同时,2018,文化综艺也面临着新综艺难以爆发,高口碑的“综合N代”人气难以持续的窘境。

“上新了!《故宫》作为故宫最大程度开放资源协助拍摄的第一个文化综艺,邀请了艾伦、周一围等当红明星坐镇。爱奇艺的人气值很难破5000,表现依然难以匹敌热门娱乐综艺。

《一本好书》采用360度沉浸式舞台场景高效展示其内容,逐渐拉近大众与经典书籍的距离。12集累计播放量是210万,和《见字如面》第二季14集总播放量7.2亿不可同日而语。

制造爆款不容易,保持爆款更难。由主持人董卿打造的《读者》系列一路走红。豆瓣评分从第一季的8.6上升到9.2,评分人数从第一季的17952下降到5791。

备受瞩目的综艺《国宝》也遭受了同样的待遇。豆瓣评分从第一季的9.0上升到了9.4,但是给它打分的人数却从65538下降到了7145。

虽然很难将《读者》和《国宝》定义为陷入“全面N代”的窘境,但第二季文化综艺节目的热度和体量普遍不及第一季却是不争的事实。豆瓣评分一路走高,评分者数量却持续枯萎,折射出文化综艺节目“叫好不叫座”“人气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

显然,这些“困境”大多是文化综艺节目固有的局限性造成的。这类节目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知识壁垒,在传播过程中相对较少,这也使得文化综艺节目在受众拓展、节目形式、节目投入、与观众的有效互动、观众深度参与和讨论的娱乐模式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文化综艺毕竟也是几十分钟的综艺。不应该赋予它太重的文化功能和任务,也不应该赋予它太高的市场预期。

如何打造节目的人气,留住年轻人的眼球,不仅是困扰文化综艺节目的难题,也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综艺节目的头上,敲打着内容创作者。如果以“爆款难出”为标准,得出文化综艺节目难以迎来春天,疲态渐显的结论,是相当片面和苛刻的。

“节目能成为热点固然可喜,但显然不是长期趋势。对于文化节目来说,静水是最好的状态。”《读者》爆炸后,董卿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过。

努力探索

“清流”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看完新的!故宫又看国宝了,爱死这种节目了,”国宝第二季弹幕上的一位观众说。

文化综艺节目发展至今,虽然人气无法与巅峰时期相提并论,但令人欣慰的是,在众多文化综艺节目的猛烈进攻下,这类节目沉淀了大量忠实稳定的观众。

追根溯源,文化综艺节目并不是近两年诞生的新事物。早在20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读书、朗读、电影宣传等节目一度占据了电视屏幕的半壁江山。

2001央视播出的讲座栏目《百家讲坛》是文化类节目早期最成功的代表之一,从中诞生了一批学术明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第一次证明了文化节的生命潜力。

之后,文化综艺节目进入了一个“代”的发展过程。长期以来,文化综艺节目的影响力从未形成规模。

直到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哔哩哔哩走红,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文化综艺市场才重获复苏的契机。经过两年的洗涤,到现在,很多文化综艺节目已经“杀”出了市场,成为市场的重要力量。

除了近两年诞生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文化类节目以“脱口秀”或“谈话”的形式继续存在于综艺市场。

如高的脱口秀《晓说》、嘟嘟解读文化、历史、热点事件、陶的脱口秀《圆桌派》、画家陈丹青欣赏名画、洞察世界的文化节目《偏》等,持续曝光,播放量稳定,口碑良好。

2018,制作和形式升级的文化综艺节目百花齐放。虽然没有爆款,但却在向精品方向努力成长,这样的节目在综艺舞台上赢得了自己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