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app的体验创新
题目关注的是人的吃饭问题,主要是店内吃饭的选择,也有针对类似“口碑”、“大众点评”等店内评价、推荐app的体验问题的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创新。
口碑是一个店铺推荐的app,以美食为主,兼顾休闲、娱乐、购物、健身,基本覆盖了所有本地生活服务行业。用户可以通过搜索特定的店铺和菜品来获取商家的基本信息或者直接随机浏览附近的店铺。通过口碑提供的人气值和好评率来选择自己的目标店铺。但指标过于单一,缺乏弹性,参考意义不是很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餐偏好。有的人喜欢重油重盐,麻辣鲜香,有的人喜欢清淡可口,针对性不足以混淆视听。
1,App出现之前,人们常见的情况
在这种app出现之前,我们去店里吃饭都是人在“瞎吃”。都是为了找出哪些店好吃,哪些不好吃,连店家的消费水平都难以估计。或者靠熟人的口碑评价来预测一家店,听谁说哪家店好吃就吃。
2.从本质上来说,人想要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审美体验:我们希望找到一家可以吃到精致美食的餐厅,用餐环境合适,价格合适。
好奇体验:想吃一家没尝试过的店,或者有一种冲动想去一家没尝试过的餐厅。
兴趣体验:挖掘美食背后的文化,历史的起源,菜名背后的小故事,对美食文化产生兴趣。
社交经验:有相同的美食爱好,吃饭交友,吃到好吃的会让你想分享给别人,推荐给别人。
3.重新定义:口碑app
口碑app可以成为美食爱好者的聚集地。
口碑app可以是餐厅绘本。沿袭app出现前常用的“熟人”推荐模式,通过互联网传播极大地扩大了“熟人”的范围,根据用户以往的就餐习惯向每一个用户推荐“朋友圈”,并将其添加到兴趣爱好相似的好友群中,再以小群体中“熟人”的反馈作为寻找餐厅的参考,更加真实,也更符合自己的口味。
口碑app可以是美食广场。圈内人吃完饭后的评论以个人动态的形式同时发布在朋友圈,可以带来新鲜的美食信息。
口碑app可以是聊天室。闲暇时,圈内人可以同时讨论一些菜品和一些店铺,交换意见。
1.现有app方案的活动场景
口碑的活动情况主要有三种:
情景:我饿了,不想在家吃饭。现在想找个又好又便宜的店吃。这时候快速准确的推荐就很重要了。
情感体验:如果不能快速找到合适的店铺,会有负面体验,不耐烦。一般情况下,有轻微的满足感,没有好奇心,没有审美体验。
旅行找吃的情况:周末想找个好吃的店吃顿大餐。这时候你需要了解附近各个店铺的评价,食物的种类,价格,地址等信息,尤其是店铺的详细可靠的评价。
情感体验:寻找中的好奇心、审美体验、成就感和满足感。
餐后评价店铺情况:餐后点评今天的餐食,发表自己的感受,留作他人参考。
情感体验:吃完有满足感,评价过程有审美体验,没有成就感,没有好奇心,没有兴趣,所以很多时候连评价都懒得评价。
2.逐一分析情感体验。
生存经验:发生频率高
为了填饱肚子,赶紧通过app找一家普通的餐厅。
好奇体验:高频。
其中主动探索食物的好奇心是存在的,觉醒程度较高。消极的失望情绪也是存在的,唤醒水平或低或高。
成就经历:几乎没有。
兴趣体验:发生频率极低,取决于个人探索的自主性,完全由你自己去探索。app里没有明确的信息展示指引。
依恋体验:几乎没有。
归因体验:app都是个人活动,没有群体概念和归属感。
影响力体验:几乎没有,评价只是分散在各个店铺的评论页面,没有个人集中展示,或者群体间分享,无法聚合成个人影响力。
审美体验:经常发生。
可能会出现审美体验、美感以及对店铺、菜品的厌恶。
道德体验(欣赏、荣誉、快乐):无。
理性体验:没有。
3.提出体验的创新目标。
(1)好奇心和审美体验:除了饱腹和消除饥饿,审美体验是我们热爱食物的原因,包括色、香、工艺、文化等等,都是值得审美的元素。
(2)兴趣体验:每个人都喜欢美食,人们可以围绕吃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度的兴趣体验。可以推广到挖掘、大量的美食来满足他们的文化、工艺、传统、特色等等。
(3)成就体验:在朋友间分享美食,引来一片赞声。每个人都是美食博主,发布自己的动态、评论、小视频来获得成就感。
(4)社交经验:食物是一个很好的社交媒体,是一个不会出错的话题。每个人都喜欢它,每个人都有话想说。同时,享受美食往往是一种陪伴性的活动,因此往往会促进社交,具有丰富的社交经验。
1.按时吃饭,一个人填饱肚子:该吃饭了,解决饥饿问题,找个附近的餐馆填饱肚子,过日子就是了。动机:解决基本需求。期待:主要是生存体验,有对食物不苛求的审美体验。?
2.和朋友吃饭犒劳自己:有开心的事,就休息一下,约上三五好友,出去吃顿好吃的,犒劳自己。动机:找一家环境优美,菜品精致的餐厅,给自己一个享受的机会。期待:一种很重要的美食审美体验,一种连接感情的社交体验?
3.在旅行的路上,寻找当地的特色美食: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逛逛当地的特色美食,感受不同的地域风情。去一个新城市往往会有很大的好奇心,但往往也是最难下手的时候,也是最迷茫吃什么的时候。甚至一些知名的特色菜,比如西湖醋鱼,在杭州,每个店都不一样。误打误撞走在路上,往往吃不到最正宗的食物,可能会被宰,可能会误解这道菜。所以最好有个朋友住在那里。你去找他,他可以带你去吃,省心又不容易踩雷。动机:寻找最当地的美食,这是了解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期待:满足好奇心,找到符合美食审美口味的特色美食,品尝特色美食后获得成就感?
4.看美食节目和纪录片:呆在家里,打开电视看美食节目和纪录片,比如《舌尖上的中国》,了解传统美食的历史和制作。找到想去的餐厅,想吃的美食,种草后找机会体验。动机:了解饮食文化,丰富业余生活。期待:审美体验、兴趣体验等。?
5.发朋友圈分享美食:找好店,吃饱喝足,觉得很满足,拍照,然后发朋友圈分享感受,分享美食。动机:与朋友分享,增加互动,同时获得好评,更快乐。?期望:社会经历、成就经历等。?
6.关注美食博主,打卡网络名人餐厅:在微博或哔哩哔哩关注爱吃爱吃的人,被他们推荐评论并与之互动,“跟随”他们去吃;了解网络流行新招,保持新鲜感,紧跟潮流。动机:获取美食信息,发现新奇美食,同时喜欢好朋友,喜欢的博主很善良。期待:好奇体验和审美体验,社交体验。
7.聊美食?朋友聊天聊美食体验,聊自己对美食的喜好,最近喜欢去哪些餐厅,有什么吃的有趣体验。尤其是有相同品味和爱好的人,一拍即合,很快就能成为朋友。或者交一个新朋友,问是谁,然后经常在想你们那里什么最好。你喜欢辛辣的食物吗?通常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会非常喜欢谈论食物。比如经常讨论的南北差异的话题,粽子是甜的还是咸的。或者遇到另一个国家的老乡,就会聊起家乡的美食,声音很大。动机:闲聊中放松,增进相互了解,获取美食信息,期待:社会经验;归因体验
在分析了吃的活动后,口碑App活动中值得创新的主要活动有:
1,美食(找,看)活动,体验目标是审美体验和好奇体验。
2.兴趣圈(看、逛、做)活动,体验目标为好奇心体验、兴趣体验、成就体验等。
3、社交圈(聊天)活动,体验的目的是社交体验、归属感体验等。
1,美食美学
习惯性生活场景:朋友觉得我吃了好吃的会喜欢。我需要找个地方把信息记录下来,或者记在脑子里,等有机会记得的时候再去搜索具体的餐厅信息。
分析:朋友之间的分享推荐是很靠谱的,但是分享记录餐厅信息往往有点麻烦,而且想吃东西的时候,脑子里往往会有一段时间的空白。
具体功能设想:为了增强app内好友之间的互动,可以直接在app内部添加餐厅分享功能(属于社交圈板块),将餐厅的主页面分享给好友。朋友看到后可以点击收藏到自己的心愿单里,下拉首页就能找到。
习惯性生活场景:在朋友圈看到别人晒自己饭的图片看起来很吸引人,环境很好。看到就想吃。
分析:朋友拍的美图是一种视觉享受,不仅有吸引力,而且不像菜单图那么官方,更符合实际情况,有代入感,会大大增加好奇感。
具体功能设想:打印图片方块,将评论由文字为主改为图片为主,文字为辅,更加直观生动,让用户一看就很感兴趣。大家可以发印坊的图片,下面附上店铺和菜品的信息。浏览的人可以喜欢,喜欢,喜欢的越多,人气就越高,就会被推上去。
2.奇特的经历
习惯性生活情况:漫无目的的走在街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看着顺眼就进去。没有明确要求,只是浏览可能会突然决定吃哪个。
分析:第一,我们会选择附近的餐厅,看店名或者人气,随意。
具体功能设想:在首页随机播放附近餐厅的实时信息,以人气、排队、就餐环境、他人就餐场景等形式展示小视频。左右滑动进行切换。
1,兴趣体验(看,逛)
1)美食电视台模式
具体功能设想:抓住视频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展现食物或与食物相关的细节和更完整的故事亮点,打造专属美食电视。其中有公共频道定期推荐播出一些经典的美食纪录片,或者与美食相关的综艺节目、电视剧,把吃的热情深化成兴趣。还有个人频道,一些用户自己拍摄视频来运营自己的频道。用户可以在这里看到各种美食故事,美食文化等等,有的是纪录片,有的是搞笑,有的很文艺,满足你所有的喜好。用户可以像在家看电视一样,通过切换频道来观看不同风格内容的节目。
2)个性化定制模式
具体功能设想:根据用户的观看记录,分析计算用户的兴趣爱好和喜好,在用户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为用户播放合适的节目。如果不喜欢,或者突然想看美食主题,可以写下主题提交。收到稿件后,会为你定制一个美食视频。
2.成就体验(做)
1)模特诱惑模式
看到别人也在拍照,却拍出了很美的照片和视频,我也会跃跃欲试,想一试身手。最好学习简单、快捷、容易的方法。解析:诱惑是导火索,简单是关键,最终入坑才能实现。
具体功能假设:有一个特殊渠道是新手渠道。刚开始制作视频的用户可以向这个频道提交自己的视频,视频播放时会显示制作人制作了哪些作品。用户如果愿意,可以选择“和他做”。电视后台会有具体的操作流程,把视频制作分成简单的步骤,还提供视频模板,上手简单,上手快,效果极佳。视频不限时长,可以是茶余饭后的视频评论,也可以是一次城市之旅的吃喝收藏。制作完成后,就可以投稿了。
3)成长模式?
视频制作永远不会参加会议,从熟练到熟练,从专业到专业,尤其是在起步阶段,如果看不到进步,就没有动力,也容易导致放弃。分析:增长方式要划分合理的增长层次,让生产者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带动下一次增长,开启良性循环。
具体功能设想:根据视频播放量和人气给新手电台的制作人颁发等级勋章,当你拿到十佳制作人或者顶级制作人的勋章,你就可以开通自己的频道,晋升为频道主,这样你就不用再出资了,自己的频道自己做主。
2)粉丝在追&;领导他人模式:
获得别人的注视、赞美和关注往往是很骄傲的,可见你的受欢迎程度。更别说有自己的粉丝了。解析:关键在于成就的可视化,减少没人关注的挫败感。
具体功能假设:每个观众每天登录后会收到十朵玫瑰,必须在新手频道送上五朵玫瑰表示感谢,才能进入其他频道观看其他节目,为其他节目送花。Video up业主可以看到自己每天收到的玫瑰花,以及领先整个电视台的制作人。每周都会评选出十佳制作人和本周最受粉丝喜爱的十佳新人制作人。
1,归属感体验
1)美食部落模式
美食和爱情不能辜负。食物是一个永远不会出错的话题。一群人可以一起讨论美食,增进感情,获得很多美食信息。分析:部落的关键是找到同一点,部落只有不断更新活跃才能生存。和有相同爱好的人一起做一件事,既有归属感,又有成就感。
具体功能设想:根据你的饮食习惯为你推荐相应的美食部落,比如火锅部落。像一个粉丝团,爱吃火锅的人聚集在这个美食部落。作为个人可以聊天推荐火锅店,火锅调料等等。同时,作为一个集体,爱吃火锅的人对火锅最有发言权。我们可以“为火锅代言”,组织与火锅相关的活动。比如我们可以去公众平台发起火锅相关的讨论话题,去美食卫视***办一个“火锅频道”,定期投票选出20家火锅店。和有相同爱好的人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既有归属感,又有成就感。
2)部落内部可以有角色扮演模式、成长阶梯模式、奖励模式。
部落内部有管理,就要有分工。每个部落都有纪律委员会,话题部,名单部等等,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当你随团完成一件事,就可以获得一枚火锅英雄勋章。采用成长阶梯模式,保持用户的积极性,持续参与可以持续获得勋章。
2.社会经验
1)话题PK模式
PK话题可能是地域差异,性别差异等等,比如豆花是甜的还是咸的?用数据说话。激起的输赢欲望促使你分享给朋友评论。最后的结果不仅仅是一种带来成就感的娱乐,还能让我们知道大多数人的选择。分析:PK有胜负感,能引起用户兴趣,点击支持操作简单,同时有参与感。
具体功能假设:每天七点公布pk的话题,然后用户可以浏览过去,为自己支持的一方的立场点赞。赞后表示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下面的讨论会自动展开,可以浏览,也可以发表。
3.成就体验
1)美食指南模式
常见的生活场景:去一个新的城市往往会有很大的好奇心,但往往也是最难下手的时候,也是最迷茫吃什么的时候。甚至一些知名的特色菜,比如西湖醋鱼,在杭州,每个店都不一样。误打误撞走在路上,往往吃不到最正宗的食物,可能会被宰,可能会误解这道菜。所以最好有个朋友住在那里。你去找他,他可以带你去吃,省心又不容易踩雷。
分析:旅行的过程中有太多不熟悉的东西。为了在短时间内找到满意的体验,我们不仅需要景点导游,还需要美食导游。能有幸在家乡当导游,对当地人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成就感。
具体功能设想:推出旅游情况模块。充分利用本地吃货多年的生活经验,可以招募吃货做本地美食向导。几个实时在线的游客和几个当地人随机组成一个群聊,进入一个聊天表。如果群聊的人觉得内容有趣,有帮助,那么聊完之后就会自动和对方成为朋友。如果觉得体验差,可以退出聊天,重新匹配美食指南。
2)角色扮演模式
分为游客和本地人(所谓的食导),分别扮演帮工和助工的角色。之后,之前的导游到游客所在城市旅游时,可以互换角色,获得反向帮助。
3)成长阶梯&;奖励模式:
将为美食指南设定一个分数。初试成绩70分。每得到一个满意的评价,就会得到一个一般评价加0.5分。每有一个帮手提前退出,你就有0.5分。根据分数,你会被分为初级食导,然后是中级、高级、大师等等。美食导购员也将有机会获得当地店铺的品尝奖励,从而丰富自己的体验,更好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
初步规划:美食广场、娱乐圈、互动圈、我的主页。初步想法如下:
美食广场的盘子?首先,我在最上面有我的心愿单和晚餐预约提醒,方便我第一时间查看。其次,主要是各类美食店铺的展示,以餐厅为主体,推送一些评分高的餐厅,包括新店、新菜、招牌菜的滚动,店铺实时视频介绍,个性化推荐。本节针对的是生存体验。同时,还可以搜索某道特定的菜品和店名,会得到相关的店铺信息、美食攻略、美食纪录片等。,让你不仅能知道自己想知道的,还能获得额外的收获。
兴趣板块?分为朋友圈和美食电视台,朋友圈可以看到朋友在吃什么。大家的评价都会以个人动态的形式同步到这里。动态(即评论)展示的形式可以包括文字、图片、小视频,其中以图片为主,可以互相点赞、评论。美食电视台有各种美食视频。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浏览它们,或者制作自己的视频。如果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投稿,被采纳后会有定制视频。
互动圈盘?分为话题讨论、旅行结对、和朋友私聊、部落群聊。互为好友的朋友可以互动聊天,可以随时和朋友分享店铺,预约。每天有很多有趣的话题,每个话题都有pk,可以参与pk,进一步浏览和参与讨论;部落群聊让你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组成一个小团体,互相聊天,一起做事;还有旅游信息办公室。根据定位,选择自己是游客还是当地原住民,然后两人一组随机讨论。如果觉得不开心,可以退出,随机重新配对。
我的盘子?你可以在我的版块里找到基本信息,奖牌架和吃饭日记。根据评价次数,帮助游客完成任务,制作视频等。,可以获得不同的勋章,对应解锁不同的照片滤镜和视频模板,参与PK的动力更高。还可以在吃饭日记里看到自己最近吃了什么,在哪里和谁一起吃的,作为一种生活记录。
(1)贪婪觅食的主要流程:打开App。顶部有一个愿望清单。展开后就是我想吃的店铺和蔬菜的列表及其基本信息。点击它进入商店主页。以下是约会提醒。如果之前有更好的饭,会提醒朋友时间地点和约会。最下面是附近餐厅的随机推荐。可以看到他们的实时信息,左右滑动切换。
文字互动流程和对象:App打开>美食首页,今天没有晚饭,大概会扫一眼滚动的新餐厅的推送,如果不是特别感兴趣,就点个开心心愿单>心愿单有很多以前种草的店,每家都实时标注了现在的经营状况和距离。点击选择最近有空房的店铺>进入店铺主页面,有店铺的详细介绍,包括特色菜、套餐组合、店铺故事等。同时还可以预定座位、提前点餐等功能,点击底部的下拉标志>下拉显示门店地图和到店路线,顺着地图的指示就能快速找到。进入餐厅后,立即上菜,开始用餐。
2.互动圈的主要情况。
(1)和朋友私聊的二次流程:在口碑上找了一家新店,吃了很好。打开App选择互动圈,进入好友私聊页面,将彼此关心的好朋友按照互动热度排列成列表,找到想要分享的好友,点击进入对话框。点开分享店的加号按钮,会显示出你最近吃过的店。选择此人向她推荐商店链接并返回聊天框。你可以和他谈谈你们共同的感受。比如我和XXX一起尝试了这家店,发现他哪里很棒,有什么好吃的,有什么特别的味道,顺便想约好哪天再去吃一次。如果约定了时间,会设置提醒。
文字交互流程和对象:App打开>互动圈>和朋友私聊>好友对话框>分享商店>聊天、预约吃饭>设置提醒
(2)旅行配对二次流程1:我想在旅途中打开app找到美食指南,来到旅行配对页面,根据地域系统随机为你开始配对。等了5秒左右,成功进入对话框聊天。一* * *五个人,包括一两个本地的资深吃货,可以先自我介绍一下,然后开始问景点和街道附近有什么好吃的店。如果我想吃正宗的XXX菜,有什么推荐吗?如果觉得聊天愉快,可以点击聊天愉快按钮,然后自动和聊天群里的人成为好友,方便以后聊天。如果聊天不愉快,可以随时点击退出按钮退出。
文字互动流程和对象:打开首页>进入互动圈>进入聊天页面,有好友留言、部落群聊天和美食指南,点击美食指南>选择用户角色游客>;选择目的地>进入聊天界面开始自由聊天>聊天结束前选择退出或聊天结束后跳出评价按钮,选择满意按钮或一般按钮。
旅游结对二级流程2:本人是吃货,也是旅游爱好者。在没有旅游的期间,我会打开app,进入旅游配对页面,选择当地的吃货身份,进行身份验证(只有当我达到一定的吃货经验值后),然后随机配对来到我所在城市的游客,在自我介绍后帮他们回答一些美食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听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如果聊的好,以后可以做朋友。同时还可以通过聊天获得愉快的赞,继续提升自己的经验值。以后作为游客,可以优先匹配和结对比较好的导游。
文字互动流程和对象:打开首页>进入互动圈>进入聊天页面,有好友留言、部落群聊天和美食指南,点击美食指南>选择本地吃货,自己所在地区>等待系统自动认证,随机匹配>进入聊天界面开始免费聊天>聊天结束前选择退出或聊天快乐按钮。
(3)话题讨论的主要流程:闲暇时在互动圈打开话题讨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分类饮品和甜品。顶部有一个pk栏。今天的话题是奶茶冷喝好还是热喝好。目前是200票对130。我随便投了自己的一票,每天十一点都会得到pk的最终结果分数,不过后面会发到我的留言页面。投票结束后,讨论页面自动启动,大家都在讨论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仅有冷热,还有品牌和食材。我也有同样的感觉。我称赞了他们,也忍不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也想试试别人的推荐和建议。所以我收集了这个讨论,留着以后更新。
文字互动流程及对象:打开首页>进入互动圈>进入PK讨论,选择感兴趣的类别,如主食、甜品等等>浏览PK话题>支持立场>浏览讨论>喜欢评论并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收藏讨论>把这个话题收起来继续浏览其他话题。
1.朋友和私聊关于晚餐过程
2.美食指南随机群聊流程
3.PK话题讨论流程
高清界面效果图:
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课程虽然叫界面设计,但是课程带给我的思考和学习却比界面更多。它允许我们从生活场景、用户行为、情感体验出发,然后进行分类,再讨论app中模式的创新,最后进入板块和界面的设计。我突然意识到,其实很多设计都是这样的。成品只是冰山一角,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研究和想法。只有站在用户的角度,系统全面的分析,循序渐进,最终的结果才能水到渠成,让用户满意。感谢老师的指导,我以后一定不忘用心教学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