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三顾堂”前的童年趣事?(1)

“三顾堂”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化元素。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早在西晋时期就有了,到了明代已经形成了著名的景区。

她位于湖北襄阳市以西13公里的古龙中心景区深处,是古龙中心20大景区之一。

“三顾堂”,位于古龙中部诸葛曹璐亭前,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怀孕的纪念馆。

相传,门前的三棵古柏是三大将军刘求贤时拴马的树,至今依然高大葱郁。

这里群山环绕,炊烟袅袅,峰峦葱茏,宛如一条巨龙。山中古树参天,雄伟秀丽,林木葱郁,竹林茂盛。

山涧潺潺,池塘山泉美不胜收。美丽的风景和新鲜的空气。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通俗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曾这样描述这个地方:“山不高,但清丽雅致不深邃明朗,地不宽平,林不大郁郁葱葱。猿鹤相吻,松而青。”

因此,它不仅是普通游客观光休闲的天然“氧吧”和风水宝地,也是三国文化爱好者寻根溯源、解读三国历史奥秘、汲取以诸葛孔明先生为主体的一批先贤灵气和智慧的绝佳场所。

明代吴寿在一首名为《三顾堂》的诗中写道:“圣人藏穴,帝子寻遍,一生旷野,何谈济世。归山路幽幽,树阴锁,千百年来叫鱼水,高风冠古今。”

今天人们读到这首诗,仍然欣赏下士刘备礼贤的精神,钦佩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智慧。

在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优美自然风光的特殊环境里,聊起童年,难道不有趣吗?!

2020年7月29日,上帝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和礼物,似乎知道姐姐一家从几百公里外的老家来看我们一家。几乎是“哭”了几个月后,他突然止住了“眼泪”,天气放晴,温度适中。

那天早上,我领着姐姐、姐夫、侄子和我们四个人来到襄阳的一座桥上,品尝著名的“襄阳牛肉面”和黄酒,这是几乎所有襄阳人招待外地来客的标准早餐。

我们计划早饭后去古龙中。本来我们打算开车去古龙中。在考虑了停车不方便等诸多因素后,侄子决定叫网约车。

于是,我侄子边吃早饭边叫车。我们还没吃完早饭,网约车就到了。

要说现在这个技术和交通真的很发达,方便快捷。车辆等人,我只好冲下一碗黄酒,马上开车去。

一路上,我们和司机谈论着雾中的胡侃和国内外的情况。没费多大力气,大巴就来到了古龙中游客中心。

下车后,我们按照景区的要求,扫描健康码,进入售票大厅。在我去窗口买票之前,我的侄子在网上买了票,他对互联网非常熟练。

我和我的一行人上了观光巴士,来到了古龙中学的标志性景点——古龙中学三门石牌坊。

这是古龙中学的大门,也是古龙中学风景区的起点。所有想在景区深处漫游揽胜的游客,都必须从这里出发。

由于我现在住在湖北襄阳,我曾多次带着外地的朋友和亲戚去参观古龙中心景区,见证了这个5A景区过去熙熙攘攘和喧闹的游客。

由于今年疫情还没有完全平息,景区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几个游客,戴着大大的口罩,遮住了大部分美丽的脸庞,悄无声息地慢慢“消失”在“黑山森林”里,让人看不到游客的身影。这让整个景区有些冷清和落寞。

我们四个在三门牌楼合影后,从右边石板向左逆时针方向往山里走。我们爬着看,一个一个景点看,四处逛,仔细看,仔细品。

他参观了隆中牌坊、耕田、小虹桥、抱膝亭、武侯祠、诸葛曹璐、隆中书院、铜鼓台、六角井。

虽然我们不是“文化人”,也不是历史学家,但我们的游览不仅仅是看风景,路过,拍照。

而是试着去咀嚼和享受这些景点背后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典故,以求“游有所获”。

毕竟我们四个人里,除了我侄子年纪小,姐姐姐夫都已经快不行了。我姐夫腿部有血管疾病,走路很吃力。爬了一会儿山,我们都觉得有点累了,就在“三顾堂”前打了个盹。

坐在景区为游客准备的古色古香的石凳上,看着古色古香,眼前的前三大殿和后五大殿都是硬山梁楼的“三顾殿”。

不知何故,此时我们长辈的思绪并没有穿越到1800多年前,讲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诸葛亮分析了世界割据的形势,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蓝图,后来统一天下的战略,而是讲了一些我们自己有趣的童年故事。

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少年期待,老年人热爱回忆”的原因吧。

我依稀记得大概是在腊月二十六,大概三岁的时候。北风卷着大雪漫天下了好几天,有一个一尺多长的“冰钩”挂在房子的屋檐上。气温极低,天气极冷。

我妈怕我们孩子冻着,就提前给我和妹妹穿上了新的长袖棉袄(民国风格),然后让我们自己玩。我妈妈在主房间里纺纱。

我和当时才五岁的妹妹,每人拿着一根长长的麻杆。麻杆的一端握在我手里,另一端在我妈的“火罐子”里点着火星,但没有明火,只有“暗火”,就像点燃的香烟。

我和姐姐看着麻杆的一端被“暗火”慢慢吞噬,冒着袅袅的浓烟,随风左右摇摆,婀娜多姿,飘忽不定,像一条浅蓝色的“小龙”从我们手中飞出,在空中飞舞。

我们觉得很好玩,就和妹妹在各个房间和“沿走廊”(指外走廊)拿着带火的麻杆,互相追逐,疯狂玩耍。

也许我姐姐和我都玩得很开心。不知道什么时候,姐姐的“麻杆”戳到了我的后背,把长棉袄的外层面料烧了一个小圆洞。我们全然不知,继续我们的疯狂奔跑。

很快,大概是因为火烧到了棉袄里的棉花,我隐隐约约感到后背疼痛,急忙去找妈妈。

我说:“妈妈,我的背心怎么了?有点疼(那时候我还小,不知道疼是从火里烧出来的)”。

那时候的农村,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没有今天的父母那么重视,孩子也没有今天的孩子那么娇气。

一点小伤小痛,大人小孩都不怎么在意,然后就结束了。只有一场大病和灾难才能引起关注。

再说,那时候我妈怎么也不会想到,我后背的衣服不经意间被姐姐手里的“麻杆”点着了。我也没在意,只是随口说了句“去玩吧,我手头这么忙”,然后继续转。

过了一会儿,可能是火烧到了离我皮背更近的棉袄里的棉花,加重了灼烧感。我又跑去跟我妈说:“妈,呃(当地方言,对长辈等人的尊称,意为‘你’)你快看看我背心是什么门(方言意为‘怎么样’),疼。”

这时,引起了我妈的注意。她赶紧停下手中的活,看着我的背影,发现“浓烟滚滚”。她慌了,赶紧帮我脱下棉袄。仔细一看,我的棉袄外面只有一个烟头大小的小洞,但里面的棉花已经被“暗火”烧焦了。

“暗火”还在慢慢吞噬着棉袄脸里的棉花,我妈马上灭火。

怪不得我一直喊着后背心疼。原来是火带来的灼痛。

还好,这次“意外”因为我的“敏感”被及时发现和制止了。没有烫到我的后背,也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但是烫到了我上身刚穿上的新长款棉袄。真可惜。要知道,那时候买一件新棉袄有多难!

我记得后来我妈又拿了一块棉花来补烧的洞。于是,那年春节,我穿上了妈妈补好的新棉袄,开心极了!

2020年8月2日湖北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