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是如何编撰的?为什么说清史草案不是清朝正史?

《清史稿》是北洋政府编撰的一部传记史书。由于时局的影响,在没有最后修订的情况下就仓促编纂,只能算是半成品,不是完整的清史,但能代表清朝的正史。

后世修前朝史是我国的一种习惯,也代表着一个朝代的更替。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总是从古代传统开始编纂清史。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也非常关注清史的编纂。他建立了清史博物馆,并招募著名文人参与编纂。赵尔勋为主编,清同治年间进士,翰林院授编审。历任按察使、巡抚、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学历和简历都很耀眼,学术素养极高。由于编纂者都是晚清名人,所以整部《清史》草案仍然沿袭二十四史的体例,由表、录、传、传组成。完全是文言格式,和后来的历史著作很不一样。

清史全史的编纂,前后涉及300余人,全书共536卷。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资料翔实,可以代表清朝的大部分官方历史。但由于编纂的曲折,时间又特别仓促,所以书稿无法仔细校对,很多都是一家之言,没有经过仔细考证,而且参与编纂的很多人都是清朝遗老,从主观角度来说并不公平,而且书稿也只是草稿,并不是一部完整的清朝历史。

《清史稿》编纂时,国内战乱不断,各路军阀争斗不休,袁世凯未能称帝,继任者对编纂清史不感兴趣,清史馆也失去了财力。幸运的是,编辑们向四面八方寻求帮助。东北王?张呢?一般狗肉?张宗昌?一般学者?吴直到有了钱才坚持写清史稿,但他没有时间修改,只好直接印出来。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也是当时情况下可以做到的机制,为后人研究清史提供了难得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