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1基于“四层合一”的乡土地理教学案例挖掘
-以张琳的当地地理为例。
许林炜季凤仪素鲜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系,北京100000)
摘要:乡土地理教学越来越受到地理教育界的重视,但如何选择乡土地理教学案例成为许多教师面临的难题。本文引用“四层一体”理论,即强调农村地理单元的自然层、生计层、组织层和文化层的整体性,试图为农村地理教学案例的挖掘提供新思路。本文以张琳为例,阐述了“四层整合”如何挖掘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研究认为,挖掘“四层合一”的乡土地理案例有三大优势:体现乡土地理单元的整体性,突出乡土地理单元的地方性,增强乡土地理教学的故事性。教师在挖掘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可以尝试采用这种分析思维。
关键词:“四层合一”;当地地理;教学案例;张琳
第一,研究的缘起和“四层一体”理论的介绍
近年来,地理教育界已经意识到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但如何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尤其是如何选择乡土地理教学案例,成为地理教师面临的一道难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介绍当地地理单元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其次是经济发展、人口、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人文地理要素。这种教学思想可以向学生全面介绍当地地理的基本情况,但往往忽略了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四层融合”可以弥补上述教学思路的不足。“四层一体”是文化地理学家周尚义提出的分析区域人地关系系统的方法。她认为,地域是由“四层”积淀而成的,包括自然层、生计层、组织层和文化层。其中,自然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如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生计层包括区域生活和生产活动,如水稻种植;组织层包括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网络,如生产合作社;文化层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价值观,比如精耕细作的态度。这四个层面是一个互动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一层发生变化时,其他层会有所反应,所以是“一”。可见,“四层融合”突出了人(生计层、组织层、文化层)与地(自然层)的互动,也包含了层与层之间的互动,体现了地理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应用于乡土地理教学的案例挖掘时更为有效。
摘要:本文以张琳乡土地理为例,阐述了“四层整合”在乡土地理教学案例挖掘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其优势。案例材料摘自陈训贤先生5、杨行之先生6发表的关于张琳古港的文章及相关新闻报道。本文的学术贡献在于为地理教师探索乡土地理教学案例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四层融合”挖掘张琳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展示
张琳,因樟树形成而得名,位于广东汕头市澄海区。历史上,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有三个重要的起源地,一个是南宋时期福建的泉州港,一个是元明时期漳州的月亮港,最后一个是清代中叶的张琳港。清代以来,众多潮汕先民从张琳港出发“远赴东南亚”经商,张琳成为著名侨乡,早期跨国宗族社会网络逐渐形成。从清朝到现在,张琳经历了三个时期:崛起、衰落和复兴。本文从三个不同时期入手,分析每个时期不同的“四层融合”(见图1)。
1.樟树林的崛起
樟树林的崛起得益于其自然地理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地理上,明清时期,张琳位于潮汕平原最大河流汉江的入海口,因此也被称为“江海交汇之地”。从海上来的船只通过张琳进入汉江,可以北上到当时潮汕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潮州府。此外,在明清时期,张琳拥有港阔水深的优势,允许巨轮进出港口。因此,张琳在当时东南沿海的众多港口中属于较好的港口。
自然层决定生计层樟树林康熙二十三年,海禁正式解除,张琳迅速成为粤东、闽南对外贸易的聚集中心。人们在河港水道两侧修建了常发、顾欣、广生、仙桥、洽兴、顺兴、永兴、原宪八个商业区,与张琳的六个村社形成了“六社八街”的格局。粤东、闽南的进出口货物分布在“六社八街”,“六社八街”的货物比比皆是,因此有“天上的仙府,地上的张琳街”的美誉。在当时,红头船是一种海上交通工具。当时政府为了严格管理沿海船只,防止海盗的侵扰,规定在广东从事远洋贸易的商船船头必须涂上红漆,所以称之为“红头船”。商贸鼎盛时期,进出张琳的红头船队超过100支,每支船队有数十艘船。红头船队将东南沿海出产的陶瓷、丝绸制品、樟脑等货物运往暹罗(今泰国)、新加坡、文莱等东南亚国家,还运回黄金、沉香、象牙等物品,逐渐形成横跨潮汕地区、泰国、新加坡、越南的跨国贸易格局。“嘉客石海,往来穿梭,闽商浙客,巨帆高桅如蚁”形象地描述了当年张琳商贸的繁荣景象。
生计层进一步影响组织层。大量潮汕先民从事海洋商业活动。他们从张琳乘红头船“去南亚”,扎根东南亚,成为潮汕最早的华侨。据史料记载,从乾隆到咸丰的100年间,从张琳古港乘坐红头船到暹罗的潮汕人多达1.5万人。比如吴立皇帝郑新的父亲雍正被暹罗吞并,饶平龙都首领金才河,陈佳丽家族的陈焕荣。海外华人大多以家族企业经商,其注重血缘和地缘的雇佣方式对人员的跨国流动影响很大。7.宗族关系还加剧了国与国之间的物质和信息交流,如海外华人的海外信件(包括书信和汇款)被红头船运回亲人手中,加速了跨国宗族社会网络的形成。
组织层影响了文化层。红头船承载着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的希望。早期潮汕华侨为父母妻儿流泪,踏上红头船,在南洋谋生。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历经惊涛骇浪,到了异国他乡,饱受人生地不熟和思乡之苦。但是,他们仍然努力奋斗,在其他地方站稳脚跟。很多在外工作的外派人员,晚年逐渐回到家乡,将自己赚来的资金大量投入到以祠堂为中心的房屋和住宅建设中。返乡观念促进了人地关系的重建。后人把海外华人勇敢奋斗、艰苦奋斗、爱家爱乡的精神总结为“红头船精神”这一时期,张琳的“四层一体”是:自然层(江海交汇、港湾宽广深邃)——生计层(商业经济)——组织层(跨国宗族社会网络)——文化层(红头船精神文化)。
2.樟树林的衰退
这一时期的自然层体现在张琳繁荣了近百年。然而,随着海岸的变迁和河流的淤积,张琳港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宽港深水的地理条件。同治年间,张琳港离海只有十里。自然层的变化直接改变了张琳原有的“四层一体”模式。这时,张琳的生计层开始发生变化。更大的船只不能直接进入张琳港,货物必须通过卖船的船只进行驳运。张琳商业经济的发展趋势急转直下,商业发展所见证的“六社八街”的繁荣停止并逐渐衰落。鸦片战争后,汕头港取代张琳港,成为辐射闽粤的海上贸易枢纽,而张琳则转型为内地商埠。生计层的变化影响了组织层,商业活动不再向张琳聚集,人们不再从张琳出海,原有的跨国宗族社会网络变得松散。唯一保存完好的是文化层。虽然红头船在张琳没有实体,但红头船已经成为张琳的文化符号,尤其是漂泊异乡的海外华人及其后代对红头船精神有着特殊的情节。现在泰国东丈友好协会的会徽是一艘红头船的图案。但由于建国后缺乏密集的跨国商业活动、密切的社会交往和体制的束缚,精神的存在失去了经济基础的支撑,红头船的精神影响力逐渐减弱。
这一时期张琳的“四层整合”是:自然层(海岸变迁和河流淤积)-生计层(商业经济衰落)-组织层(松散的跨国宗族社会网络)-文化层(弱化的红头船精神文化)。
3.樟树林的复兴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张琳已不具备200年前的自然和地理优势,再次以港口为依托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已不符合当前形势的要求。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促进张琳特色的再开发,成为困扰地方政府的难题。针对这一时期,可以用“四层一体”的理论,自下而上进行分析。张琳是历史上红船起航的地方,红船精神是张琳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近年来,张林所属的汕头市、澄海区政府大力弘扬红头船精神,试图让红头船精神重新扎根于人们心中,重视华人华侨跨国宗族社会网络的恢复与重建;同时,大力挖掘文化和经济潜力,把张琳建设成为展示海外中华文化的旅游目的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组织层面出现了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社会网络,吸引了所有主体的参与。政府财政和社会资金逐步向支持张琳古港、街巷、建筑风貌保护发展倾斜,昔日自然层风貌重现:张琳古港部分古河道得到疏解和恢复,“六社八街”风貌也重现。据统计,张琳每年接待数百名华侨来此寻根,也接待数以千计的游客来此观光。如今的张琳“四层融合”是:自然层(古港河遗址)-生计层(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组织层(当地政府主导的社会网络)-文化层(复兴的红头船精神文化)。
三,“四层融合”挖掘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优势
1.突出当地地理系统的完整性
“四层合一”分析了自然层、生计层、组织层和文化层如何相互作用,突出了人文层和自然层在当地地理单元中相互作用的整体性。这种做法可以避免只零敲碎打地展示局部地理的组成部分,也可以避免只强调自然或人文地理环境某一方面的整体性。根据“四层一体”理论,学生可以理解,张琳的早期繁荣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而张琳的后期衰落则是由于失去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自然地理条件是当地发展的绝对限制因素。张琳的案例表明,当地积累的文化层可以为人所用,反过来影响当地的组织层、生计层和自然层,从而促进当地的重生。
2.突出当地地理单位的地方性。
“四层融合”有利于更好地细化地方地理单元的地方性。地域性是在不同层面的长期互动中产生的,最终成为长期植根于地方的独特属性。按照“四层一体”的思路,教师不仅可以告诉学生在人地关系中地方性是如何产生的,还可以告诉学生地方性是如何影响人地关系的。在这种情况下,张琳这个地方就包含了红头船精神,有着努力、奋斗和对家乡、对故乡的热爱。红头船精神是在自然层、生计层、组织层上积淀的。虽然张琳已经失去了过去的贸易繁荣,但红头船积累的精神仍然可以成为当地发展的新动力。
3.增强乡土地理教学的故事性。
“四层合一”有助于强化乡土地理教学的故事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像马赛克拼贴那样零零碎碎地介绍当地地理单元的自然和人文元素,而是生动地讲述当地人地关系的变迁故事。本文提供的案例生动地讲述了张琳古港在过去三个世纪中的兴起、衰落和复兴。故事是:自清朝康熙放宽海禁以来,张琳港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成为粤东第一大海港。许多潮汕先民乘坐红头船从张琳出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红头船精神。随着海岸的变迁和淤积,樟树林逐渐衰退。今天,张琳红头船精神得到弘扬,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经济得到发展,张琳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生们了解了张琳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他们对这个地方的热爱就会油然而生。
四。结论
本文引入“四层一体”理论作为挖掘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思路,使乡土地理案例的选择和挖掘有章可循。“四层融合”可以自上而下地分析地方地理单元的自然层、生计层、组织层和文化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零零碎碎地呈现地理元素,可以体现地方地理单元的整体性,突出地方地理单元的地方性,增强地方地理教学的故事性。因此,教师在挖掘乡土地理教学案例时,可以尝试采用这种思路。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只是提供了一个案例挖掘的思路,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多种教学形式,如观看视频、实地考察等。,让学生熟悉当地的地理单元,掌握“四层一体”的地理思维。当然,教学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在目前的学术研究水平上,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挖掘理论相对薄弱,不能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这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参考资料:
张海。中国地方地理教材:历史变迁与发展的思考[J].地理教学,2014(10):26-30。
[2]何朱仙。论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整合[J].地理教学,2017(19):47-49。
[3]陈青军。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编写[J].地理教学,2009年(11):10-12。
[4]周尚义。四层整合:探索传统乡土的方法[J].旅游学报,2017,32(01):6-7。
[5]陈迅-西安。关于张琳古港的三个问题[J].岭南文史,2011(02):40-44。
杨行知。张琳港与红头船的贸易[J].华侨历史研究,1991(03):54-56。
[7]蔡志祥。亲属关系与商业:潮汕家族企业中的父系亲属与姻亲[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