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的起源和特点

产地:

秦腔起源于陕西、甘肃等地的古代民间歌舞,围绕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发展。秦腔形成于秦,精炼于汉,兴盛于唐,完备于元,成熟于明,播于清[1]。清康熙年间,陕西泾阳人张著有《秦腔论》。这时,秦腔已经成熟。

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城,直接影响各地梆子戏的形成。1912、易俗社在Xi安创办,专做秦腔,锐意改革,引进了很多新戏,吸收了京剧等剧种。他的歌声从高亢激昂变成了柔美动听。

特点:

秦腔有两种唱法:喜和苦。前者表达欢快喜悦的情绪,后者表达悲痛悲伤的情绪。有柔板、二六、待板、举板、尖板、卷板、花腔,其中土腔尤为有特色。主要乐器是板胡,发音尖锐清脆。秦腔的表演简单、粗犷、豪放,充满夸张。

“唱吼”被誉为关中八怪之一。角色交易分为四代(老学究、青年学生、青年学生)、六代(老聃、郑丹、肖丹、花旦、吴丹、媒丹)、二代(大网、毛网)、一代、十三代,又称“十三网”。

扩展数据:

记录的秦腔剧目有65,438+00,000多部,在全国300多个剧种中排名第一。但由于历史久远,很多都是零散的。根据目前的统计,大概有3000到4000部,但是完整的剧本只有2000多部。

他更多地从英雄传说或悲剧故事中学习,如《万国公报》、《三国》、《杨家将》、《说岳》,以及描述中国革命时期的神话、民间故事、各种法律案件和现代戏剧。

四位当代秦腔名家(商业精选):李梅、李娟、齐爱云、刘萍。

百度百科-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