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历史和物理的名人
同时还有物理学家、数学家、教育家、大学校长等诸多头衔。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他曾是一个认真的未成年学生。
高考他物理只考了5分,英语0分,数学化学20分。
凭借惊人的文史天赋,考入清华大学。
但是他决定放弃文学和理性,立志成为一名物理学家。
当周围的人劝他放弃时,他斩钉截铁地说,学好科学才能振兴祖国。
此外,他传奇的一生大部分都离不开爱国。
1912、钱伟长出生于江苏一个贫苦的书香门第。
父亲钱智是一名乡村教师;四叔钱穆是国学大师。
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就对《春秋》《左传》等中国经典烂熟于心。
正式上学的时候,赶上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他在家里经常被迫辍学,小学和初中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五年。
16岁时,父亲不幸去世。
悲痛中,他跟随四叔钱穆来到苏州的一所高中。
那时候他不知道数学四则运算,英语也没学过,理科一塌糊涂。
高中三年,他想尽办法弥补自己十几年来丢失的知识,但终究力不从心。
为了增加看书的机会,高考时他一口气报了五所大学:
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
没想到,他奇迹般的同时被这五所大学录取。
但当时他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20分,英语甚至0分。
按理说,他应该没有机会上大学。他怎么能被录取?
原来这个认真的辅修生在文史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比如考清华的时候,语文题目是写一篇关于清华校园梦游的文章。
他写了一篇精美的450字的赋,气势磅礴,得了满分。
历史是“二十四史”,你得回答名字,作者,卷数等。
当大多数同学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他们得了零分,而他答对了所有的题,又得了满分!
就这样,他走上了文史特长生的道路,考上了清华大学。
但他只有1.49米的身高,打破了当时清华男生的最低身高标准,成为班上最矮的学生。
钱伟长决定选历史系后的第二天,也就是9月1931,18。
日本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三省。
钱伟长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就火了,而他注定要在背后挨打的事实也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那一刻,他毅然决然地决定抛弃文学和理性,为将来为祖国造飞机大炮。
但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身边的人时,却被泼了一盆冷水。
一个联考只考了5分的人如何学好物理?
果然,时任物理系系主任的吴果断拒绝了他。
但钱伟长学习物理报效祖国的信念相当坚定,没有人会听她的劝告。
为了改变他的专业,他每天都去吴的办公室以显示他克服一切的决心。
最后,吴被他的真诚所感动,愿意让他在物理系呆一年。
但是,期末要求他所有科目都要达到70分以上。如果他失败了,他将回去学习历史。
钱伟长拍着胸脯答应了这个条件,但对当时的他来说,这其实比登天还难。
为了达标,这一年他每天只睡五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努力学习。
当时,他是清华第二勤奋的学生,而华名列第一。
天助他者,最终成绩全部达标,顺利留在物理系。
但是他身材矮小,每天都忍不住被其他同学嘲笑。
为了减轻内心的痛苦,他每天早上都去长跑。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清华大学越野队和足球队。
大二时,获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100米跨栏第三名。
之后凭借精湛的球技入选国家队,远征菲律宾参加远东运动会。
当时他的身高也从1.49米增长到了1.66米,创造了增长的奇迹。
而且在学业上,经过四年的努力学习,钱伟长竟然是班上物理最好的学生。
此外,他还选修了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现代数学、化学分析等课程。
学完体育之后,他还在清华校园里找到了他一生的挚爱孔项英。
8月10日,1939,钱伟长与孔在校园内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吴作为证婚人。
然而一般来说,两个人结婚意味着告别单身,但他们的婚后生活却恰恰相反。
结婚前,他们朝夕相处,住在校园里,结婚后,却天各一方。
原来,为了学习先进的知识,钱伟长以公派学生的身份考入了中英耿俱乐部。
不久,他去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
留学时学的是力学,跟导师辛集学习弹性板壳理论。
他和导师只用了50天就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在纪念冯·卡门60岁生日的文集里。
要知道,当时这本集子收录的文章作者有爱因斯坦、冯·诺依曼、铁木申科、克朗等。年仅29岁的钱伟长是中国唯一的学生。
据说爱因斯坦看完论文后感叹: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解决了困扰他多年的问题。
这大大提升了留学生在中国的知名度。经过一年的努力,钱伟长也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
1942年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
他也是继钱学森、郭永怀之后,卡门的又一中国弟子。
当时,他是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研究所的研究工程师。
在此期间,他和冯·卡门一起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
这篇文章也是国际公认的该领域最经典的弹性力学论文。
后来,他参与了人造卫星的规划和开发。
冯·卡门对他出色的工作表现印象深刻。钱伟长的科研也蒸蒸日上。
但抗战结束后,他毅然决定过上优裕的生活,回到祖国。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繁荣祖国,就像他抛弃了文学和理性一样。
他多次要求回国,但都被导师和身边的同事阻拦。
无奈之下,他只好一遍又一遍地倾诉对家人的思念,终于得到了他的同意。
1946年5月,回到清华大学任机械工程教授。
为了实现自己科学报国的远大抱负,他每周上17节课(当时教授通常一周只上6节课)。
同时,他还“承包”了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工学院的应用力学和材料力学基础课程。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他进入了学术研究的收获期。
他创办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弹性力学专著。
65438-0954年,钱伟长和他的学生合著了科学专著《弹性圆薄板的大挠度》。
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用系统摄动法处理非线性方程组。“钱伟长法”被力学认为是最实用、最简单的解法。
1956 1,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钱伟长任副所长。
由于他和他的同事们的不懈努力,加速了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
1956 1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钱伟长(中)任副所长。
可惜好景不长,他因为特殊原因陷入了20多年的低谷。
但即使在困难的条件下,他也从未放弃自己的科研工作。
在此期间,他查阅并解决了上百个技术难题,推导出12000多个三角级数的求和公式。
值得一提的是,56岁的他被分配到北京成为一名工头。
虽然不能在自己热爱的学术领域大放异彩,但他依然把当一名工人作为报效祖国的事业。
唯一让他恼火的是,前炉工作的主要工具——钢钎重达52斤。
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钱伟长,真的举不起这样的钢铁进行操作。
但是,钱伟长并没有自怜,而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取得了突破。
他用自己擅长的力学原理做了一个脚手架。
通过杠杆作用,他把钢钻的一端放在支架上,用另一端戳炉子,然后就可以开始工作了。
这样既可以节约能源,又可以提高他的效率。很快,其他工人也配备了“钱支”,大大减轻了他们的工作量。
“钱氏支架”的发明得到认可后,他投身于工厂的设备改造。
他为钢厂设计了800吨水压机;设计了2000平方的热处理车间;把钢厂当成教室,用力学原理给工人讲解操作技术。
在那里,钱伟长不仅与工人们打成一片,还将自己一生所学应用到了现实生活中。
直到1972,他才迎来了人生的新转折,能够重新开始科研工作。
在随后10年的研究生涯中,他跨越了无数个专业。
内容涵盖环壳理论、广义变分原理、有限元、中文信息处理、管板、断裂力学、加筋壳体、穿甲力学等。
这为中国的机械工业、民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事工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因此,他被称为“万能科学家”。
虽然时间不等人,但钱伟长一直保持着积极学习新事物的心态。
他44岁学习俄语,58岁学习电池知识,64岁涉足计算机领域。
1982年,70岁,出任上海理工大学校长,后被任命为上海大学校长。
1984年,他提出了宏字码(俗称钱码)输入法,为计算机中文输入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他那么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只是为了用自己的一点汗水去建设祖国。
2010年7月30日,钱伟长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但他的精神仍然激励着世界。
他传奇的一生,一直在践行着他所说的:“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