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历史

泉州的历史如下:

早在新石器时代,泉州就有闽越族居民。他们过着从渔猎到种植水稻的农耕和定居生活。他们擅长造船和在海上涉水。原始手工业发达,有一定水平的纺织和陶瓷,面料坚硬美观。在漫长的岁月里,闽越人率先开发了古泉州。

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泉州是福建中部的一个县(该县在现在的福州)。秦末,闽越首领吴渚参加反秦起义,帮助刘邦灭楚。被西汉封为闽越王,辖区改称闽越,泉州属之。汉武帝废除封建国家,闽越国改为会稽郡(郡在今浙江绍兴),泉州改为会稽郡,日益接近中原。

东汉末年到南北朝,北方爆发战争,生产被破坏,南方相对稳定,海上交通发达。中原汉人不断由陆路、海路进入全州,带来了铁农具、牛耕、翻车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开发了晋江流域。

随着泉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南安丰州及晋江下游的广大平原逐渐成为物产丰富、人口密集的地区。

唐朝时期,泉州进入繁荣时期。唐末五代,金元相继占领中原,北方多次战乱,南方相对稳定,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中原人多次大量进入泉州,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促进了泉州的经济发展。

宋代泉州造船、航海业发达,海博被列为泉州土特产。如果想和外国进行贸易,可以从泉州港乘船出海。各国与中国海上距离的计算也是以泉州港为起点。

明洪武二年(1369),泉州路改为泉州府,划归福建省。书记官任后,仍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县。洪武九年(1376),福建省改福建等地为宣传部署大臣,泉州府划归之。

洪武二十年(1387),澎湖巡检司一度被废。明朝中叶,台湾省属泉州府管辖。嘉靖四十二年(1563),澎湖设巡检司,长期驻军。清初仍设全州府,改隶福建省,县领至童鸣。

历史传承:

泉州历史悠久,早在周秦时期就开始了经济发展。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在南安市丰州镇设立东安郡。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大批士绅入春。南朝梁监(502-519)设南安县为县治,这是地方设置县县政府的开端。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泉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是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是联合国认可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唯一起点,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被列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有灵山圣墓、开元寺、洛阳桥、安平桥、崇武古城等景点。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它拥有永久举办海斯国际艺术节的权利。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第一个东亚文化之都、世界遗产城市、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泉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