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明初的史料
元末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政局动荡。元朝政府敲诈勒索,土地高度集中,社会经济衰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剧。十一年,民间秘密组织派首领韩及其弟子利用政府征召65438+50万农民修黄河。农民不堪忍受元官的欺凌和繁重劳动,组织了反元活动。消息走漏,韩被俘,被杀,逃回颍州(今安徽阜阳)。5月,刘福通领导起义,头上裹着红领巾,被称为红领巾军。后来又率军西进河南,先后攻克襄城(今河南襄城南)、罗山(今河南罗山)、镇阳(今河南正阳),队伍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在刘福通起义的影响下,长江南北多地爆发了人民反袁斗争,包括:徐州的李二(芝麻李)和赵军勇,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的郭子兴和孙德亚,韩翔流域的布王三、孟海马;齐(今湖北蕲春)、黄(今湖北黄冈)的、徐寿辉都属于红巾军体系,北方的、南方的徐寿辉是众多起义部队中实力最强的。这两支义军的发展,将元朝统治区域一分为二,隔绝了南北,有力地打击了元朝的统治。此外,还有张士诚起义军。
而刘福通和他的起义军在鄂豫皖取得胜利的同时,徐寿辉兵分两路,一路溯河而上,攻克武昌(今湖北武昌)(见武昌之战)和江陵(今湖北江陵)等地;一路顺流而下,攻下长江中下游的一些郡后,进军福建和浙西。12年7月,攻克江南重镇杭州路(今浙江杭州)。与此同时,李洱起义军占领徐州及周边部分郡县,切断了元朝赖以连接南北的大动脉。袁婷被叛军的接连胜利震惊了。他派丞相率大军南下,击败李,夺回徐州,打通南北通道,乘势集结江南数省的元军攻克杭道,进而对起义军展开全面反攻。在元军的强大攻势下,起义军节节败退,徐寿辉被迫撤出长江中下游,转战湖泊山区。虽然刘福通仍以河南为基地,但仅限于很小的区域。起义陷入了低潮。为了彻底消灭起义军,袁婷于14年派出40万脱脱大军,向淮东张士诚部发起进攻。张士诚只率领数千人坚守高邮(今江苏高邮)一个多月,脱脱率四十万,被大军击溃。元顺帝听信谣言,临阵退缩,撤销了脱脱的指挥权,这使元军失去了信心和士气。为张士诚所取,攻下整个淮东东部后,南渡长江,占领浙西大部分地区(今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外地起义军也趁机造势,主动进攻,徐寿辉重新占领湖广和江西大部;郭子兴将率朱元璋南渡长江(见渡江之战),攻占庆忌(今江苏南京)等地(见庆忌之战),占领江东和浙东大部分地区。经过三年激战,元军主力损失惨重,失去了军事优势。十五年(1355)二月,立汉之子为帝,号,姓宋,定都密州(今安徽密县),改国号龙凤。后来领兵先后攻下邓(今河南省邓县)、徐(今河南省许昌)等州,势力渐增,达三十余万。十七年(1357)六月,以豫为根据地,分兵北上伐袁。由白不信、大刀敖、李希希率领的西路军进军关中,将杏园(今陕西汉中)困入凤翔(今陕西),并平长安(今陕西安)(见陕战)。受阻后兵分两路,一路入川,一路西攻灵武(今宁夏灵武);由关先生、鲍头攀率领的中路军转战河北、山东等地,一度攻打保定,威胁大都(今北京),后由大同(今山西大同)转战长城。十八年底,攻克元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西北)开平。轮换辽东,攻克辽阳(今辽宁辽阳),东进朝鲜;毛桂所率领的东路军从山东北上,到达大都、升华都,后因恐孤军深入而退回山东。北伐虽然由于战略不清,各部配合不够,未能推翻元朝的统治,但刘福通攻占了都城(今河南开封),控制了中原和北方许多地区,从根本上动摇了元朝的统治基础。
元军在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损失惨重。为了与起义军抗衡,元朝廷改组了军事力量,在元军之外注意起用民间地主武装,特别是迅速提拔曾积极镇压起义军的军事将领和地主武装首领。袁婷新的军事措施,使北方叛军陷入被动局面。新形势下,刘福通未能及时调整战略部署,仍分兵进攻,义军将领自相残杀,削弱了自己的实力,给了元军可乘之机。帖木儿博罗将叛军围困在山西北部,塞外。十九年,察汗提木尔攻占了宋政权的首都汴梁。刘福通、韩林儿顽强战斗后,突围南下,到达安丰(今安徽寿县)。二十二年,查汗提木尔遇刺后,阔阔铁木尔接任总司令,率军继续镇压山东起义军。不久,山东起义军被镇压(见元朝山东镇压红巾军之战),整个河南和山东大部分地区落入元军手中。黄河以北的起义斗争再次转入低潮。元统治集团虽然取得了一些军事上的胜利,但内部矛盾加深,新兴将领拥兵自重,相互吞并,进一步激化了元朝内部矛盾,军阀连年征战北方。
在北洋军阀连年征战的同时,南方起义军迅速发展,逐渐形成割据局面。朱元璋占领庆忌后,庆忌改为应天府,但四面受敌。东有袁铁定镇守镇江,东南有张士诚占据平江(今江苏苏州)、常州(今江苏常州)、浙西,东北有地主武装青衣军,占据扬州(今江苏),南有袁在徽州(今安徽歙县)屯兵巴斯尔布华,西有徐守慧占据池州(今安徽)。为了解决来自多方面的威胁,朱元璋派兵攻占镇江、广德(今安徽广德)、长兴(今浙江长兴)、江阴(今江苏江阴),扩大和巩固了势力范围。然后集中力量与浙东孤立的元军作战。为了巩固占领区,继续发展壮大势力,朱元璋采取了朱升“筑高墙、积粮、缓称王”的策略,经过四五年的努力和准备,开始进行统一江南之战。朱元璋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他在陈友谅、张士诚之间的地位,制定了“先西后东、先强后弱”的战略方针。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杀了徐寿辉,自立为帝,成了汉族,改变了正义感。月初五日,陈友谅率一万余军顺流而下攻应天,朱元璋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伏击并击败陈友谅(见安庆与江州之战)。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派吕振围攻安丰,安丰粮尽。刘福通死了,朱元璋来帮忙。三月,朱元璋渡江,三战三胜,解安丰之围。四月,陈友谅乘朱元璋主力救安丰、江南空虚之机,十一日率军六十万围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得到消息后,于七月初六,亲自率领船主索赔二十万救洪都。两军在鄱阳湖上交战,朱元璋的军队火攻。陈友谅战败阵亡,主力伤亡殆尽(见鄱阳湖之战)。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攻克武昌,陈立投降,陈友谅的达汗政权灭亡(见武昌之战)。朱元璋攻陷武昌后,又攻陷襄阳(今湖北襄樊)等汉水流域和点,均控制长江中游。为了稳定江汉局势,并与明于震、四川进行沟通。然后转而向东进攻张士诚。朱元璋根据张士诚占领区南北狭长、隔江相望、南北势力支援不便等弱点,制定了“先取通泰诸郡,削肘两翼,再取浙西”的战略方针(《明太祖实录》卷十八)。二十五年十月,徐达、常遇春领兵策马,水陆并进,攻打淮东(见淮东之战)。朱军进展顺利,迅速占领了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高邮、徐州等地,从而占领了整个淮东,完成了夺取淮东、削其翼的作战步骤。26年8月至11月,朱元璋先后攻克湖州(今浙江吴兴)、杭等重镇,形成平江北、西、南三面合围之势。二十七年九月,平江城破,张士诚被俘(见平江之战)。在这种形势下,浙东的方国珍被迫向朱元璋投降。朱元璋基本统一江南后,决定南北同时进军,以北方为重点,开始了北方伐袁之战。
朝鲜建国初期的政治军事形势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但北方尤其是西北的元朝残余势力依然强大。1369年,明朝将军徐达将元军王宝宝部驱逐出宁夏。由于元朝残余势力依然强大,以宁夏、内蒙为根据地,不断入侵明朝边境,所以明朝暂时无法夺取宁夏。洪武三年至洪武九年(1370-1376)期间,朱元璋下令宁夏灵州、鸣沙、宁夏路的人向关中地区转移,在宁夏北部制造无人区,实行真空防御。洪武九年后,随着明朝国家局势的稳定,明军实力加强,人们陆续从山西、关中、中原等地迁来,充实宁夏。
洪武九年(1376),鉴于残余势力的侵扰,明朝在宁夏设立宁夏卫,属陕西都督管辖,军事设置取代宁夏行政设置。
公元1402年以后,蒙古的鞑靼部和瓦刺部日益强大,成为明朝北部边陲的一大灾难。为此,明朝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两万里防线上,先后建立了辽东、傅玄、大同、燕绥(榆林)、宁夏、甘肃、冀州、太原、固原九个军事重镇,统称为“九边”。宁夏现在占了两个镇。所以明代的宁夏一直是边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这一时期的宁夏历史多与军事活动有关。
自1376建立宁夏魏,后升为镇(今银川市),属中央右军管辖。在“分地为防”的原则下,在划定的范围内形成一套防御体系。宁夏将军镇下辖宁夏卫、宁夏前卫、中屯卫、左屯卫、右屯卫(以上五卫均在宁夏镇)、宁夏中卫、宁夏卫戍,共7个卫。每个卫生院有五千户,加上灵州、兴五营(今盐池高沙窝乡)、平陆(今平罗)、宁夏群牧(今同心韦州)三个乡镇,共有三万九千户。在警卫站下面,有碉堡和烽火台。据统计,明朝嘉靖年间,宁夏共有屯堡90座,封房485座,总兵力近5万人。
1425,宁夏南部开城县设立前湖站。后因鞑靼入侵,千户站被迫迁原州旧址,于1469年升为魏,固原得名。固原是关中的门户,地处燕绥、甘肃、宁夏的中部,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474年,朝廷派左都御史王岳驻防固原,统一指挥燕绥、宁夏、甘肃的军务,称为三边总督。后因边防原因,冬春驻固原,夏秋迁至花马地(今盐池)。后来固原升为镇,成为九边之一,开城县改为固原府。固原镇有三防一牧所:平陆防所(今同心兴);荣臻守千户(今固原八营);Xi安府守千户(今海原县Xi安乡);赣州群牧千户,是王宓的马场。嘉靖年间,固原镇有白马城、红古镇、下马坊关、海拉渡、大湾川五大屯堡,其他小屯堡36个,烽火台154座,总兵力1.6万。
为了有效防止鞑靼和瓦刺的入侵,明朝不仅在北部边境派驻重兵,还沿着北部边境修筑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