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在哪个区成为了政府进出口贸易的主力?
茶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说得好听点,通过茶叶的出口,为国家赢得了大量的外汇,获得了很多国内稀缺的资源;说白了,这种商品和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时代的发展,甚至改变了历史。
已故的陈珏先生在《中国茶叶出口史》中曾说:“世界各国的饮茶习惯都是从中国传入的。茶叶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出口物质之一,茶叶在国外的贸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自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开始,一直销往东南亚各国,明朝17世纪初发展到东西欧各国。从英国转卖到拉丁美洲,至今已销往世界各地。中国茶叶产量在世界茶叶市场上长期居于首位。"
时光荏苒,中国茶叶出口的风霜雨雪波澜壮阔,不是一个一两万字的叙述就能完美表达的。而且自古以来,出口都是需要严格控制的事情,更何况进口国对茶叶输入的要求也越来越复杂。
打破贸易壁垒,克服越来越高的“门槛台阶”,是茶叶出口的必修课。那么,中国茶企如何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延续茶神话呢?
前车之鉴●中国茶叶出口之路
茶叶出境前,第一步一定是要达到我国的出口标准。这样的标准实际上早在解放前就“成型”了。
中国的茶叶进出口标准可以说经历了从民间自发到政府管理的过程。
1915,浙江温州自发成立永嘉茶叶检验所。当时这个稽查处的主要任务是禁止假茶出口。
1931年,我国制定了第一个出口茶叶检验标准,先后修订了三次。对茶叶品质、色泽、水分、粉末、包装等分项的检验标准都有明确规定。之后在1952、1955、1962、1981四次修改。
正所谓众口难调:每个国家和地区执行的进口标准不尽相同。有些国家有自己一套完善的进口标准,比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
而大多数其他国家遵循统一的国际标准(由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标准)。同时,很多进口茶叶的国家都实行“进口综合监管计划”(CISS),委托世界著名的检验机构代为审核,如日本的“OMIC”或“JIC”。这些机构出具的检验证书作为结汇和通关的重要依据。
目前国际茶叶贸易中使用的标准主要有:ISO标准、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欧盟农药残留标准、日本肯定列表和其他主要产茶国的标准。
从这些“眼花缭乱”的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国家对茶叶进口的要求相当严格,而有些国家只需要达到“国际标准”即可。但对我们出口国来说,同一条流水线生产的茶叶,只有达到各国的“标准”,才能做到全面,让进口国“无言以对”。
论茶的修养
如前所述,这么多进口国对茶叶进口的审核标准不同,但从成品出口到进口完成的第一步,就是出国需要经历的质检。
随着时代的发展,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引起了各国政府和贸易部门的重视。中国、美国、日本、德国、欧盟等30多个国家(地区)针对茶叶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辐射、黄曲霉毒素、夹杂物等项目的全部或部分,制定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和检测方法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