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历史沿革

商朝

临沧素有“百淮”(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祖先)之称,曾向王上赠送过朱宝、短毛狗等特产。

武王十三年春,参与伐印,在金梦相会。

秦汉时期,永康岩画出现在今天的临沧,这是一座有哀狱的城市。

《山海经》首次记载耿马县孟定定为“寿马”地。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汉元丰二年(公元前110),宜州郡设在云南,辖24郡,云县属宜州郡管辖。

由于“武赤路”的修建,云南开始与内地联系。

铁等物资从四川进入云南,促进了云南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西汉时,宜州郡的设立使滇东北和滇池流域的人们学会了牛耕和农业灌溉。学习工业中铜、锡、银的开发加工等先进生产技术。

虽然只是手工制作,但却开阔了边民的眼界,提高了产品的产量,使滇中、滇西、滇东北的一些坝区逐渐过渡到奴隶制生产。

三国时期,诸葛亮定下南中后,说服农民、桑在云南耕田,发展生产,使曲靖成为当时云南的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东汉

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刘一请求加入汉朝。

汉代设哀牢(今腾冲、龙陵、德宏州、临沧一带)、博南(今永平)归哀牢王管辖,益州以西六郡割为澜沧郡,后改为永昌郡,治不魏(保山)。

建兴三年(225),镇康县归永寿永昌县管辖。

铲形的铸铁犁和牛耕出现了。

同年,诸葛亮“五月渡上海,深入不毛之地”,“师从白牙”,追击孟获。

“得南,去青甸(今凤庆县)”。

三国

蜀汉时期,永昌县增设永祥县、永寿县,均位于今临沧。

西晋东晋

西晋元康九年(299),永昌郡南迁永寿(今耿马)郡,历时43年[止于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

从西晋到中唐,云南一直处于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之中。

直到南诏、大历时期才逐渐稳定下来。

南诏当时是奴隶政权。南诏作为云南的统治政权,向各地推行种族奴隶制——“佃农制”。

如“Xi关”征服后,滇池地区的居民被迁到保山、大理,沦为生产奴隶(佃农)。

相当一部分奴隶是从四川掠夺来的手工艺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云南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奴隶的使用成为南诏统治的基础。

南诏末年,洱海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领主制的转变。

唐朝

大理实行封建分封制,农奴主利用分封制和占用的土地修建庄园,强迫农奴在庄园无偿耕种,并承担繁重的劳动、兵役和苛捐杂税。

但当时农奴还有人身自由和少量属于自己的土地,所以生产积极性比较高。

大理三百多年来政局稳定,与中原的交流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高宗林德元年(664),唐朝在建南路设立耀州(今姚安县)总督署,云县、凤庆归其管辖。

五代十国

南诏时期,十败为一区,加七结两都督区,凤庆归唐风川一带永昌结管辖。

南诏时期(748-895),在永康设拓南城,归永昌节。

大历前期,凤庆尚在永昌节度,为普曼蒙左地。

大历后期,凤庆称青甸,隶属永昌郡,南诏时期的拓南城改为镇康城。

绍圣三年(1096),镇康属金池镇镇康城,永昌府清殿。

元初

洱海地区基本维持了封建农奴制,滇池地区封建地主经济迅速发展。到元朝末年,封建地主经济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

元朝在云南修建了松花坝和六堤,这是对滇池的第一次综合治理。

此外,在昆明、曲靖、楚雄、红河、大理、保山六地大规模组织军队和民众,导致自耕农和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

这些个体农民摆脱了封建农奴制的人身依附关系,除了直接向* * * *纳税外,还可以在土地上享受其他收入。

元朝以后,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实行了“兵粮自给”制度。

元朝

宪宗四年(1254),袁兵攻克昆明,随后决定在云南设立各郡。在大理金牙都城元帅管辖的36路和48殿设置地方官。

元朝八年(1271),分为东、西两个和平使,镇康为东路和平使。

至元十二年(1275),赛典赤盖东路绥靖部,镇康路绥靖使。

至元十五年(1278),镇康路绥靖部改为傅玄部,设立镇康路军民总管理处。

至元二十一年(1284),元江重破。

二十四年(1287),金帝孟定殿官,妯娌,孟阿寿,福禄斋率领两万五千人投降。

至元二十六年(1289),设立孟定道。

至元三十一年(1294),设立孟定道军民总管理处,任命拥有金牙的官员阿鲁为孟定道总经理,颇具魅力。

至元二十三年(1286),镇康绥靖部并入大理等地的傅玄部。

大德至新年(1298-1311),梁王任命苏为镇康军政总经理。

泰鼎二年(1325),顺宁(凤庆)部落首领孟实请求依附。

慕邦兵侵镇康郡,土司泥包引百姓抵抗。7月,当地官泥包造反,被传唤后投降。

泰定三年(1326)三月,孟定路位于东南,明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废弃。

太定四年(1327)十一月,顺宁地方政府成立,以孟为地方知府,左为地方同知,属大理道,赐姓。

文宗元年(1328),对顺宁富宝通州、清甸县、大侯场进行了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