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围场对于清朝统治亚洲内陆有什么意义?

清朝康熙帝选择木兰围场作为皇家猎苑,具有深远的政治和战略意义。木兰围场北控蒙古,南拱京津,历史上战略要地。自清朝设立木兰围场以来,每年都在这里以四处狩猎的方式操练军旅,实行“制伏三军诸侯”的国策,以控制蒙古,威慑俄国,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北方边防。此时的木兰围场实际上已经成为清政府主要的政治军事活动场所,是北京——避暑山庄政治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皇家狩猎场,是清朝皇帝巡视北方的重要活动场所,建于康熙二十年(1681)。木兰围场是满语和汉语的混合名称。木兰在满语中是“鹿哨”或“鹿哨”的意思。它最初是用来捕鹿的工具。它是用桦树皮或树做成的,有两三英寸长,形状像牛角。用嘴吹或吸,并发出“余淼”鹿鸣的声音来引诱鹿。

木兰围场建立后,皇帝在秋季举行一年一度的北巡,即木兰秋祭,又称秋祭,逐渐成为习俗。雍正在位13年,他从未去过围场,但他的遗嘱是“后人要循科举,习武木兰,不忘家法。”皇帝每年秋天都会花近一个月的时间,这是朝廷的一件大事。从都城到围场,根据里程和地形设置宫殿,供皇帝喝茶、磨尖、住宿、办公。皇帝每次打猎,一般都要二十天。狩猎结束后,在张三影宫(今河北隆化县)举行盛大的欢送会,饮酒、歌舞、摔跤比赛,并宴请蒙古等王公,根据战功给予奖赏。它和避暑山庄一起成为清政府的又一个政治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