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的民俗是什么?最好有历史,有特色。
是一种杂技性、竞技性的民间舞蹈,流行于嘉兴的海盐、余杭、金山、苏州等地。据史料记载,“海盐滚灯笼”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传统的灯笼道具是用竹棍扎成球形,分大中小三种,大的里面有小球,红的和黑的。红心,灯笼,重20斤;黑灯笼,军灯,最多重60多斤。滚灯笼的套路丰富多样,如“沙滩旁”、“张飞跨马”、“苏秦执剑”、“燕子飞”等,风格独特,深受当地人喜爱。在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海盐滚花灯,荣获第十三届广场舞优秀作品群星奖,2001海盐人民政府主要举办的“江浙沪滚花灯大会系列”广受好评。
海燕嫂子
“海晏骚子”是一种与民间信仰紧密结合的民间文体,又称“烧纸”、“颂神歌”、“献文书”。明清、民国时期,在海盐广泛流传。与海盐相邻的很多地区都有类似的民俗。其主要特点是邀请职业或半职业歌手(巫师)主持某种祭祀仪式,为民众祈福、驱鬼、祛病。祭祀的模式是“请神——赏神——送神”。在酬神部分,除了精心布置的香烛和供品,还特别关注了歌手在神灵面前的各种精彩民间表演。表演形式多样,有唱歌、跳舞、说唱、戏剧、杂技、民间工艺等。,又以唱诵为主。歌手叫骚子先生和沈戈先生,有师徒传承关系。歌手用手稿来传承技艺,但在仪式上唱歌不需要手稿。一般演唱时没有伴奏,用人声来辅助演唱;有的地方还用丝竹伴奏。旋律独特,下面的台词趋于主导。至今已收藏20余种,如落汤调、波柳圈等。人声帮唱的衬字特别长,自成体系,与明代南戏的唱法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海盐腔
海盐腔是明代四大声腔之一,因形成于浙江海盐而得名。明嘉靖、隆庆(1522—1572)流行于嘉兴、温州、南京、苏州、宜黄、江西、北京等地。海晏戏只有锣、鼓、板等打击乐器伴奏,没有丝竹乐器。它委婉的声音受到贵族和富裕家庭的喜爱,海燕的孩子经常在节日宴会上被叫去唱歌。明版《金瓶梅花刺》多次描写了海晏艺人的表演。在书中,有一个海盐腔表演的插图。大厅里,两边是喝酒看戏的客人,左上方是挂着帘子的女人,中间是两个人在表演,右下方是一个在打鼓打板的乐队。根据书中六十三章的记述,演出的是《玉环记》中的“玉笛送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