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一、封建社会宏观经济管理的指导原则

宏观经济管理的指导原则是经济管理者在制定经济政策和措施时所采用的出发点和基本思路。封建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认识水平不高,但经济管理者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出许多有益的指导原则。总的来说,这些指导原则表达了对繁荣生活、繁荣国家和和平人民的良好祝愿。《管子》把国家的“德”具体化为政府要做好的六件事,“德有六荣。”.....所谓的六兴是谁?说的是:耕田,益坛屋,修树艺,劝人,耕庄稼,修墙屋,这叫厚生。发大财,赔(土带)品,修一条路,然后封城,小心待着,这叫赔钱。水在流,沟在利,盘珠肯定破,泥在滞,滞在闭,梁在慎。这就叫遗赠受益。从轻征税,逃避惩罚,赦免罪过,原谅小错,这叫宽大处理。养长辈,护幼,护孤儿,护寡妇,问病,问丧,这叫急。御寒御寒,饥渴贫穷,震动暴晒,资源匮乏,这叫震动。《管子》在这里描述了一个理想社会的各种经济特征,如发展生产、筑路兴修水利、减少税收、解决社会保障等等。同时,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了政府在这种理想社会模式中所占据的控制和主导地位。

1.国家视角

历代统治者的经济管理思想的一个特点是他们的国家视角,即最终目标是使全国人民“各得其所”,不使某一阶级或阶层过于贫困、濒临危险,同时又有“治大国,煮小事”的自我心理感受。一方面,它与中国传统的和谐与中庸哲学一脉相承。理想社会的标准是“上下有义,贵贱有别,老少平等,贫富有度”。统治者的任务正如明代文渊阁大学士邱浚所说:“要做天下之王,只需努力工作,少收税,平抑物价,使富者安居,贫者不穷,才能安居,止于所属,得其所欲。”[3]另一方面,这也是政治家在处理社会经济问题时必须采取的现实态度,因为社会的任何一部分太穷或太富,都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直接威胁统治者政权的稳定。管子在《国储》一文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夫民富则不能慷慨,贫则不能惩罚。法规不好,众将亡,贫富不均。”[4]

在对国富与民富相对关系的认识上,封建社会经济管理者前后有了很大的转折。在早期的经济思想中,两者是对立的。《管子》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出发,提出人要“取富济贫”[5]。商鞅从实施农战政策和增强国家军事实力的角度出发,提出强兵必须使人民变弱变蠢。“治国之举,穷则富,富则穷强”[6],这说明当时的管理者只看到了统治者强势的一面,片面强调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需求。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经济管理者已经认识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民富是国富的基础和前提。邱浚指出:“善于富国者,必先理民财,理国财者次之”[7]。通过促进生产,增加全社会的总财富,进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生命和财富的源泉,就有了通过理性的财富流动。陈相因,若如此,民不缺,但对君总绰绰有余。”这比起孔子简单的断言“民已足,君何人非也”是一大进步。

此外,国家视角在君主对天下自然之物的归属上也有很重的含义,这就是所谓“天下之大,岂是王之地?”桑弘羊说:“山海之益,广泽之畜,天下之宝,皆应归少府。”[8]封建社会后期,邱浚提出:“天道造物养人,不但是为君,也是为君的利益,是违背天意的。”[9]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意识水平在提高,经济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主权所有权观念在不断弱化和弱化。

2.国家在经济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国家经济调整过程中,政治家们意识到他们必须在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以利于采取调整措施,管重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指出:“重要性大,而复拍轻,底子平。”[10]“与世界合拍。重则一枪,轻则一泄,与世合拍。泄密者失去权力,射手失去策略。”【11】管子充分利用了“物以稀为贵”的经济学原理,顺势而为,非常灵活地调节经济。市场流通的粮食多了,国家就控制了货币,所以货币的相对价格就高了。当国家购买粮食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较多,因此粮食的相对价格较高。这样,在货币与粮食的相对价值运动过程中,国家就可以因其垄断地位而始终保持经济调控的主导地位。在这个经济调整过程中,国家实际上扮演了垄断商人的角色。在对外贸易交换中,这一原则相应地演变为保持对外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世界是轻的,我却是重的”[12],“对世界有益的人,保持重流,但不要让它流出来...这就是轻重治天下之道。”[13]也就是说,关认为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应该出口价格相对较高的商品,进口价格相对较低的商品,以达到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的目的。

3.经济信息的重要性

封建社会经济管理者早就非常清楚掌握经济信息的重要性,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必须建立在充分占有经济信息的基础上,而这正是自由竞争市场调节下单一市场参与者所做不到的。经济信息的快速流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国家和政府可以凭借自身的天然优势促进经济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管子曰:“田有轨,人有轨,用有轨,村有轨,人有轨,钱有轨,郡有轨,州有轨。想不计曲目数报效国家是不可能的。”同时,“国家轨道没有形成,但已经完成。其进退有序,谓之国轨。”【14】《国轨》是管子制定的国家经济发展计划。计划一旦形成,宏观经济调整就会相应进行,绝不是随心所欲。此外,《管子》中的设问、八观、入国,列举了调查国家经济形势的详细问题,其设计非常细致周密[1] 362-364,体现了《管子》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管理者,对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了如指掌。

到了唐代,著名的金融家柳岩首次建立了全国商业价格信息系统。《旧唐书·柳岩传》载:各巡院由于远离京城,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养病养足,相互交好。四方的价格远不是四五天就能知道的。所以食之重则轻,权在掌握之中。朝廷赢了墨非,却不用担心天下很贵很便宜,所以是一技之长[15]。可见政府不惜花大价钱获取实时信息。在实践中,价格信息在政府经济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成功。

明代邱浚建议:“另外,毕方市每月向朝廷申报米价;在外,市在晨,市在屋按月,屋在季制服,制服在户。让天下人民知道钱粮的数目,用它来检验人民是否有足够的粮食。他们认为,迁就和转移的方法,总要使钱不多余,粮食不给,其价格总要持平。”[16]从而在政府内部建立商业信息报告制度,使政府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信息,相机决策,调节供求,稳定物价。

二、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国家和政府是否有必要干预经济以及如何干预,在经济发展史上一直存在分歧,至今仍是一个没有达成统一认识的问题。经济实践表明,单独实施某项政策有利有弊。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国家干预是主基调,封建社会管理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后才执行这一国策。

在理论层面上,管子第一次深入浅出地提出了“经济人”的概念。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见利不弃,见害不避”,“得其所愿而乐,恶之所忧”。这对于贵贱都一样。”【17】然而,同为西方经济人的微观基础,得出的结论却大相径庭。亚当·斯密从“经济人”假设得出的结论是自由竞争、市场调节的原则,而管子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干预。“好恶不同,但安不同,然后贤者之貌也不同。”而且“事虽多,但形势不能等,事有成败,但意义不能同”[18],所以要有政权(。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做一个假设,在抽象的经济人概念的掩盖下,中西方经济体系中作为经济主体的个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他们的经济行为和社会发展模式的明显差异。

此外,《管子》还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出发,阐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到了适合美容的年龄,市场就废了,狗吃人。”年龄适合猛的话,要一万块,但是会有饥民。”“事宜贱,则助而不施,民政不赔。“物贵则不可得,民不聊生。”【19】说明年景好和年景不好,粮价相差十倍。《管子》中也有一些关于各地粮食价格差异的记载,如《轻重乙》中记载:“从前狄皇帝也是一亩钟馗之国,故粟收金需十分钟。成诸侯,山诸侯之国,故粟为五盆而金获[20],可见高产区与低产区价格相差20倍左右。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过分依赖自然条件,外部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价格产生巨大影响,导致经济剧烈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商品流通服务变得尤为迫切。由政府出面组织调剂,本着稳定人民生活的社会公共目标(不纯粹是为了盈利),在粮食丰裕的时候收储粮食,在粮食贫乏的时候投放市场,或者把粮食从高产区运到低产区,调节余缺,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商人似乎不能起到稳定经济和物价的作用。他们会在货源充足时故意压低市场价再购买,或者在货源紧缺时囤积起来,使缺货更加严重,从而在销售时提高商品价格以获取更多利润。这无疑会使商品价格波动更加剧烈,不利于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王安石在《城市改律建议书》中说:“首都百货商店设在价格不确定的城市,贵的和便宜的是倾斜的或翻倍的。“所有有钱人都得利用自己的轻重缓急,善于开合权力。当他们出差走到一起,东西来自非洲,他们的价格明显被压低,变得极其便宜,然后争取私人储蓄来收藏。而船、车不去京城,百姓得了东西,往往堵其储,贵了之后再卖,直到获得几倍利息。”[21]

同样重要的是,无论是在农业还是在工商业领域,兼并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障碍,也是社会不稳定的直接原因,各个朝代的经济管理者普遍受到了打击。汉代桑弘羊主张国家经营盐铁时,就指出专卖政策是为了抑制兼并,防止“富人善用之,专其利”[22],“使意大利始终有一个盐铁,不仅为利,更为利,必必以此为建基,抑制末端,不留朋党,禁淫奢,永不兼并。”[23]王莽认为,应该全面控制垄断商品,防止富商牟取暴利,剥削普通劳动人民。他说:“夫盐为食粮之主;酒,百药之长,嘉惠之善;农田农民的基础;名山小泽,饶阎志臧;五个是赊账的,人们得到公寓,所以他们把它给你;冶铁布铜,交通,民用。这六项,不可能所有人都做出来,市场上肯定有。虽然贵了好几倍,但还是得买。富则富,穷则弱,圣贤知之,故游之。”[24]到了宋代,王安石把抑制兼并从自然垄断行业推广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指出:“有钱不理,可以私占便宜,什么都可以占便宜,这样就可以和别人竞争,放下无止境的欲望。贵、强、倔、大不一定。”[29]也就是说,如果国家放弃对经济活动的控制,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必然会导致兼并和垄断,在兼并和收购发生之前,富人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他把破坏兼并作为封建国家的重要职能,其改革措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破坏和压制兼并也与巩固封建统治直接相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商业交易的核心原则在于双方地位的平等。商人的经济实力一旦过于强大,必将挑战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从而危及统治安全。二是大贾这种富商,一般从事的都是规模较大的生意,比如盐、铁等行业,必然会产生长期脱离朝廷的倾向,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桑弘羊曾提到:“权贵得顾山海之利,用铁石鼓铸,烹海为盐,一家必聚或达千余人”[25],并指出:“势必居幽谷,为民所难得。奸滑交通,山海之际,恐大奸,恃骄傲,传愚伪,则人贵而寡。”[26]

在讨论合并的原因时,经济管理者也认识到经济个体本身素质的差异所造成的经济后果。桑弘羊说:“智者有百人之功,愚者有百人之恶。”【27】“道悬于天,物分布于地,智者所依,愚者所困。”[28]这一点以后很多人都讲过。所以,抑制兼并也隐含着追求绝对平均的社会理想。三、封建社会宏观调控的措施和目标

在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政治结构下,经济管理模式的独特性在于政府作为经济运行的主体直接参与经济运行过程,因为它能把政府调控经济、保持政权稳定和自身财政收入最大化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政治家的最佳选择。一般意义上的国家重农抑商政策是限制私人工商业,官办工商业不在其列。随着朝代的更替,具体的调控措施包括名称都变了,但宏观调控思想和政策的核心没有变。在封建社会,农业占国民经济的大部分,因此调整政策主要集中在农业领域。一般来说,通常的政策是保持农产品价格不变,垄断竞争对手的工业品,由政府垄断农业信贷。

管子提出,国家要掌握生产生活资料,借给或租给农民,同时用价格政策防止有钱有势者兼并压榨农民。“托付于民者不足,为民者有余。夫与民有余,则轻,故老人轻。民不足则重,故曰老人重。聚则轻,散则重。所以,你必须有很多倍的收益,财富的扩张才能实现,甚至。”[29]可见,在管的经济调节政策和措施中,国家在市场充裕、价格低廉时买进,在市场短缺、价格高昂时卖出。一是稳定物价,二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三是打击富裕家庭,一举两得。

汉代桑弘羊提出的经济政策中,平准政策与《管子》相似,变化明显,盐、铁、酒的垄断直接起了很大作用。因为盐铁行业具有垄断性质,可以产生巨额利润,所以在过去,富人也经营盐铁行业。桑弘羊垄断后,政府获得了巨大的财政收入[30],同时打击了富商大家,抑制了合并,巩固了封建统治。王莽控制工商业经济活动的措施是六管政策,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盐、铁、酒的专卖,统一铸币,工商税收和五股信用,其中五股信用是王莽经济控制措施中最突出的部分。第五,政府根据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化评估价格,并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如买卖商品,作为稳定市场价格的标准。信用贷款是政府发放的贷款。在这里,“强不能困,富不能穷”是指破坏兼并,“公有余”是指扩大财政收入,“亲民”是指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普通劳动人民的利益。这也是一项同时实现了三个目标的政策。

王安石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青苗法。青苗法是政府借钱给农民。其政策目标是稳定食品价格,增加政府收入,同时摧毁兼并。它还要求三等以上的家庭承担四分利息,但这些富裕家庭实际上不需要贷款,所以青苗法在破坏合并方面走得更远。

明代,丘浚非常重视商品市场物价的稳定,将“平抑物价”与省工省力、收税并列为“王”的重要任务。丘浚的稳定物价与历代相同,不同的是他淡化了抑制兼并和扩大政府收入这两个目标,这说明他意识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该停留在维持经济制度和商品市场稳定的水平上,不干预参与市场的经济个体,政府在干预经济的过程中也不应该谋求自身的利益。

邱浚可谓是封建社会经济调节政策的集大成者。他观察和论述的范围很广,整理了历代各种经济政策和措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做了方向性的改变,提出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保留了“平抑物价”这一项。同时,他在货币制度、财政预算、海外贸易、漕运与和平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更为科学的政策主张,颇具创新性,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在丘浚身上,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无尽发展和进步。

参考资料:

【1】胡继创。中国经济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288;362-364;303.

[2]《管子·五辅篇》

[3]伊彦大学增刊第25卷,《城市的秩序》。

[4]关徐章

[5]《管子·义都篇》

[6]《尚军疏说敏篇》

[7]大学伊彦补充二O,永远在理财的路上。

[8]盐与铁理论复古

[9]大学伊彦增刊第113卷,避免滥用的损失。

[10]关郭子徐章

[11]关子山砝码

[12]轻型和重型B部分管道

[13]关子山来了几篇文章

[14]关子郭珊铁路

[15]刘延川,《旧唐书》

[16]伊彦大学增刊第26卷,关于铜币。

[17]管子禁带

[18]管子禁带

[19]关续篇

[20]管,轻型和重型b。

[21]续如镜长卷231

[22]盐与铁论无农

[23]盐与铁理论复古

[24]《汉书·食货志》

[25]王《临川集》卷82

[26]盐与铁理论复古

[27]盐铁论,右刺

[28]盐与铁论错币

[29]盐铁论贫富

[30]《史记·平准书》“县官以盐铁为钱,所以用之以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