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霰节的历史起源
皇帝不能亲自做每件事,所以他必须任命某人代表他行事。然而,他并没有口头上支持这个节日。汉朝的使臣不分等级。到了晋代,使臣开始区分等级。
节日代表着皇帝的身份,任何举行节日的使节都是代表皇帝本人,象征着皇帝和国家,行使他们的权利。比如分封封建领主,逮捕罪犯,镇压叛乱,出使外国,议和。即使是诸侯造反的时候,除了私印,也不忘锻造一根权杖。益都王是叛乱时建的,所以做了“二十”个使臣使用。
在苏武,节不降,被袁术欺骗,不名誉而死(注)。大臣们举行的祭典,实际上是一根八尺长的竹竿,顶端用一根羽毛装饰,这种羽毛在汉初颜色是红色的,后来容易变黄。后来也有金青铜体,类似金刀铁券,装饰性极强,不全是竹子。
另外,假期的“假”是短期代理,不真不假。比如假司马是代理司马,假齐王是代理齐国,跟真司马和真齐王是不一样的。当初韩信想当假王,刘邦却把真王让给了韩信,这就是真假之差。金代使臣开始区分等级,“假节”“守节”“使节”“假节钹(或假黄钹)”代表不同的权力和名誉。
梳理一下晋代总督的权利:
(1)节假日:平时无权处置人的人,战时可以打死。
(2)正直:没有官职的人,平时可以杀,2000石以下的官员,战时可以杀。
(3)守节:2000石以下的官员,平战皆可杀。
(4)假节钹(或假黄钹):能杀死节将(包括假节、节、节)。
金代节日的起始时间可以追溯到曹魏时期,至于吴、吴,则不一定效仿。因为魏晋跨州县统治,有假节度使或节度使,而吴所统治的州县很少,不需要分区统治,都是直属中央。魏武子好将军禁为假节,其余四子为假节;虽然蜀将廖化、吴懿、张仪等人都有过节,真正的用兵要看姜维将军的行为,但比较特殊的是关羽是假节,应该有区别;吴会镇守长江所有的诸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守节的──所以以后将领的权力并没有魏晋节气那么大。兀术的节日一般更像是派出一个特使,而不是代表中央当局。
节督守一方,也是后来割据地区“我们的时代”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