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超主要作品
2.《中国现代文学体系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3.《中国当代文学体系研究》(1949—1976),新兴出版社,2007年6月。
4.《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与文本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
5.《现代文学传统》,重庆出版社,2003年5月。
6.《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下册),(副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
7.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上、下册)(副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5438+2月。
8.《大地上的事——中国现当代散文的人文情怀》(主编),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4年9月。
9.《中国语文》(艺术版),重庆出版社编辑,2007年8月。
10.《大学语文》,四川教育出版社编辑,2010年6月。
11.《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教程》(副主编),国家“十一五”通识教育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5438+2月。
12.老舍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12。
13.《中国现代文学观念与知识谱系》,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1.哲学是文学的精神翅膀,百家(安徽)1988,6。
2.《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上的梁实秋》,《学习与探索》第3期,1989。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信息中心文艺理论1989 7期全文转载。
3.《五四文学精神:变异、回归与超越》,《湖北大学学报》第3期,1989。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信息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89 7全文转载。
4.夕阳暮光——悲剧与荒诞的美学内涵比较,湖北大学学报,第5期,1990。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信息中心外国文学研究(第1990号,第12号)全文。
5.诗性哲学:鲁迅《野草》与尼采《查拉图斯特拉》之比较,湖北大学学报,1990,1。
6.孤独者的巢在哪里——重读《孤独者》,《鲁迅研究月刊》第2期,1990。
7.《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天津社会科学》第5期,1991。
8.《论中国20世纪文学悲剧意识的价值内涵》,《人文杂志》第2期,1991。
9.克利奥、缪斯与人:关于历史文学理论与创作的思考,文学争鸣19913。
10.论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学术研究1992 1。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信息中心转载《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第1992期《中国文学年鉴》第1993期《论文选》和《新华文摘》第1992期全文。
11.郭沫若与易文化,河北学术期刊1992,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信息中心《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1992第2期全文转载。
12.郭沫若与侠义精神,《文史杂志》第6期,1992。
13.论悲剧意识中的宗教内涵,《社会科学家》,第1993期,第1期。被《动态之窗》在《戏剧艺术》第3期+0993引用了860字。
14.郭沫若与侠文化,《贵州社会科学》,第3期,1993。
15.郭沫若与基督教文化,《郭沫若学报》,第2期,1993。
16.本义:郭沫若与传统文化精神,学习与探索,第4期,1993。
17.隐士与郭沫若的文化心态,《社会科学家》第5期,1993。
18.《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中州学刊》1993,第5期。
19.《论近代美学思潮》,《湖北大学学报》第4期,1993。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信息中心美学1993 9期全文转载。
20.《论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审美特征》,《学术研究》第2期,1993。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信息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3 6全文转载。
21.《论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文化内涵》,《江海学报》第1993期,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信息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3 4全文转载。
22.“吃人”的寓言与象征,广东社科1993 1。
23.《赎罪之城——子夜的象征结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第1993期,第1期。
24.游戏、梦想与仪式——通俗文学的文化理想与功能,《通俗文学评论》1993 1。
25.论古代白话小说的叙事声音,《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1993。
26.郭沫若文学创作的基督教与文化阐释,河北学术期刊,1994。
27.基督教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基督教与现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65438+2月。
28.《孔雀胆悲剧主题解读》,《郭沫若学报》第3期,1994。
29.救赎与复仇——复仇二与鲁迅对宗教终极价值的消解,《鲁迅研究月刊》,1994,10。
30.梦绕家,心如雨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1。
31.论郭沫若历史剧与侠文化的现代转型,Quest 1995 3。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信息中心《戏曲戏曲研究》全文转载于1995,12。
32.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州学刊》1995 4。
33.《基督教与鲁迅文化心态解读》,《贵州社会科学》第3期,1995。
34.中西现代诗学的选择与重构——《凤凰涅槃与荒原》的比较解读,《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1995。
35.《论艺术的商业化与商品的艺术性》,《毛泽东文学思想研究》,丛书10,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6.《论宗教文化对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影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第4期,1995。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信息中心《外国文学研究》1996第2期转载全文。
37.大后方文献研究的深化与体系建设,红岩,5号,1995。
38.在语言寻根的路上,星诗杂志,第5期,1995。
39.周作人与基督教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 1。
40.《西方文学中悲剧意识的宗教背景》,《文艺研究》第3期,1996。
41.尚礼思潮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转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1。
42.欲望的叙事与叙事欲望——《骆驼祥子》的叙事解读,《广东社会科学》第3期,1996。
43.萧乾:现代宗教小说中的反殖民话语,《延安大学学报》第3期,1996。
44.历史的心脏——伤痕文学的意义,《短篇小说》第2期,1996。
45.沉思的灵魂——反思文学的审美追求,《短篇小说》第3期,1996。
46.《及时改革的文学,短篇小说》,1996,第4期
47.改革文学的叙事视角,短篇小说,第5期,1996。
48.军旅小说创作轨迹描述,短篇小说,第6期,1996。
49.理想是挡不住的旗帜——重读《知青小说·短篇》第7期1996。
50.文化与文学的“根”——寻根文学的意义世界,短篇小说,第8期,1996。
51.走向个性的小说写作,《短篇小说》,第9期,1996。
52.通俗定制小说,短篇1996 10。
53.文化转型与先锋小说,短篇小说1996 11。
54.意义的失落与碎片化——先锋小说的创作特征。
55.《中国当代文学大辞典》(王庆升主编),武汉出版社,1996年2月。
56.《存在边界的话语意义——生死场的叙事策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2期,1997。
57.“新状态”文学的自我表现,短篇1997 6。
58.新体验与新体验小说,短篇小说,第8期,1997。
59.新写实小说叙事风格,短篇小说,第4期,1997。
60.文本游戏与精神救赎的边界——先锋小说的终结与转折,短篇小说,第2期,1997。
61.新笔记本上,短篇小说,第5期,1997。
62.文化转型与先锋小说,短篇小说1997 11。
63.语言游戏与叙事革命——先锋小说的文体实验,短篇小说,第65438期+0997,第65438期+0。
64.回到生活深处——新写实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短篇小说》第3期,1997。
65.新状态文学创作描述,短篇小说,第7期,1997。
66.论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的美学意蕴,《民族文学研究》第3期,1998。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信息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第1998期,第12期)全文。
67.宗教作为一种可能的现代价值资源——吴宓的宗教观,《贵州社会科学》第6期,1998。
68.吴宓与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空间,红岩1998 1。
69.老舍小说文体形式的自觉与创造,《民族文学研究》,第1999期,第1期。
70.端木蕻良小说文体的文化意义《广东社会科学》1999 4。
71.语感和想象力的无限可能,红岩,1999,1。
72.走向大众化、仪式化、地域化的跨年晚会,当代电视1999,第3期。
73.鲁迅小说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22期。
74.文学知识、文学组织与审美信仰——晚清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福建论坛》第4期,2001。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信息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1 10。《中国现代文学传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75.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和文体资源,湖北大学学报,第2期,2001。新华文摘,2001,第7期,论点摘录。
76.《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体建设,《贵州社会科学》,2001,1。
77.论李金发诗歌中的“上帝之言”,《诗画——林风眠与李金发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花城出版社,2006年8月,5438+0。
78.北村与基督教文化,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1,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信息中心《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1 3摘录。
79.沈从文与基督教文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第2期。
80.曹禺与基督教文化,常州工学院学报,第3期,2001。
81.《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认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文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二期的题目是“现代文学的合理性和意义”。
82.从启蒙到反思现代性——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的意义和可能性,《文学争鸣》2002年第5期。
83.《论张晓风散文的神性情怀》,《河北学刊》2002年第6期。
84.曹禺与基督教文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85.《文学体系:现代文学的一种解读》,《文艺研究》2003年第4期。
86.重写文学史:问题史,《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87.《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圣经资源——以语言和风格为例》,《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
88.《文学体制与文学的现代性》,《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资料《文学理论》2004年1期转载全文。
89.《论中国现代文学体制的背景》,《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1期,论点摘录。
90.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地域文化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
91.重写文学史:意图与效果,《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
92.历史性与审美:中国现代文学的圣经阐释,《圣经与文学阐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月。
93.《新时期文学思潮中的西方文学》,《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94.《中国现代文学的生产体系》,《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信息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6月全文转载。
95.《毛泽东的文学思想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3期。《文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二期题为《对一种文学论证机制的反思》,作为“论证节选”。
96.《文学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贵州社会科学,1,2004。中国人民大学报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
97.从“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到“战国策派”,《河北学术期刊》,200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信息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五期全文转载。
98.《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99.网络诗歌的文学史意义,《江汉论坛》,2004年第5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信息中心2004年第9期《文学理论》全文。
100.《整理国故与建立文学新秩序》,《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信息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二期再版。
101.从现代性到全球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问题,《福建论坛》2005年第10期,收录于《置身全球化风暴,开创现当代文学新时代——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2.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话语——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山花》,12,2005。
103.《文学评论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第2期,巴蜀书店,2005年,65438+2月。
104.传统文化与基督教的遭遇与战争——林语堂与基督教关系的文化解读,《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信息中心(哲学),2005年02期)。
105.《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上帝形象》,《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106.《论老舍文学创作的民粹主义思想倾向》,《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信息中心2007年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于第三期。
107.《从晚清到五四:中国文学转型的制度解读》,《福建论坛》2006年第6期。
108.《西方美学史与中国当代美学的知识建构》,《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09.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与文学新秩序的重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10.《文学体制与当代作家的思想转型》,《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11.文化空间的形成与知识分子的形成——聚焦战时北碚的文化生态,《红岩》,第1期,2006。
112.没有诗的生活——文强小说中的荒诞,《红岩》,第1期,2006。
113.散文是智者的游戏——张宇散文的精神气质,《红岩》,2006年第2期。《重庆评论2006》,重庆出版社,2007年6月165438+10月。
114.文学会议与当代文学体系的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1期,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信息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四期全文转载。收入: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5438+10月。
115.《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人民需求与读者想象》,《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信息中心现当代文学文摘卡摘录,2007年第2期。
116.《文化批判与中国新文学的话语革命》,载《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17.超越表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转换与互动,《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信息中心《文学理论》(2007年第9期)全文转载。
118.文学政策与当代文学的制度阐释,《福建论坛》,2007年第4期。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信息中心2007年第4期《文学理论文摘卡》。
119.《中国当代大众写作的大众想象》,《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
120.基督教为什么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5期。
121.《风格与政治:革命样板戏的发生》,《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22.《文学生产资料与当代文学体系的建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信息中心《文学理论》(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
123.《文学机构与中国当代文学》,载《长江评论》200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信息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10期转载全文。
124.文化批评与左翼文学的话语生产模式,《中国左翼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65438+2006年2月。
125.“自我”形象的改写与重建——论郭沫若《创作十年》的删改,《郭沫若学术期刊》,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信息中心2008年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于第五期。
126.基督教文化:新时期小说的叙事与想象,《神学美学》系列1,上海三联书店,65438+2006年2月。
127.小说的轻与重:论莫怀戚的和平时代,红岩,2007年第4期。
128.《论老舍文学创作的民粹主义思想倾向》,读《世纪初的老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7月。
129.文学制度依赖于社会制度。南方周末,2007,11.8。
130.文学史观与现代文学史的重建》,《江汉论坛》2008年第5期。《学术》2008年第4期,论点摘录。
131.苏联资源对中国当代文学体系建设的启示,《中国文学研究》,第1期,2008年。
132.《首届文学大会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33.《基督教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体验》,载《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34.《当代文学运动的意识形态特征》,《中国现代文学》2008年第3卷第1期。
135.《中国新文学史的意义》,《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36.码头文化:2008年红岩6号白沙码头的重庆形象。
137.从精神文学到精神文学——论中国文学的神性资源,《东京文学》2008年第11期;灵魂救赎与精神文学,新加坡青年书店,2009年2月。
138.《你有戏》与互动电视剧的意义,当代电视,第11期,2008。西部卫视2008年第5期,长江通讯2008年第4期。
139.《复杂的现代性:郭沫若与中国现代批评话语体系》,《当代视野中的郭沫若研究》,巴蜀书店,2008年。
140.《基督教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体验》,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
141.《论老舍小说的叙事伦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5期。
142.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反思与重建:学科还是意义?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43.闲适与勤奋:中国现代审美价值的裂变,《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144.《鲁迅作品中“狗”的话语谱系与民族隐喻》,《纪念鲁迅定居上海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4月。
145.《边缘是中心:甘肃社会科学的学术追求》,林雪·章华-《甘肃社会科学》30周年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
146.学会与时代对话,中国社会科学报,65438+2009年2月17版11。
147.重庆姿态:关于红岩文学奖,《红岩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148.文化遗址与城市文化建设:聚焦重庆抗战遗址保护,《文化中国》(加拿大文化复兴研究中心),2009年第4期。
149.“文以载道”观念的批判与新文学观念的确立,《文学评论》,第1期,2010。
150.《中国现代文论的重估与民族话语的重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1期,2010。
151.“主义”话语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社会科学战线》2010第4期。
152.《诗学的政治:京派文学的唯美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第3期,2010。
153.日本经验与中国文学中的激进主义,《金阳学刊》,第3期,2010。
154.新史料的发掘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诉求,《甘肃社会科学》第3期,2010。
155.文学史观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建,《中国文学研究前沿》,第2 / 2010期,第232-252页
156.社会正义与个人德性:老舍文学创作的伦理诉求,《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2010。老舍与民族文化——纪念老舍诞辰110周年国际研讨会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
157.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与转折,艺术百家,第5期,2010。
158.诗意气质与史家风范:吕耀东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5期,2010。
159.《鲁迅纪念馆里的胡风声音》(第一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学院学报》第3期,2010。
160.《文学体制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28日。
161.以美育代宗教与中国现代美学的认同,艺术百家,第5期,2011。
162.评张传民《民国时期大学新文学课程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7期,2011。
163.传统的潜隐:苏论文学与道德,湘潭大学学报,第1期,20165438。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信息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1第5期转载全文。
164.《论“美”作为新文学的尺度和界限》,《广东社会科学》第1期,20165438。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信息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1第6期全文转载。
165.作为“主义”的抒情与新文学的自我认同,载《江海学刊》第2期,2011。
166.《作为“虚无之阵”的流言与鲁迅的精神世界》,《湖北大学学报》第5期,2011。
167.谁有发言权?——离婚的反讽,文学争鸣,第9期,2011。
168.国家文化安全的价值和意义,《前瞻论坛》第9期,2011。
169.多维视角下“十七年”文学的丰富图景,《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2011。
170.修辞还是判断——重建文学批评的身份,《山花》,第110期。
171.历史化与经典化:中国当代文学评价,《求是》杂志,第6期,2011。
172.生存体验与知识分子趣味:鲁迅对朱光潜《沉默》的批判,江汉论坛,第112期,201。
173.“然而”与“野草”的话语模式,《贵州社会科学》,第1期,2012。
174.渎神的诗性:1980年代被规定为文化寓言,《当代文坛》第2期,2012。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信息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2第5期转载全文。
175.时代中的风陵渡口:郭沫若与近代中国的权力转移,《福建论坛》第2期,2012。
176.罪恶感与悔恨:父子深情的背后——《背影》心理分析,名作欣赏,第10期,2012期。
177.悲悯的诗性:吴佳俊散文的精神气质,《红岩·重庆评论》第4期,2012。
178.《& lt呼〉序言与鲁迅的五四运动》,《文学论争》第1期,2013。
179.身份对身体的压抑与认同:《夜》的政治意义与哲学内涵,《名著欣赏》第4期,2013。
180.冰心散文风格的传统资源,《苏州大学学报》第2期,2013。
181.主题中心论:重庆小说的得与失,重庆社会科学,第3期,2013。
182.白话文运动中的文章概念,中国社会科学,第7期,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