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凯恩斯
《通论》在出版初期受到了少数正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批评和质疑,也引起了广泛争议。然而,《通论》的基本观点很快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接受。凯恩斯的追随者对通论进行了大量的解读、修补和发展,形成了在理论和政策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凯恩斯学派,或称凯恩斯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和大学论坛中占据主导地位。
因为一般理论的总量分析是建立在现有劳动力的技能和数量、现有资本设备的数量和技术、竞争程度和社会结构不变的假设基础上的,所以它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也被称为“短期比较静态分析”。为了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通论,凯恩斯的追随者试图使其“长期”和“动态”,提出各种“经济波动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寻求使资本主义稳定增长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凯恩斯主义者由于对传统庸俗经济学的不同态度和分析中使用的不同概念和前提而分成了两派。一种是新古典综合学派或“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首先是新剑桥学校。
《通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凯恩斯的追随者尽力将《通论》中提出的政策建议具体化,特别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为了调节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出口、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他们在萧条时期提出了降低税率、增加政府支出、实行赤字预算、发行更多公债、增加货币供给和降低利率等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措施。在繁荣时期,提高税率,控制政府支出,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和消费。经过凯恩斯主义者的倡导和影响,许多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都以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为政策目标,实行上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金融政策。这些政策虽然在战后五六十年代起到了一定的刺激经济增长、缓解经济危机、减少失业的作用,但由于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增加,而危机和失业并没有消除。最后,在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高物价和大量失业并存的“滞胀”(见滞胀)。对此,凯恩斯主义者既不能给出一个自圆其说的解释,也不能提出可行的对策。就连他们自己也哀叹凯恩斯理论陷入危机,需要重新解释和修复。《通论》所阐述的理论和政策的失败,是当前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加深的反映。
《通论》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和政治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经济学家将《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中的“凯恩斯革命”,并将其与斯密的《国富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理论史上三部同样伟大的著作。此后,凯恩斯理论逐渐取代传统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也采取了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把凯恩斯理论和建议作为制定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20世纪60年代末以前,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经济理论经过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基本上被西方经济学家视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同义词。因此,一些经济学家将《通论》出版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称为“凯恩斯时代”。
然而,自《通论》出版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对该书基本思想和政策主张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一方面,在凯恩斯学派内部,以英国人罗宾逊为首的凯恩斯学派和以美国人萨缪尔森为首的凯恩斯学派一直争论不休。另一方面,新奥地利学派和货币学派不断从外部攻击凯恩斯主义;特别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包括货币经济周期学派(曾称理性与预期学派)和真实经济周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进行了全面的抨击,严重动摇了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主导地位。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缺乏微观基础,无法与传统微观经济学保持一致。在实践中无法解释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出现的现象,面对滞胀束手无策,从而陷入严重危机。为了拯救凯恩斯主义,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凯恩斯主义提供了微观基础,并重述了其理论和政策主张。由于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西方宏观经济学形成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经济学的对峙格局。
《通论》一书不仅在历史上对西方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其理论和政策观点在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因此,研究一般理论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