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的历史演变
据文献记载,19世纪太伯至寿孟、十二年(前560年),吴王诸樊迁居苏州。经过、、虞美人、四十六年,周六年(514),阖闾即位。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越国为楚国所灭,春日沈骏黄歇被封于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下分为三十六郡,以吴越地会稽郡、吴县为郡。东汉永建四年(129),设吴县。三国时期,孙权接掌吴郡十余年,开启了吴栋的基业。陈振明元年(587),生于吴州,吴郡隶于吴州。梧州、吴军和吴县位于同一城市。隋文帝隋文帝统一了江南。开九年(589),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以城西姑苏山命名。启十一年(591),越王苏阳取苏州为平原,非险要之地,于是在苏州西南恒山下另建新城,至今仍有地名。唐武德七年(624),迁州回老城。杨迪皇帝开通了江南运河。有了这条黄金水道,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苏州成为东南沿海水陆交通的枢纽,南来北往的货物在此集散,甚至漂洋过海。大历十三年(778年),苏州升为江南唯一的雄州。到了宋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不胫而走。明清时期,苏州成为全国经济和文化中心。鸦片战争后,随着上海的崛起、太平天国战争和沪宁铁路的开通,苏州的地位急剧下降。辛亥革命后,苏州废改吴县,常州、元和两县并入吴县。北洋政府时期,吴县由道统治。苏州于1928年脱离吴县市,1930年割入吴县,1949年5月脱离吴县郊区,属苏南行政区。民国时期,苏州经济停滞,呈现出消费城市的特征。建国后,苏州在曲折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开始突飞猛进,文化教育重新发展,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苏州自建都以来,屡遭兵袭,几经破坏。吴越灭,楚越灭,城破。公元前514年,建武都城。公元前473年,越军击败乌什,吴国灭亡,城毁人亡。南朝梁太清二年(548年),侯景叛军进入县城,大肆烧杀抢掠,死伤无数,三吴地区完全无烟,出行的人少之又少,尸骨聚集,一片萧条。唐朝后期,杨行密、孙儒数次占领苏州,劫掠放火,城内再次被劫。南宋建炎四年(1130),游牧民入侵南方,掠夺官宅,囤积库房,掠夺子女黄金丝绸,放火焚烧,延烧二百里。五天五夜之后,苏州成了一片废墟。元十二年(1275),元军南下至江南,城毁。元末,张士诚被苏联占领,郑铮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围城十个月。张士诚战败,集云楼被放火烧,诸子城、大城尽毁。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总指挥屠领兵经盘门进入,城南屠城。清咸丰十年(1860),清军与太平军交战,长门内外被烧为平地,城内外的寺庙、景点也遭到破坏。朝代的兴衰导致了军事灾难和人为灾难。但城市屡遭破坏后,后人又一次次重建,从而使古城巍然屹立至今,可见苏州不屈不挠的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