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公园里的老爷爷打太极都要穿太极服?
从太极拳的名称可以看出,我们的老师也觉得自己的衣服不方便练习。比如“绑衣”,就是说练拳前把袍服前面绑在腰上确实不方便。我们知道清朝的服装还是长袍马褂瓜皮帽。鸦片战争后,西风东渐至民国,人们剪短辫子,穿短袖长裤,从而形成了近几十年来太极服中的紧袖和肥袖灯笼裤。
虽然不能说是进步,而且人们穿着白色宽松的太极服走起路来像流水一样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是从中国的服饰文化和太极文化来看,会觉得太极服缺乏现代意识和审美色彩。服饰自古以来就是身份的象征,代表着一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服装是人类御寒的首要功能,当人类服装文明已经走出实用目的时代,它的功能就复杂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服饰制度是王军郑伟的重要制度之一,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服饰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促使服装发挥其功能,达到“统治世界”的目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它的色彩。
服装色彩的作用是区分身份和场合。古代君主为臣民规定了服饰颜色,皇帝、王侯、官员从祭祀服、宫廷服、公服甚至百姓的常服都用布衣规定得非常详细。
穿这种官服的上流社会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所以制服颜色强烈地影响着一般的流行色。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不断被引入本土文化,反过来又影响了制服的色彩。结果,这两种颜色相互碰撞,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中国服装。根据穿着的场合,古代服装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正装、皇服、军装、常服。
古代武术训练服介于制服和制服之间,没有严格的礼仪规定。新中国成立后,极左思潮,特别是所谓的文化大革命,使摧毁人类尊严的斗争哲学升温,否定了本世纪以来几乎所有的文化研究成果,服饰文化不可避免。
历史停滞了30多年。当中国服饰文化研究在中国大陆处于静止、遗忘和断裂状态时,台湾学术界却方兴未艾。王余庆的《中国服装史大纲》于1967年在台湾省出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外来文化和新的生活方式涌入中国,并迅速传播到城乡,使得封闭的中国人如梦方醒。西方生活方式的强烈碰撞,驱使人们再次与文化抗争,在愤懑和迷茫的复杂心情中,开始了对传统文化包括中国服饰文化的深刻反思。1981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中国大陆服饰研究的空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对全中国文化的重新审视和重新评价。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价值观和新的理论在传统习俗和西方习俗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是一个全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选择的过程,导致了21世纪与世界学术接轨的多元化服装文化的形成,太极服也将作为中国服装文化的一朵鲜艳的花朵而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