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师范大学的历史沿革
五四运动期间,第三师师生群情激愤,上街游行,抗议北洋军阀政府犯下的叛国罪,这是无锡爱国学生运动的第一声。1919年6月,无锡学生联合会成立,由第三师范学院学生担任正副主席。“五卅”惨案后,第三师范学生联合台湾各校支援上海工人斗争,学生吴恒通被任命为“无锡后援会”首任主席。1925年,* *人云来校演讲,播下了革命的种子。许多积极分子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如黄、、等都先后加入了* * *。1926年后,学生中出现了革命地下组织,第三师在全省乃至全国颇有声望。
1927年6月,第三师范改为江苏省无锡中学(简称奚仲),前师范改为初级中学,后师范改为高级中学师范部,另增设高级中学普通部。1932年10月命名为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简称省锡师)。十年间,校长多达五位,先后被王克仁、周逢典、陈伦、沈培贤、周本宰所取代。这所学校有十二个班级。学生成立各种研讨会,请老师指导。学生们互相学习,研究成为惯例。许多著名学者在该校讲学,包括马、、韦、胡适、陶行知、章太炎、沈钧儒、黄炎培、孟宪成、、罗素(英国)、杜威(美国)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无锡中学生组织200余人的宣传演讲团,分赴四乡“唤醒乡民,共赴国难”,导致年底全省大罢工。1935年,面对日本天皇玩弄“华北自治”的阴谋,全校教职员工发出通电全国的宣言,决心“为国捐躯,不计一切牺牲”。“一二·九”运动中,全校学生不顾督学的“劝阻”,打开铁门,冲破军警的阻挠,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的洪流中。1932年,共青团奚仲地下支部成立。1933年,在地下团组织的发动下,全省七个地方的十一所中学联合起来,“反考试”斗争展开并取得胜利。
1937年11月11日,锡师被日军飞机轰炸,被迫停课。25日,锡城沦陷。原校长周雨欣赴沪,几经周折,同意加入私立长洲中学招生。九月一号开学。后来,为了照顾苏北学生的困难,1939年2月,在泰兴县“龚雪”设立了西施分校。日军占领租界后,王伪政府接管学校,师生随即抗议抵制。为了保护学生,周校长于1942年更名为“私立文明中学”。就这样,上海大学的师生团结一致,坚持办学,直到抗战胜利。
1945年10月,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派顾官为校长到无锡准备复学。锡师被日军糟蹋后,满目疮痍,满目凄凉。在校友的支持下,1947年下半年基本恢复,学生陆续回到本部。聘请了第三师范的老教师授课,学生们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第三师范以来的优良校风得到继承和发扬。
当时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相当激烈。国民党军事训练教官、特务头子傅对学校实行法西斯军事管理制度,从事间谍活动。1948年冬,国民党军警来校抓捕爱国学生,校长施仁福到县警察局解救,被拘留。在全体师生的抗议下,县长下令释放石仁福和被捕的学生。解放前夕,以高、许为首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地下组织,利用读书会等多种斗争形式,团结提高学生,保护学校,迎接无锡解放。
在旧中国的38年中,锡教师培养了2600多名毕业生。他们大多数都在为教育事业努力工作。他们有的在解放后被评为特级教师,有的后来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学者,有的参加革命后在党的培养下成为优秀干部。周水平、杨、王建山、、黄、吴亨通、等先烈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了自己,为母校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49年4月,无锡解放,锡分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5月,苏南军事管理委员会文教部派白涛同志、刘定汉同志接管学校。首先,废除国民党的法西斯管理体制,通过民主选举成立校务委员会,由原校长施仁福任主席。1950年1月18日,中共无锡师范党支部正式成立,周宣誓就任第一书记。同年,团支部派出民兵近百人,改为总团支部。
解放后,锡师师生发扬爱国传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各种政治运动,如参加生产自救运动,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参加西南服务团、土改工作队等。在1951年至1952年开展的“三反”、“五反”和思想改造运动中,西施是苏南各类学校的试点单位。
经过三年的恢复期,从1952年到1956年,学校规模有了很大发展。1952年10月,尤英同志来到学校任校长,同时从苏南中学抽调骨干教师充实锡师教师队伍。成立政治辅导室,团总支改为团委:学生班级由2个平行班增加到6个平行班,最多时8个平行班。除此之外,还有速度老师班和简单老师班。一个新的图书馆和教学楼,以及一个可容纳1000多人同时就餐的食堂。增加了大量的教学仪器和书籍。自1953年以来,学校坚决贯彻“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的指示,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教学质量。1954年毕业的四个班,师范院校招生人数和成绩均居苏南师范学校之首。毕业班的每个人都乐于服从分配,为当地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56年12月,西施党支部改为党总支,薛宏昌来到学校担任党总支书记、副校长。1958年2月调入无锡师范学院后,1965年回到任党总支书记,周、范、陶群先后担任党总支书记。1957年7月,刘接替尤应任校长仅半年,随后孙静初任校长,直至1962年12月逝世。1957年,我们开始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实行勤工俭学,紧缩师资,减少教学时数,学制缩短两年。1960年,面对三年自然灾害,学校实行八字方针,校领导带领师生艰苦奋斗。经过调整,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
文革十年灾难深重,师范系停止招生三年。教育先后举办了半年一期的“红教师班”、两年一期的师范班和四期“工农兵”新教师班,培养了1000多名教师,为缓解当时无锡中小学教师严重不足的状况作出了贡献。
粉碎“四人帮”后,学校很快恢复了正常秩序。1978年6月,薛宏昌改任党支部书记、校长。学校密切关注知识分子政策的实施,这几乎是不公正、虚假和错误的。取消了文革时期建立的连队制,恢复了教研组,调整了师范部和中学部的教师,工作重心转移到师范部。新建了五层教学楼,添置了电教设备,丰富了图书资料,学校各方面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锡司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迈上新台阶。1979年,停止培养初中教师的大专班和中学部,确立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的工作目标。当年招收新师范生。1980年,锡硕士再次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师范学校。1981年暑假取消了中学部。1983年,卢茂学同志来到我校担任党总支书记。1984年,锡师被确定为全省师范学校教育改革试点单位。学校按照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精神,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引进了一批骨干教师,明确提出通过改革,把无锡师范学院建成师资水平高、管理效率高、毕业生质量好的全国一流师范学校。
1985年9月,负责锡矿司近30年的薛洪昌同志退休,由范进贤同志接任。1986年,高国强同志任我校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党务工作。从1988年开始,学校进行了以“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考核奖励制、工资总额合同制”为内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1989年4月,魏同志到学校担任党总支书记。1991年6月,王右军同志被任命为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党务工作。1994年,学校被评为无锡市综合改革先进单位。
这期间,学校一直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成立了政教处。通过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等。,学校开展了创建优秀班集体活动,思想教育工作成效显著。1989年6月,全国师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代表来校考察,1990年以来,全国师范学校校长培训班学员多次来校考察,对教师给予了高度评价。1991年1月,学校被市教委评为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校。1991年5月被评为无锡市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先进单位,并连续保持了全市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
1984年以来,学校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切实抓好“三字一句”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考核,提高了学生的教学能力。1986年被评为全国普法先进集体。从1989年9月开始,学校试行。家庭教育委员会发布的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新教学计划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课有机结合。1985年春,省教育厅确定无锡师范学院为全省首批培养专科教师试点单位。同年9月,从全省师范学校毕业生中选拔出四十名优秀学生到“三月二”分段大专班学习。1986年,全国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系列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总结的《面向未来的探索》一文发表,得到了国家教委、省教委和兄弟师范学校的一致好评。无锡幼教培训中心成立于1986年底。1988年6月,因“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方向明确,成绩显著”受到国家教委表彰。学校加强了对外交流,美国、加拿大、德国、泰国、日本等国的教育团体先后来校访问。1993年,省教委批准学校招收五年制大专班。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校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实施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蓝色工程”,每年举办论文评比和学术交流活动。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学校拆除了旧校舍,新建了音乐楼、学生宿舍、食堂、礼堂、实验楼、体育馆、办公楼,改造了教学楼、南楼,新建了“滴水穿石”、“尊师重道”、“扬帆远航”等人文景观,扩大了绿化面积。教育设施设备明显改善,学校被评为“无锡市园林单位”。
一九九四年九月,负责锡矿近十年的范进贤同志离职,由李富兴同志接任。同年,林建坤同志来我校担任党支部书记、副主席。1995年6月,学校制定并通过了无锡师范学院“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远景规划。学校积极推进师范办学条件规范化,启动师范教育现代化,逐步实现师范专科化,取得了显著成效。1996年至1997年,学校新建了科技楼和幼师培训中心楼,改建和新建了图书馆、体育馆、教学楼等现有建筑,并在科技楼配备了工作室等现代化教育设施。1997年底,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省级师范学校办学条件规范化验收,成为无锡市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校。
1996年,学校停止招收中等师范学校。1997年招收全部“五年一贯”和“三两阶段”大专班,1999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大专化。办学之规,史上之最。专业设置根据基础教育的新发展,开设了综合文科、综合理科、音乐、信息技术、自然电教、英语等专业课,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专科班毕业生走向全省各地,成为教学骨干,其中不少成为江苏省名师、省级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对学院的办学经验进行了报道,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办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学校在推进专升本的同时,加快了名特优教师队伍建设。截至2000年底,学校拥有国家级专家1人,省级特级教师3人,省级“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无锡市名师1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7人。两名教师先后获得国家曾宪梓教育基金奖,一名教师获得省红杉杯银奖。引进了7名研究生,40名教师参加了研究生课程,派出了4名该省的访问学者。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1997年,林建坤同志调任无锡市教委领导,陆同志来校担任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党务工作,2001年8月离任。学校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创新意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调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突破口,实施全省“135”教学现代化工程。在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文化素质。广泛开展“园丁科技教育行动”,普及现代科技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能,加强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学校十分重视教育和科研,有5个课题分别被列入国家和省重点项目。校级项目“五年制义务师范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期研究成果获江苏师范大学树勋杯科研一等奖。学校连续两次获得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等称号。
2000年2月,李富兴同志离任,陈志杰同志接任社长兼党支部书记。2002年8月,师与罗氏合并,组建新的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同志任校长,邹同志任党委书记。2005年5月,学校成为江苏教育学院无锡分院,更名为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秉承“弘毅”的校训,西施教师形成了“真诚求实、博学自强”的校风,“尊师重教、宽容通达”的教风,“志存高远、励精图治”的学风,形成了校园人文精神。
进入新世纪,面对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学校大力实施“研究型学校”战略,开展“弘毅杯”教育教学系列活动,成立无锡锡师培训中心和网络管理中心,恢复校刊《锡师教育》(后更名为《无锡师范学院学报》),积极稳妥地探索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后勤社会化。调动各方积极性,大胆探索提高办学水平的新途径。
锡师现在是五年制大专。2006年1月,学校撤销教研组,设立人文、数学、外语、现代教育技术和艺术体育等五个系。语文教育、数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英语教育、艺术教育等专业在省内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自2006年以来,锡大师已发展成为无锡唯一的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学校自2003年开始培养五年制非师范专业(高职)大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高,深受社会好评。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其中享受国家津贴专家1人,省级教师1人,省级特级教师6人,省级“333”项目培养对象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1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市级教学能手10人,市级教学新秀7人。师德高尚,工作精湛,教学严谨,管理规范。
2006年10月,无锡师范学院与无锡工业学校合并,实现了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这是继2002年师与罗氏顺利合并后,学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陈志杰同志任校长,邹同志任党委书记。2007年6月,学校与中国企业管理无锡培训中心联合办学,自此学校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规模。2009年5月,邹同志离任,同志接任党委书记。2010年4月,主席离任,朱同志接任。
锡主走过了辉煌的一百年。然而,辉煌属于过去,“现在我们正从起点大步向前”。无锡师范学院教师队伍正在全面推进学校管理的高等教育化、办学形式的多样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努力把无锡师范学院打造成师范与非师范兼容、服务无锡及区域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的师范教育和金融服务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