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有哪些传说?

人类在厦门岛上生活,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唐朝中期,距今已有1140多年。唐朝天宝年间,汉族薛、陈从闽东福安、闽南漳州移民到本岛,分别在鸿基山南北杂居,出现“新城”地名,改称“李家赫”,隶属清苑县南安县大同场。

五代乾隆元年(939),大同场升格为同安县,嘉禾里归同安县管辖。明初洪武二十七年(394年),朝廷在岛上修筑了城墙,并设置了驻军。这座城市的名字是“厦门”,驻军称之为“毛巾左所”。厦门的地名从此确立。此后数百年间,厦门先后改称“思明府”、“思明县”。1935厦门正式成立。

厦门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这个岛上只有黑色的石头和绿色的树林。一群白鹭飞到这里,爱上了这个黑绿相间的小岛。它们栖息在树林里,漫步在沙滩上,在海里玩耍。这里没有其他鸟兽,也没有人来打扰。于是白鹭成了小岛的主人。人们最初来到岛上,看到水面上漂浮着大量的白鹭,就把这个地方叫做“鹭江”,把这个岛叫做“鹭岛”。这个岛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居住的?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一些石器和陶器,并相信大约3000年前就有人居住在这个岛上。不过这个岛有记载的历史,不过是从唐朝才开始的。如果去著名的古刹——南普陀,可以看到大雄宝殿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上溯唐朝,与开元同古;普光被带到厦门岛,为吴泰增光添彩。这说明南普陀和泉州的开元寺一样,最初是在唐代修建的。据记载,在唐代,薛和陈两个家族从其他地方移居到这个岛上。薛住在洪积山的西北方,陈住在南面的金榜山脚下。在当时,它被称为“薛在陈蓓”。南普陀原是陈家以52亩农田为庙址修建的。五代时重修,名泗州寺。宋代,和尚崔雯建造了赵普寺。这些寺庙就是南普陀的前身。

厦门人民的劳动祖先在这里辛勤耕耘。宋朝太平、兴国年间(距今约1000年),生产出“一茎数穗”的优良品种水稻。从此,这个无名小岛就被称为“嘉禾岛”——一个五谷丰登的小岛。这是厦门的第一名。元代在此设立嘉禾前湖驿站,是厦门历史上第一个军事机构。所谓“千户”,就是“千人之长。”元朝千家万户,分上中下三等,上层士兵700余人,中层500人,下层300人。可见此岛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已引起元当局的重视。自明朝以来,日本海盗不断入侵中国沿海省份。为了加强海防,明太祖朱元璋派蒋周德兴到福建沿海地区增设许多卫生所。闽南永宁围分为左、右、中、前、后五站。中左第二站位于这个岛上,所以叫中左站。《明史》中写道:“(周)德兴到福建,按民族训练后,共训练民兵十余万人,彼此至关重要。他们建了16座城,设了45个巡司,备有防海之策。”当时,“动永宁卫中佐所官军于厦门,筑城死守防御,然后是中佐所千户。设都督为千户,副千户,都督为百户兼镇官,福建诸都督,兵一千二百四十人。”大约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建厦门城,从此出现了厦门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