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测验发展的历史过程,分析智力水平指标的变化,并解释变化的原因。

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是按照标准化程序编制的测量工具,用于科学、客观地测量人的智力水平。智力测验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智力测验、智力、智商可能是中国最广为人知的心理学名词,但研究者对什么是智力尚未达成共识。有人认为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有人认为智力是学习的潜力,有人认为智力是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还有人认为智力是个体抽象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总称。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智力视为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知能力的综合,而不是单一的能力。

那么,智力是由什么因素或什么样的结构构成的呢?研究人员提出了不同的智力理论。代表性的理论有:C.Spearman的"双因素理论",T.L.Kelly的"多因素理论",J.P.Guilford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P.E.Vernon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智力二维结构模型",Robert Jeffrey R.T.Sternberg和G.Bovell的"新智力二维结构理论",H.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其中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智力包括七种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他对智力的定义已经超出了传统的智力范畴。智力测验是由测验者根据自己对智力的定义和一定的智力理论编制的。不同的智力测验只测量测验者定义的智力,现有的智力测验相对落后于智力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尽管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国内外广泛使用并经过长期修订的权威智力测验,仍是目前衡量智力水平的最佳工具。

目前国内外最有影响的适合中小学生的代表性智力测验有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和瑞文推理能力测验,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编制了第一个诊断儿童智力异常的测验,即著名的比奈-西蒙量表?(比奈-西蒙量表).该量表包括30个项目,由易到难排列,以问题数量作为区分智力水平的标准。在1908和1911年,作者对量表进行了两次修订,测试项目增加到59个,并按年龄分组,从3岁到15岁。心理年龄(MA),即智力年龄,在该量表中首次用于计算得分。孩子过了哪个年龄段,说明他的智力相当于几岁孩子的平均智力水平。

比纳认为,智力是一种判断、创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他从复杂任务入手,着重测量判断、理解、推理等高级心理过程,即智力中的普通因素。

斯坦福大学的L.M.Terman教授在1916修订了比奈-西蒙量表,即斯坦福-比奈量表。该测试共有90个项目,其最大的特点是引入了智商(IQ)的概念。所谓智商,就是心理年龄(MA)与实足年龄(CA)的比值,也叫比智商,作为比较人的智力的相对指标。

在1937和1960中,推蒙对斯坦福-比纳量表进行了两次修订。1972在不改变测验内容的情况下,对1960修订版再次进行了标准化,从更具代表性的新样本中得到了常模。1960 * *修订的斯坦福-比纳量表有100多个条目,分为20个年龄段。2-5岁儿童每半年分组,每组6项正式赛事,1项备用赛事;6 ~ 14岁为一组,每组也有6项正式赛事和1项备用赛事。此外,还有一个普通成人组和三个不同水平的优秀成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