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了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戊戌变法,是发生在1898(戊戌变法年)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绅士的政治诉求,主张在不动摇封建阶级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富强。1895年4月,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群众很激动。正在参加考试的康有为和他的学生梁启超与北京18省联合起来,在大直桥的松云寺集会,讨论请愿事宜。会后,康有为起草了一份万字书,提出了拒绝马关条约、迁都抗战、加强变法三点建议。他联系了1300多举人签名,提交给都察院,都察院拒绝提交。这就是著名的“公交车上的文字”,是维新运动的起点。此后,康有为陆续上书光绪皇帝,陈述自己受法主张。从1895年夏到1898年春,维新派积极组织社团,创办报纸和学校,为维新运动制造舆论,培养人才。1895年8月,在康有为、梁启超的推动下,国子监学士文组织了强学会,这是维新派创立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学会每10天开一次会,每次都有人做“中国自强”的演讲。11年6月,上海成立了一个强大的学会,但这个强大的学会遭到了封建顽固派的攻击和诬蔑,很快就被查封了。1896年8月,黄遵宪、王在沪创办《泰晤士报》,并邀请梁启超为主笔。1897 5438+00年6月,严复在天津创办《国民报》。这两份报纸热情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理论,批判封建专制统治,倡导民权,主张君主立宪,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从1897年到1898年,谭嗣同、黄遵宪、唐、梁启超齐聚湖南。在湖南巡抚陈宝桢的支持下,他们创办了《湖南日报》(原名《湘学新报》)和《包厢》,创办了时事学校,组织了南社,使湖南维新运动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到1897年,中国有300多个学会、学校和报社,出版了30多种报刊,这表明维新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性。1897年冬,德国占领胶州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改革呼声越来越高。康有为迅速从广东赶到北京写信,提出了迅速进行政治改革的具体建议。1898 1月,康有为要上书《统筹全局,整体折叠》,建议模仿日本,进行全面改革。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以“护国、护种、护教”为宗旨,在北京创立保加利亚国民议会。同时,宝典会、宝传会、宝哲会相继成立。士大夫经常开会讨论时政,变法的空气越来越浓。康有为趁机鼓励帝国党官员上书,力促政治改革。11年6月,光绪皇帝接受变法建议,颁布《明定国为圣旨》,正式开始变法。此后的103天,慈禧太后在21年9月发动政变,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废除旧布、改革新布的诏令,废黜了一批顽固的大臣,揪出了一批改革派。当时维新运动达到高潮,史称“戊戌变法”。当时光绪皇帝颁布的这些诏令主要是政治性的:开辟道路,提倡官民书信往来,禁止任何人阻挠;去除闲置衙门和重叠机构,减少冗员;旗帜被允许自己谋生。经济方面主要包括:设立农工局,促进工业,奖励发明;成立铁路矿山总局,鼓励企业办铁路矿山;减少驿站,设立邮局;建立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文教方面主要包括:废除八股文,改变策略论;将省立书院和过多的寺庙改造成学校,鼓励地方和私立学校,创建首都大学。各级学校将中学和西学都学;允许自由建立社团和报纸;成立翻译局,编纂外国新书;派人出国旅游学习。军事方面主要包括:减少绿营,消灭多余的士兵,采用新的方法训练士兵,增加一支海军,实行装甲防护。改革运动从一开始就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抵制和反对。随着运动的发展,改革派和顽固派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迅速加剧。1898 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派发动政变,慈禧太后再次“训话”。光绪皇帝锒铛入狱,谭嗣同、康、、、杨锐、刘光第等六名维新派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新政被彻底推翻,变法运动彻底失败。戊戌变法是一场进步的救亡运动,也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