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贵吗?一栋房子多少钱?

战争时期的古宅都是自己盖的。比如陕西的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及时逃离,减少损失,就挖了窑洞。

宋代完整住宅价格从500贯到10000贯不等,500贯到1000贯为中等收入家庭住宅。一致的币值折算成人民币,按米价折算。根据不同时期的米价,宋代的一致钱约为人民币300元——购买力600元,其中450元为一致钱。那么宋代一套完整的房子价格在22.5万-45万之间,其中5000元为豪宅,最贵的也要1万元。南宋的通货膨胀一直是占700到800人民币,1万元相当于7亿到8亿人民币。唐宋时期的官员工资非常高,宋朝的官员也有退休金。县令年薪300元,这样高级官员(二级以上)年收入在八千到一万元左右。不要觉得宋朝的房子贵,宋朝的经济无关紧要。

一个十口之家一年花费约100元,生活非常不错。北宋时,钱总能买到一头猪,600铜钱能买到一石大米,也就是66公斤。南宋最贵的时候,一头猪才2-3元,一石米两元。北宋中产阶级家庭最低资产在1000以上,南宋中产阶级家庭最低资产在3000以上。

在在世的十年间,敦煌居民沈因急需用钱,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房屋转让合同上写着:此房按面积计价,每尺麦值二主五升。此外,屋内所有家具陈设也随屋出售,麦总价值超过二十九老爷,五斗六升。"朔"是一个古老的容量单位,这是常见的与"石"在唐代,一石约90斤。如果把当时的小麦价格换算成每斤8角,每平米的房价可以卖到1.555元。当时敦煌平民的月收入一般不超过两石麦,也就是300元以下。因此,普通人不可能买得起房。高房价似乎自古就有,现在的高房价也算是对传统的继承。

但就算老百姓买不起房子,官员也要有个像样的住处。其实这个不一定,要看什么时候。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期的房屋买卖和出租现象,表明当时存在房屋交易。但由于商周地广人稀,经济自给自足,在唐朝之前,房屋交易并不活跃,房价也不太高,朝廷还可以为官员提供免费的官宅。但唐朝经济发展后,房价大幅上涨。并且官员逐渐增多,政府在高房价和官员众多的压力下,逐渐无力为官员提供免费的官邸。

在宋代,那些买不起自己房子的官员从管理政府房地产的行政部门那里租房子。据《宋史》记载,太祖、太宗出征老兵刘福死后,其后代失去了私宅居住。

看来当官不代表全家永远不愁住房问题。而且唐宋时期“罢官”的实际意义,不仅失去了在某个职位上行使权力、领取全额官俸的特权,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不能继续住在官邸,这些退休官员不得不为住房问题奔波。例如,宋仁宗的宰相杜炎,为官清廉,私藏财物。退休后,他连搬去农村房子的退路都没有,只好长期待在南京车源,直到去世。苏辙退居徐州时,看到李的新房,羡慕地说:“我七十岁了还没有房子,还不如你家呢,就分了三十间。”于是苏哲也给自己盖了一套房子,不过虽然如愿以偿,花光了毕生积蓄,可惜到了这个年纪还在做房奴。

其实不是只有苏哲一个人是房奴。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张中闻的人写了一本书叫《白水窖》,书中提到了“房奴”:“我的妻子和孩子都是衣不蔽体的...而他们晚上就住在租来的被子里。”意味着积蓄和借来的钱都花在了房子上,现在我只能负债生活,节俭度日。不仅老婆孩子没有好衣服,连被子都是从别人那里租来的。

清朝也有房奴。光绪年间,北京那些买不起房子的人自己建,买不起就借钱建,以后慢慢还。有一首竹枝诗就反映了这种情况:“建这么宽的天花板,不知欠了多少钱?”

其实在古代,不仅有房奴,还有蜗居在简陋的住处。北宋初年,有个大学生叫顾涛,他这样描述老百姓的住房短缺:“邻居挤得水泄不通,架子半空,箱子堆得满满的,孩子走散了。”这意味着房子太小,只能在房子的天花板和地板之间加一层,把它分隔成一个小复式。卧室太小,下不了床,就把箱子和柜子放在一起,让孩子睡。

实际上,贷款买房只出现在清朝,真正的住房抵押直到民国才出现。

买房的时候,其实古代人和现代人一样,要考虑很多因素。

首先是看房价是否能承受。比如苏氏兄弟,远离京城,选择在相对便宜的地方买房。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买房方面有更有趣的经历。当时他的官职是“校记账员”,月薪1600元。当时,白居易在长安东郊租了四间茅屋。因为离他上班的地方比较远,他又养了一匹马走路代替走路,还雇了两个保姆。结果每个月开销7500,剩下的8500省下来了。但10年后,他没能在长安买房。后来白居易在陕西渭南县买了房子。平时住在单位,节假日回渭南老家。这和现在大都市的白领差不多,在郊区买房,在城里租房子上班。

那么就要考虑位置和周边环境是否令人满意。古人非常重视生存环境,这种情况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孟母的三迁。

奖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