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代文献五记

《五杂志》不仅有考据价值,而且包含了明朝许多可供参考的历史事件,如皇帝、王侯、诸侯婚礼之浪费,赋税之扰民,宦官之骄横等等。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会喜欢。

五杂事

谢昭著《明代辩证考证与轶事综合笔记》十六卷。谢(1567—1624)杭州人,武林高手,小草斋主人,已故园林工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先后在湖州、东昌等地升官。曾任南京刑部部长、兵部博士、工部外交部长。他曾经指责宦官在大旱之年掠夺百姓财富,被神灵赏赐。做官后,他游遍了川、陕、鄂、粤、桂、苏、浙的所有名山大川,所到之处都是歌声,豪迈苍凉,写实抒情,是当时福建诗人的代表。此外,他还撰写了《太姥山记》,并与徐火伯重刻了惜春的《三山记》。

《五杂记》这本书是作者的随笔笔记,有读书心得和对事物的分析,也记录时事政治和风土人情,涉及社会和人物的方方面面。全书十六卷,分为天、地、人、事、物五个部分。其中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天补四时录天文、气候、节气、人事活动。对当时的地理、疆域、山川、名胜,包括海外地区的描述,是研究历代地理的重要材料。人武部记录人的身体、心灵和境遇,包括技艺、医学、技能、书画、宗教等各种活动。材料部描述动物、植物和各种物品,包括鸟、动物、昆虫、鱼、花、植物、食物和衣服以及万文乐器。部描述社会活动,如财富,收集,写作,官职,行政,姓氏和婚姻。书中提供的大量信息有助于研究明代的社会状况。作者做笔记,分析是非,评论总结,对读者很有启发。如根据《西京杂记》“正月多于正月,三月多于三月”,驳斥了周觅《归心杂记》提出的“第三天应视为第一天,因为没有第三天”的理论。也有人说“窥水”不是爱水,是产卵供参考。

比如京都乞丐:

史静称乞丐为花子,我不知道如何伸张正义。寒夜里,五方有店铺,里面有草橙,有兽毛。但是,每天晚上要给守龄的人交一笔钱,不然会冻死的。那些极度饥寒交迫的人,会去地窖里晒粪,住在里面,或者吞一铢。但是,到了春天,粪毒会要了你的命。很多人冻死,每年毒死几千人,而乞丐还是老样子。

但《五杂记》也有明人笔记较为成功而忽视专业化的通病。书中谈及历代轶事,抄袭前人笔记,不注明出处;录段子,也是用的古文,很无聊,记鸟兽虫鱼,还涉及妖怪。

《五杂记》初版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

今天有:中华书局1959版《杂记五则》;《五杂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版;五种杂集。台北:维文出版社,1977。

扎鲁旦和引、袁谭、伊林伐山

明代经史、诗文、训诂、名物札记。杨慎写的。关于杨慎的简介,请参阅《中国古代文学概论(二)》,这是一部诗集和散文集。在明代,杨慎对经史、诗文、训诂、名物的注释最多。其中有《袁谭》八卷、《译林伐山》二十卷、《丹青杂记》十卷、《丹青续编》八卷。

《丹铅杂记》和《丹铅续录》是对经史、诗文、训诂的考证,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经史的所有子集。比如指出柳宗元的《小石塘物语》并非柳宗元原创,而是出自李道元的《绿水评弹,清净幽深》。低头看着鱼,如果类采取空气。“杨慎崇经、崇史,重音韵训诂;敢于大胆批判宋儒;并对传统经典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解释。杨慎非常重视史书的文采,强调史书要写直,反对正史,主张个体独立的史书。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千篇一律,要有自己独立的看法。杨慎博览群书,探讨了一些过去被忽视的书籍,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袁谭》也是考证语言,与《丹引录》大致不同,但也有异同。诸葛亮在《水经注》中说:“我派虎步去监督孟雁。据武侠水东说,司马懿因渭河上涨而袭营。我做了一座桥,并把它射过了水面。等桥建好了,就不了了之了。”这件事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没有,可以填补历史空白。杨慎不仅在文学上讲语法,在诗文中也主张词的起源,反对极端复古主义。反对诗史论;我更喜欢李白而不是杜甫,对李白的人生经历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他还认定李白为蜀中知名人士,并引用其《尚书·商裴》、《悲清秋赋》等诗文证明唐书称白为陇西人、唐太宗等,在考证和论证中获得了许多新的解释。

杨慎虽然博大精深,但他的笔记在考证和记忆方面存在不少错误。陈曾经写过四卷《正阳》,纠正杨慎的错误;胡应麟的《丹铅新录》和《邵氏山房笔集》中的“林逸薛山”也专门反驳了杨慎的引用和论证。

今天有:商务印书馆《丹铅杂记》《丹铅民俗》,收藏成本,1936版;丹铅杂记:丹铅续录;中华书局,1985版;丹引杂记丹引续录上海书店1886版。

《译林伐山》第一版商务印书馆1937;中华书局《译林伐山》(1985版);《译林伐山》上海书店,成本系列丛书,1986版。

杂枣树

这本书是谭谦写的《明史笔记》。谭谦(1593—1657)原名易迅,字仲穆,号佘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明后改名迁,字如沐,名关若,自称“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马桥人。明朱升。我这辈子没当过官,家里穷。我靠写作、代笔或记账谋生。我从小刻苦学习,潜心研究明朝历史,尤其是明朝历史,完成了《明朝年谱》《国缺》。其他作品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记》、《北游》、《西游记》、《历史回顾》、《海昌海外记》等。有一部《清史稿传》。

《枣林杂全一》分为智、仁、圣、义、中、和六集,共有18门,其中“祝酒”没有字,但实际有17门。书中的一殿、县政、刘问等门,对于记录南明、明代弘光的法规制度和户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还有对明代科举、民风、物产、植物、山川等人文自然景观的详细描述。该书对于了解明代历史,尤其是研究明末清初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中也有荒诞的传闻,比如超自然生物。

今有:罗忠辉《胡明杂枣树校》中华书局元明史话丛书2006年版;杂枣树齐鲁书店1997版;《杂枣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

板桥杂记

明末清初一部记录南京秦淮河歌妓生活的三卷本笔记,与唐代孙柏的《北李志》有异曲同工之妙。怀玉写的。怀玉(1616 ~ 1696),清初作家。字有深心,无中生有。它被称为满翁和夏光,也被称为虎山外史和冷铁路人。他熟悉经典,学识渊博,雄心勃勃,他的名字叫雷人杜南。生于国子监,得国子监公司吴赏识。崇祯十三、十四年(1640—1641),二十五、六岁的被南京兵部尚书范请入幕府,负责接待四方宾客,掌管文书。清军占领南京后,怀玉乔装成道士,流亡海外,开始了长期的流亡生活。从顺治到康熙初年,他经常游走于南京、苏州、嘉兴一带,以观光为名接触志同道合者,开展抗清复明活动。从康熙八年(1669)开始,怀玉隐居于午门,以卖文为生,民族气节不变。同时以学术著作为主。晚年,他成了一个老人。祖籍福建莆田黄石,现居南京,自称江宁,白淮。晚年退居吴门,游走于知止与灵岩之间,采歌选曲。他与杜军、白孟定齐名,被称为“余、杜、白”。《板桥杂记》也是他晚年写的,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除了笔记《板桥杂记》外,还有《沈嘉纪》七卷、《玉子史》十卷、《东山袁谭》八卷、《历史上的鱼雨》多卷、《四莲斋杂记》八卷、《林炎》一卷、《女子鞋袜》一卷。

三卷本的《板桥杂记》是三山人写的。全书分为上册、下册、下册。精选了一些优秀的散文。描述了明末南京十里秦淮南岸长板桥地区老院名妓的情况及相关资料。其中第一卷是《尤雅》,描写了明末清初金陵的梨园、秦淮河灯船、青楼、江南宫媛。中卷为美作,记载金陵名妓情况,主要在老院,附属于明珠城;第二卷是轶事,老院客人轶事杂记。序言中充满了自知之明:“这是一代人的兴亡,也关系到一千年的情怀。这不是邪恶的故事,而是阎志的真实传记。”《四库全书总目录》评论说:“文章悲足以引人增悲,亦是北方唐人之心声。”但是,如果法律以名义教导,那么罪人将是优雅的。”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唐人入题后,多行往来,风俗相随,以为佳话...从自明到清,作者特别友好,清怀玉的《板桥杂记》尤其有名。"

今:板桥杂记,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版;刘汝熙《板桥杂记》评介,青岛出版社,2010;《板桥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日之路

顾著《清代著名考据学辨正》三十二卷。关于顾的简介,请参阅《中国古代文学概论(二)》《顾集》,这是一部诗集和散文集。

《日之录》是顾“回顾过去,汲取教训,随时看笔记,长期写书”的作品。这本书的标题取自《论语·子章篇》。夏紫说:“我知道他死的那一天,我从来没有忘记我在那一个月里能做些什么。可以说是好学。”顾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大学者,学识渊博,见解独到。日本知识的记载,是他三十多年积累的笔记,以经典、诗词、训诂、名物、法规、天文、地理、吏治、杂事,无所不谈。很多物品,都是原创,详细考证。内容丰富,贯通古今。32卷《日之录》共1009条(不包括黄侃《校志》增加的2条),篇幅不限。最古老的书《宿松贰负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的“杀人来电”只有9个字。这与作者学术创新的决心密切相关。书前有他的学生潘磊做的序言。潘磊把《日知录》的内容大致分为八大类,即经学、史学、官方、吏治、财政税收、礼学、地理、艺术。潘磊强调《日知录》的现实意义,认为这本书只有宋元时期的著名儒学家才能写出。明朝三百年来没有这样的书,将来统治者如果采纳它的理论,对天下人民大有裨益。如果他们只是赞叹其精辟的考证和丰富的文辞,那就不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了。关于写这本书的目的,顾自己说得很清楚:“不要写《日知录》,第一章讲的是儒家经典,第二章讲的是道家,第三章讲的是知识,一共三十多卷。若有君王,则视其所见而行,以治古龙”;“意在收拾残局,古之以用夏,学之以多,受女王待也。”

古在《日知录》中提出了社会风气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认为:“目睹天下大势,方知治乱之钥,必在人心、风俗。”他认为“风俗之衰”是混乱之源,并列举了大量事例来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国家衰败的重要原因。他说,评价君主的功绩首先要看社会风气:“不考察民风,就不可能了解民德。”他不仅在政治上提出了重货、倡廉抑浮、崇尚耿介、节俭等整顿“俗”的具体措施,而且在经济上分析了“俗”腐败的原因,认为要使风俗好转,必须有人民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现在要安定人心,改变行为,必须善待人民的财产,使之甜蜜美好。”他除了主张培养人心风俗,加强礼治之外,还强调法治,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汉奸,说:“法不立,不必惩,而欲为官者,不可贪而得之。”顾也看到了“势”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张社会变革,提出了“顺势而为,因事制宜”的改革思想。在第32卷中,作者还指出了学术界的“硕士生”与朋党之祸的关系。指出唐代进士以考官为“主座”,自称“学生”。中唐以后,朋党之祸。并指出明代的考官、士公开自称“老师”、“学生”,朋党之祸不亚于唐宋。

顾曾把写这本书比作“山中取铜”。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学术研究严谨扎实,堪称典范。他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对明代学风的反动,对清代学风的转变和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后世学者对这一注推崇备至,李慈铭称赞《日之录》注“直接包含了对文献的通考,但均可来自通考之外”;梁启超说:“论清学之祖,舍亭林无第二人”。除黄汝澄外,还有李续校《日之录》、丁岩校《日之录》、俞樾注《日之录》、黄侃校《日之录》等多部书得到校勘和注释。道光年间,黄汝澄采用诸子学说注释该书,是一部日本知识志集。

《日之录》初版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目前商务印书馆流行的《国学基础丛书》和《日本知识录》,都是以黄如澄的《集解》一书为蓝本的。其中《刊误》和《续误》两卷也是黄如澄所写。所附四卷《日知录外》是顾后人整理的著作。

今有:栾宝群、吕校勘的《日本志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陈远《日之录注》,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日之录集解》石家庄华山文艺出版社1990版;《日之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版。

《古代文学札记》相关文章五篇;

★中国古代文学札记五则。

★ 5古代文学札记

★中国古代文学札记5则

★古代文学作品札记5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札记

★中国古代文学札记

★古代文学作品札记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作文

★中国古代文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