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四川人口锐减,大量耕地荒芜。为了解决四川的劳动力和粮食生产问题,新建立的清朝采取了移民和垦荒的措施。主要来自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陕西、云南、贵州等十余个省份,移民四川定居垦荒。其中,由于距离近,移民最多的是湖北和湖南人。当时两湖为一省,称为“湖广省”,所以老百姓把这次大移民称为“湖广填川”。清朝光绪年间的《大邑县志》记载:“两湖、江西、两广、山西、陕西等地的人,进城开垦荒地,共同生活。麻城人多,其次是江西、陕西,然后是广东、广西。流行的‘湖广填四川’的说法也可见一斑。”明末清初在四川的战事有:张叛军三次入川,明清两军反复追击围攻;南明反清武装向西南移动,吸引清军围追堵截;吴三桂叛乱,清军平定“三藩之乱”,四川成为拉锯战的战场。四川地处中国腹地,又是富庶的粮仓,所以清初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都非常重视四川的恢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大规模移民,享受特区政策,填海三到五年内免税。根据记录,最初的移民活动是政府强制的。后来移民们发现四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生产丰富,就动员亲戚邻居迁入。这种迁徙持续了100多年,进入四川的人口大约有一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