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失败和历史
成败与道如何取舍,也成为长期讨论的话题。当然,它包含着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按照我对辩证法的理解,成败与道的选择,应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做出。比如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当然要以保全自己为重,输赢的观念在这一刻要压倒道德,否则就失去了道德的基础。毕竟有道德不代表没有道德。有多少失败者被后人嘲讽为妇人之仁,缺乏斗争常识,这都是在生命危在旦夕时道德的表现,比如宋襄公等人(当然他比较极端,属于缺乏斗争常识的那种,相比之下项羽在关键时刻经常出现妇人之仁,比如鸿门宴,刘邦父亲角色未尽)。而那些完全抛弃道德,不择手段追求王者的人,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终究不会成为王者,最终还是会与他人反目成仇,比如陈友谅。
陈友谅的失败,被中国的历史传统解释为“一山还高”的理论。也就是说,你陈友谅很勇敢,但毕竟不是宇宙中最勇敢的人。所以,如果你单纯依靠武力,追求权力,不讲仁义,你必然会被比你更强大、更勇敢、更有谋略的人所打击。这个解释很久以前就提出来了,但事实上这并不能阻止千千拥有千千万万个陈友谅。反而陷入了一种“成败论”的循环论证,即失败者因为失败而成为教练,成功者因为成功而成为王道。
为什么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仍然让简单的成败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如此流行?我认为关键在于中国的这个“道”。这个“道”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道可道”的“道”,而是“道德”或“天命”的意思。这使得中国人心目中的最高概念不是一个依附于逻辑、客观、理性的规律;而是一个和社交自然结合的产品。这种依附于强社会性的“道”,根本不是现象——抽象规律的对立面,而是一种社会理论,一种道德伦理理论。在君主集权的制度下,这种理论很快被扭曲成权力的捍卫者,成为世世代代保护皇权的神秘天命论,而这种天命论的基础是除了皇帝以外的人的愚昧教育。这意味着,这种神秘的天命论一旦被皇帝以外的人识破,就会成为一个所有人都可以替代和利用的伪命题。
这样一个神秘的“道”,就像一个有姓氏的家族一样,神话而不朽。我不说这种愚蠢的教育会随着一代江山的崩塌而失败,甚至一系列江山都难免被别人识破。因为人总是要死的,谁把正统的教育给了继承皇位的人?更多的时候,并不是皇帝,而是这些儒生帮助皇帝妖魔化了原有的社会“道”来建立神秘的皇权天命论。很难说这些创始人的信仰是否真实,更何况授予王子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被王子识破。
无论如何,这样的神话随着一代中国的崩溃而破灭。这种以社会性、道德性为外衣的“道”,最终被所有接近权力的人识破;它对皇权的依赖已经扩大为一种功利主义,任何有权力的人都可以利用。“道”的一切伪奥秘:道统、仁义、忠孝、天人合一等等。都被知识分子看穿了。什么是皇帝?军人就是皇帝。对“道”的信仰的粉碎,使得现象与“道”之间的平衡失去了平衡(虽然“道”根本不是现象的对立面,在中国社会也没有更合适的概念充当客观逻辑的影子),成败现象最终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追求的幂律。
理性在完全认识自己之前就给了自己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中国儒家的悲剧。甚至还没来得及分辨道德与逻辑的区别,就匆匆成为了权力斗争的附庸,最后还经常被人(更有军事家)嘲讽为“虚伪的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