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古城的历史兴衰

金阳

“晋阳”的名字很长。据《史本》记载,于霞曾是晋阳都城,后迁至平阳(今山西临汾)、安邑(今山西夏县)。“晋阳”是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封地。赵氏家族始于时期,赵复封于山西洪洞县赵城,以食城赵为氏。赵氏家族春秋时传至赵肃,晋代开始做官。公元前661年,因功德被封为耿大夫。他的儿子赵帅与晋文公和重耳一起流亡了19年。在重新掌权后,赵帅成为了一名陆军中士,而赵也开始加入你的行列。从那以后,赵盾、赵朔、吴钊、赵成、赵简子、赵襄子等七世都是晋国的执政大臣,管理晋国的政治事务长达180多年。我们所说的晋阳城,是指春秋末期,即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497年(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一带),晋定公执政时期的正清赵阳(简)所建的晋阳城,北宋四年(10165438)毁于北汉。晋阳城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其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伯后,晋府名存实亡,三族分入晋已成定局。晋阳开始成为赵国的首都。此时,赵简子已不在人世,他的二儿子赵武煦(祥子)继位。赵建都晋阳五十三年,后迁至中牟(今河南鹤壁)、邯郸(今河北邯郸)。后来,晋阳城又先后设在秦朝的太原郡(秦湘三年“太原”之名始于此)、西汉的高丽刺史、代国刺史、并州刺史(汉武帝时设在此,西晋时太原称“并州”)、西晋的三国魏、太原、 后赵太原郡并州刺史,北魏太原郡,东西魏太原郡,北齐隋别都。

晋阳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重要事件,如著名的汉、赵、魏灭智伯的“晋阳之战”,导致三家分立,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汉文帝刘恒《龙乾》晋阳16;高欢以晋阳为根据地,四处征战,建立了北齐政权。唐高祖、李世民父子起兵建立了大唐。晋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

东安朱钰金阳城

晋阳市所在的太原盆地四面环山,中间地势较低,汾河贯穿其中。土地肥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是城市建设的理想场所。在其北部边缘有一个大湖,覆盖了方圆20多英里,被称为“金泽”。还有晋水(晋祠之水)和汾水的交汇处,晋阳城就坐落在这个交汇处。

到了十二年(公元前500年),命董安瑜(当时的晋阳在)、负责,地方首领王为总经理,开始修建晋阳城,于十五年(公元前497年)三年完工。城市的周长是4英里,基础是蓝色的石头,墙是用夯土建造的。通过添加荸荠、蒿、楚等植物(类似于芦苇、杂草、荆条)来加固墙体。墙基有十多英尺厚,四英尺高。城市周围有一扇门,装饰着青铜龙。在城市周围挖壕沟,就像是保护城市的屏障。城内有宫殿、寺庙、粮库。宫殿建筑的柱子都是用铜制成的(见《史记·赵和战国策》)。为什么要在晋阳城墙上加蜈蚣、蒿、楚等植物?为什么宫殿柱子需要铜铸?一方面是为了强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备战。当时晋国规定,青大夫不得私藏武器,否则就犯了灭族之罪。然而,为了防备不测事件,赵简子和他的家臣想出了上述方法。曾经有人攻打晋阳、楚等植物,可以当箭杆,铜柱融化后可以当箭用。晋阳城在董安瑜和多年的苦心经营下,已经成为赵的坚实基地。

晋阳建城后,三族分晋前的40年间,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第一次是城市建成后的第二年。当命令邯郸的大夫去征服魏国时,500名魏国到晋国的奴隶从邯郸迁到晋阳。吴钊答应了,但他很快就食言了,被抓住晋阳的赵简子杀死。的儿子和他的叔叔中银(尹)以及他的姻亲范(姬奢)一起出兵围攻在首都“江”(即“新田”,今山西侯马市)的官邸,被迫北上晋阳。于是,晋、魏、韩、智三员联军,共同抵抗范、中行,并邀回“江”执政。《史记·赵本纪》记载了这件事,说:“孔子听说下午在邯郸照顾晋阳,没有邀请晋军,所以《春秋》书上说:“赵阳反叛晋阳”。后来,这一记载被作为晋阳城建立的依据。

晋阳第二次战役发生在晋朝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此时已不在人世,次子被列为卿,晋国由智伯统治。据《战国策·赵策》记载,智伯向韩、魏索要“万家之城”之地,两家都如数给了他。他还派人到索要林狼和高狼的土地(都在今天的山西离石),祥子没有给。于是智伯勾结韩康和魏欢子攻打晋阳。智伯围城三个月,再从晋祠吊翁山(今智伯渠)开渠从山西(汾水或汾,晋)引水灌晋阳,“城不浸三版”也就是说,被淹的城墙只剩下前三版,城墙没有倒塌,可见晋阳城的坚固。智伯三年不攻晋阳,还搞得“城住窝,水壶饮水,钱粮尽,士卒病。”这时,赵襄子有些动摇了,就问他的谋士张萌该怎么办。张萌说:“当我听说这件事时,我不能在死亡中生存,我不能在危险中生活。”愿与韩、魏相见,劝二人归降。于是说起偷偷出城游说韩、魏,肯定“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韩和魏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一致同意反目成仇,灭掉智的家族。按照约定,先杀死守卫智伯大堤的士卒,毁堤破水倒灌回智伯军营,造成智伯军队混乱。韩国和魏军夹击,打败了智伯的军队。智家从此亡了,韩、赵、魏都分了他们的地。

晋阳城的延续与毁灭

晋阳城在“晋阳之战”后被淹了三年,到西晋时已经严重损毁了700多年,西晋进行了建都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缮扩建。《读史记·杜毅纪要》:“太原故城,晋并州刺史,刘,高四尺,周二十七里。”改扩建工程始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年),一年完成。扩建后的晋阳城比原来的“星期四”大了近7倍。城市扩张后,开始“建政府法庭,建城市监狱”,在城内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商贾得城,农民复耕,城中百姓倒塌的办公楼、寺庙、房屋纷纷修缮重建,成为鸡犬之声再接再厉的城市。

自北齐武帝高欢于北魏孝武帝泰昌元年(532年)任丞相后,开始在晋阳修建丞相府,与高阳、费帝、小高燕、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峰等七位皇帝共45年逐鹿天下。七帝中,除武成帝外,五帝在晋阳,一帝崩于晋阳(高欢),可见晋阳在高启的重要地位。

高欢管理晋阳几十年,修建了许多宫殿建筑,其中一些在历史上很有名。北魏泰昌元年(532),平定赵、并州之乱后,高欢“以晋阳堡筑大丞相府而居”。这是高启在晋阳修建的第一座宫殿。东魏武定三年(545),“神武(高欢)请晋阳宫设并州,以合口”。晋阳宫后来修建了宣光殿、建始殿、贾府殿、仁寿殿、德阳殿、宣德殿、圣寿殿、修文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宫殿群。《新唐书·地理志二十九》记载:“晋阳宫在都城(唐朝的北都)的西北方。宫城一周走2520步,拜四尺八尺。”北齐三年(567),后主高纬在晋阳建大明殿(城)。天同五年五六九年,高纬“宣并州尚书省为大圣寺,晋祠为皇庙大礼拜”。成光元年(577),少主高峰“复起晋阳十二院,比夏夜(北齐都城,今河北临漳县)更宏伟。爱情不怕被破坏,也不怕被挽回。夜被火照,寒被汤做,工人全部被困,不得休息。将晋阳西山雕成巨佛,一夜烧万锅油,照亮宫殿。胡还修建了大慈寺,但未建成,后改为穆皇后的大宝林寺。这是非常巧妙的,它是一个填充弹簧的石头。劳资数亿,人牛无敌。”(《北齐书》)

北齐在晋阳修建的宫殿、雕像、十二院,除了西山大佛的遗迹外,全都没了。西山大佛始刻于北齐文宣帝高阳天然林保护二年(551),完成于高峰成光元年,历时26年。像坐坐姿,高约66米,比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石佛。大佛所在地是太原西南的蒙山开化寺。隋文帝为佛祖建阁时,将殿改为“净明”。唐武德三年(620),高祖李渊访晋阳,改名开化寺。咸清五年(660),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巡视晋阳时,赠送了一件巨大的袈裟。元朝末年,由于战乱,寺庙被毁。之后佛头风化脱落,大佛湮灭。

晋阳是唐朝的发祥地,唐元和李世民揭竿而起反抗隋朝。他们即位后,仍然记得晋阳的恩情。不仅有唐元、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隆基等回到晋阳“拜访”,安抚晋阳的老部下或揭竿而起时的幸存者,以及80岁以上的老人,还大规模修建晋阳城。同时,天授元年(690),武则天指定晋阳为北都,就像都城Xi安、东都洛阳一样。晋阳、太原两县也被列为“京六县”,级别提高,直属于京都管辖。天宝元年(742)改京,上元二年(761),改唐肃宗为北都。

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由并州巡抚石主持,在晋阳城对岸,即汾河东岸,修建东城,南北长八里半,东西宽六里,与西岸的晋阳城差不多大小。同时,因为东城“有苦的红井,不能喝...李继嘉汾(在汾水上筑渡槽)引水入东城,以食民,谓之金渠”。(《新唐书·地理二十九》)

武则天年间,并州刺史崔奉命在汾河上架桥建城(《新唐书·二十九地理》“北都”注),将西岸的晋阳城和东岸李所建的东城城连成一座大城,东西长12里,南北宽8里多,周长40里多。有24个城门。城内外有宏伟的宫殿、粮仓、园林、柏厅、起义堂、受降祠、武台(飞檐走壁)、宴会厅、山亭。有许多寺庙和宝塔。城市里有“李放”,供企业、作坊和居民居住。分水穿城而过,可以泛舟垂钓,一派繁华景象。这是晋阳城扩张最大、最繁荣的时候。唐朝灭亡后,原晋阳城的北部在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中北方唯一的国家)成为北汉的都城,直到晋阳城被毁。

宋朝建立后,吸取唐五代的历史教训,下令摧毁一些国家鞭长莫及的县市和小都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借危险卷土重来。五代以后,赵匡胤、宋太祖几次进攻晋阳城,但都没有被攻占。唐太宗赵光义登基后,再次“提议征太原”。太平兴国三年(978),唐太宗亲自征太原,校对员曹彬、宣惠南院令潘美等人签字。太平兴国四年(979),周霞的李吉均恳求他的部门帮助北汉。同年四月,兰州行营与北汉军交战,破之。当月,唐太宗赵光义抵达太原,驻扎在汾的东行营地,并致函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刘拒绝了,于是他命令将军们用石头攻城。同年五月,攻打城西南,攻陷马洋城,活捉北汉使范超,斩首于旗下。同月,他攻打西北,骑师郭投降。然后城池被攻破,北汉平。唐太宗攻陷晋阳城后,命太庙大夫刘宝勋知太原府。将将军降为州,迁至榆次县,改称新州。赵光义写了“平金诗歌”。然后在晋阳城附近建了一个临时新城,把晋阳城剩下的人都迁到新城,然后就放火烧了晋阳城。赵光义撰《平金纪》,改营于平金寺,并在寺内刻《平金纪》。同时,圣旨“严禁毁晋阳城”上写着:“太原本卫镇山川环绕,城基深厚,致汉奸贼违天理。因为他们的不服从,他们冤枉了军队和人民。现在,有必要做出改变。当命令下达后,它将永远安全。”晋阳城被烧毁时,赵光义并不放心。太平兴国五年(980)四月,“引汾河、晋祠入太原,陷其老城”。有了水火灌溉,晋阳城彻底毁灭了。

潘美建设太原新城。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宣惠南院使臣部署并州童嘉平章判官潘美,率兵至太原北部三交镇(今太原尖草坪区十里铺),开始在唐明镇(今太原西南)扩建太原新城。在老街周围筑起城墙,形成城中之城,当时称为“子城”。子城有官署、仓库、监狱。并将迁于榆次新兵州唐明镇(《宋史·太宗传》)。官邸在紫城中心的唐明镇后街,这里原来有一座晋文公庙(现为山西省人民政府驻地,即辛亥革命后的巡抚公署)。新城内,著名的北齐十二院、唐代大法华寺、晋阳城内的商号、工匠等相继修复重建。为了方便军事防御,这条街被建成“D”型街道。

太原新城周长十里,台阶二百七十级,有四个城门,分别是朝日东门、西门“晋苏”、南门“开元”、北门“怀德”。当时太原新城的大致范围是从今天的儿童公园(海子边),东至桥头街、石国街,西至水西门,北至后小河,南至栖凤街。也就是今天,五一路以西,新建路以东,东西胡营街以南,迎泽街以北。

明朝洪武九年(1376),朱(朱元璋第三子)的岳父侯协成主持太原城的扩建,主要是在宋城的基础上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建。城墙是夯筑的,四周是砖石,四周是大沟。这个城市的周长是24英里。郑德、嘉靖年间,城墙先后加固修缮,加高加厚,高三尺五尺,厚二尺。周长仍然是二十四英里。开八门,东有“宜春”和“应晖”;南“迎泽”“承恩”(民国元年改守一门);西有“真武”和“府城”;北有“镇远”和“公基”。城内四角有1个炮塔,92个小楼,32个敌台,非常宏伟。不幸的是,除了“公基”门和附近的一段城墙,其他城市建筑已经不复存在。